有人成群结队,有人独自前行。成群结队者指指点点,嘲笑独行者不合群;独行者只是默默赶路,不知不觉间已把他们远远抛到身后。
……
大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起兵北平(今北京),正式反抗朝廷。建文帝年轻气盛、缺乏谋略,注定不敌英勇善战且老谋深算的燕王。起初两军互有胜负,后来燕军愈战愈勇、南军则节节败退。建文四年,燕军攻入应天府(今南京),天下大变、江山易主。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燕王称帝,年号“永乐”,是为“明太宗”(嘉靖时期改为“明成祖”)。
朱棣称帝后,车裂建文名臣方孝孺,诛其十族;当初建议建文帝削藩的黄子澄被当众肢解、祸及满门、九族被诛;力主削藩的齐泰虽于燕军攻破应天府时不屈被杀,但九族仍受到株连。
……
时光飞逝,转眼已到永乐二十一年。
时维八月十五,正值中秋佳节。贵州铜仁府桂子飘香、黄花满城、秋容如拭。
城东南的芦笙街上,人们行色匆匆,纷纷往街头的金蕊庄赶去。
没过多久,金蕊庄前的广场已是人山人海。人们三五成群、有说有笑,满脸期待地看向庄内。
广场上摆满了颜色各异的菊花,种类之丰、品相之好,让人叹为观止。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衣着考究的老人从庄中款步而出,来到众人身边。他先深深行了一礼,然后缓缓说道:“有道是绝景良时难再并,佳节之际菊花开遍、秋意浓浓,老朽虽才疏学浅,却也想学文人雅士附庸风雅,故而摆下这赏菊之宴,取名‘金蕊宴’,特携两劣徒及庄中老小诚邀各位父老乡亲赏菊吟诗,以慰良辰美景,同时也答谢二十年来诸位对敝庄的照顾。这些菊花都是老朽亲手所植,今日摆于门前,请各位随意观赏。”
老者看起来已有六十多岁,发须皆白,脸上浮现着挥之不去的沧桑之感。虽然言语和善、谈吐儒雅,眼角眉梢却有一股淡淡的哀伤与恨意……
跟随他出来的还有一男一女,年纪较轻。女子上着绣花银衣,外罩银流苏云肩,下穿蜡染百褶裙,杨柳般的小蛮腰上系着一块挂满了银铃铛的围裙,脖子戴着银项圈,耳上坠着银环,头戴一顶精致的银帽,上面立着几只银雉鸡。一对乌黑明亮的眼珠子在长长的睫毛下转来转去,甚是灵动。浑身银饰,灿若星辉,看衣着打扮是个苗家女子。
男子内着苍色道袍、外罩筠雾比甲,比甲上绣着一朵朱湛色的杜鹃和一只栩栩如生的大雁,可见绣者绣功极好。头戴网巾,乌黑的头发用一个白玉冠束着,腰上佩着碧玉流苏坠儿。相貌俊秀、眼角含笑,看起来面目和善、温文儒雅。
等老者说完,那对青年男女即恭敬地向众宾客行礼问安。
等他们行完礼,老者又朗声说道:“承蒙诸位不弃,每年八月十五都来参加‘金蕊宴’,今年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老朽不胜荣光。话说秋风起,蟹脚黄;菊花开,闻蟹来,既是大好之日,岂能只饱眼福而负口福?东坡先生曾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恰好昨日敝庄收了数十斤螃蟹,个个膏肥黄满,老朽特让小徒蒸了,配以珍藏的花雕酒,于赏菊之际尝蟹品酒,方能不负秋色。”
待他一言始毕,家丁们便在那对青年男女的带领下摆桌设席。
等他们摆好桌椅、众宾客纷纷入座后,便有十多个苗家少女捧着蒸屉和酒坛从庄内鱼贯而出。她们笑意盈盈地把蒸屉和酒坛放在桌上,又为宾客摆设碗筷和酒杯。
每个蒸屉里都盛着一只极大的螃蟹,蟹脚处点缀着一大一小两朵黄色的菊花,看上去精致典雅,令人赏心悦目。
食蟹离不开“蟹八件”,即锤、镦、钳、铲、匙、叉、刮、针,于是那些身着彩衣、浑身银饰、走起路来叮当作响的少女们又给每桌配上了蟹八件及食用蒸蟹必不可少的姜醋汁。
“有道是蟹肉上席百味淡!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秋日之乐本该如此。方先生招待得如此周全,我等宾至如归、荣幸之至。”其中一名作书生打扮的宾客赞道。
“当年太祖在位时,每年九九重阳都会和孝慈高皇后在宫中举办‘延年宴’,邀请年逾古稀的老人入宫赏菊吃蟹,饮菊花酒,尝菊花饭,祝福各位老人长命百岁,遂成一段佳话。”另一个宾客说道,“当今皇上登临大宝后,仍沿此旧俗,但为显示与民同乐,便把‘延年宴’的地址从皇宫大内改到宫外的菊花台,又额外加了吟诗作对、簪花作画等项目。江南自古文雅,不曾想这在偏僻蛮荒的贵州,也能遇此雅事,我等真是沾了先生的光。”
