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纵横小说App,新人免费读7天
已抢580 %
领免费看书特权

第二十九章

小太保下药

李丹去西市经过酒楼,见坐地太保蹲在门口,手里正捏个肉馒头正往嘴里送。

见了他刘二爷便跳起来,口里“呜呜”地将他拽到厨房门口。

杨乙见了连忙跟来,李丹诧异:“欸,你们闲的吗,为什么都在酒店里?”

刘愿升探头出来看:“咳,正要去找你,且问他!”说着一指杨乙,自己回