老者微微一笑,回了几句客套话,随即端起酒盅向宾客们敬酒。
花雕酒产于浙江绍兴,性温,有活血暖胃、驱寒健脾之效,能够很好地中和螃蟹身上的寒性,甘醇的口感与蟹肉的鲜甜更可谓天作之合。见主人敬酒,众宾客也纷纷起身还敬。
主客们推杯换盏、你来我往,赏菊尝蟹、品酒吟诗,好不乐乎。
见宾客们酒酣意浓,那个明媚可人的苗家少女便带着那些银饰叮当的女子们围成一个圆圈,吹起芦笙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
铜仁府苗汉杂居,除汉人外亦有不少苗家人。苗家不论男女老少都喜吹芦笙,就着芦笙美妙的乐声绕圈而舞,故而这样的舞蹈又叫芦笙舞
芦笙本就悦耳动听,加之少女们的浑身银饰相撞后叮当作响,又有她们年轻曼妙的舞姿加持,宾客们只觉得如痴如醉,飘飘飘然似在天宫参加瑶池盛宴。
“荀叔,查过这三人的底细了吗?”一个穿着天青色衫裙的少女宾客低声问身旁的中年男子。
“查过了,那老者名叫方入骨,二十年前由外地迁入铜仁府。他有两个徒弟,便是那一对青年男女,女子名叫黄青鸳,乃本地苗家女子,父母早丧,被方入骨收为徒弟。男子名叫齐丘雁,由方入骨从外地带入。”荀叔压着嗓子答道。他是个中年男子,但声音不似寻常男子般雄浑沉厚,反而又尖又细。为了防止别人起疑,他说话时便刻意压着嗓子。
“由外地迁入?从哪里迁入?”女子继续问道,言语虽然温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荀叔顿了顿,低头答道:“属下无用,虽多方打探,却始终无法查出此人的迁入之地。”
女子冷笑一声,低声道:“我就知道这个方入骨不简单!”
“小姐所言极是”,荀叔答道,“自小姐吩咐后,属下便与钟兄弟发出通知,让锦衣卫全力打探。钟兄弟和锦衣卫的办事能力,小姐是知道的。能让锦衣卫查不出所以然来,足见这个姓方的绝非泛泛之辈。”
“荀叔,说话注意分寸,小心隔墙有耳。”女子冷冷地道,又像是在提醒荀叔。
荀叔自知有错,便恭顺地低下了头。
“这老者姓方,他的弟子分别姓黄和齐,恰巧又在二十年前迁入铜仁,若说他们与当年的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位大人没有任何关系,我是万万不信的。韩娘娘和崔娘娘告诉我当年太祖皇帝留下遗言,说铜仁府的木樨坞藏有一个宝物,得之可得皇位。难道他们也知道了此事,因而迁入此地暗中寻宝,以夺走皇位、报当年的诛族之仇?”青衫女子暗想。
她若有所思地看着蒸屉里的那两朵菊花,久久不语。
过了一会儿,她拂了拂衣角,起身来走到一盆绿菊前,好奇地观赏了起来。
一个面目慈祥的上了年纪的女人、一个目光如炬的中年男子、荀叔以及五个少女紧紧跟在女子后面。五个少女一着青衣,身量纤纤,面有愁色,鬓边插着一支绒花发簪,修长雪白的脖子上戴着一个花丝银项圈,看上去楚楚可人、我见犹怜;一着红衫,眉间一点朱砂痣,头上戴着几朵娇艳欲滴的通草花,耳著朱砂坠子,神采奕奕,容颜娇俏;另外三人分别身穿秋波蓝、葛巾紫和云峰白的短袄,下着绣花马面裙,鬓边或戴缠花、或簪料器、或插绢花,各有姿色。
五个少女均作丫鬟打扮,看起来都是青衫女子的丫鬟。
这时隔壁桌一个面如冠玉、眉如墨画的男子得意地笑了笑,只因青衫女子与荀叔的对话已被他听得清清楚楚,“锦衣卫”三个字更是让他如获至宝。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不枉我不远千里从江南赶来,又恰好听到这女子与她下属的对话,看来此女对我所谋之事一定大有裨益。”男子暗想。
他心花怒放,端起桌上的花雕酒一饮而尽,由衷地赞了一声“好酒”后,忍不住又喝了一杯。
历史上并无沐星、沐晨这两个人物的存在,小说因为情节需要,虚拟了两个人物。不符历史之处,还请各位看官见谅呀。
明成祖张贵妃谥号昭懿,是靖难第一功臣张玉的女儿,其兄是永乐名臣张辅,受封英国公。
非常的喜欢。太爱了。每天等着作者更新。强烈支持非常非常的喜欢,希望坚持到底我们永远陪着你!超爱本作品。已收藏,望回,收藏我的新书《都市极品公子》。
云南人确实有吃花的习惯,但有些花可以吃,有些却不可以吃。即便是同一种花,也有可食用和不可食用之分,读者朋友们不要随便尝试哟,毕竟生命诚可贵!
永昌郡就是现在的云南省保山市,永子是李德章于1512年发明的。1512年即明武宗正德七年,小说的背景是在永乐年间,这时永子尚未发明。因为情节需要,小说有不尊重历史之处,还请各位读者见谅。
“十九畏”歌诀中的那句“水银莫与pi霜见”的“pi”是这个“砒”,因为“pi霜”是禁词,所以用拼音代替了,请大家见谅。
我又要和读者朋友们道歉了,因为我又犯了个错: 在书中我提到了方府、徐府和郁府,但直到今天才知道这仨叫法在当时都属于僭越!都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府”的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大宰》:百官所居曰府。明朝等级森严、法令严苛,衣食住行都要遵守严格的等级秩序,而方入骨是流亡之徒、常芙蕖是隐居之人,郁万贯在当时则是地位不高的商人,所以“方府”、“徐府”和“郁府”的叫法都是错误的! 所以我把“方府”改成了“金蕊庄”,“徐府”和“郁府”则改叫“徐宅”、“郁宅”,这样也更符合史实。至于情节嘛丝毫不变,我也会尽快把前文的错误之处改过来的。 “庄”即庄子、庄园,按照明朝的惯例,有钱人是可以建造自己的庄子的,也可称为“某某庄”,在当时不属于僭越。 “宅”是富人的住处,是生活富裕之人的居所,也可以是大家族的家。所以“徐宅”和“郁宅”的叫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不属于僭越,也是符合史实的。 实在对不起读者朋友们,是我的知识储备量太少了,才会接连犯这样的错误。今后我会多看书、多了解史实的,再次和大家说声抱歉,实在不好意思。
《神秘曲谱》成书于洪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425年,此处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我把它写提前了两年哈。
并不是所有的松花粉都能吃,梅花也一样,主要要分品种哈。书中是为了情节需要,读者朋友们不要随便模仿哈。
已收藏佳作,加油-
道袍是明代男子的一种服饰,源自汉代的“褶”,到明朝时演变成为道袍。这里的道袍指的不是道士穿的衣服哈。 所以道袍有两种含义,一是道士穿的衣服,还有就是明代男子的一种服饰。
茶百戏历史悠久,是我国历史上三大饮茶方式之一,但现代后几近失传。后在章志峰先生的努力下终于在2009年被抢救性恢复,并在2010年被列为福建省武夷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人误认为茶百戏就是咖啡拉花,但其实茶百戏和咖啡拉花并不一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百戏不过是其中之一。如今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已越来越自信,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任重而道远,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梅卤、腌青梅和玫瑰梅在清朝童岳荐编纂的《调鼎集》一书中有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哈。
大大加油,祝你早日成神!
关注、收藏大大佳作,加油加油 另外也祝大大这本书,越来越火 PS:厚着脸蹭大大的宝地。 新书《我还真是救世主》期待大大们的指点 丑贼在这里感谢了
松柏粉在清朝朱彝尊所著《食宪鸿秘》一书里有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哦。
关注收藏佳作了!
新出来的小说作者吧,加油哦,古风武侠小说不好写的
历史上徐达分别有四子四女,文中的徐达幼子徐潜是我根据剧情需要而增加的,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哈。
并不是所有的菊花都能吃哦。菊花分为食用菊和观赏菊,只有食用菊是可以吃的,观赏菊则不能食用。虽然以花入馔是一件极其烂漫的事,但我在这本书中所写的这些花儿并不是都能食用的哦,之前的荷花、桂花是这样,后面还会有玫瑰、松花、梅花等,大家不要随便尝试哦。 关于菊花暖锅,大家可以看看《御香缥缈录》这本书,是在慈禧太后身边待过几年的德龄公主写的,里面有关于菊花暖锅的记载,当年慈禧太后就很喜欢吃菊花暖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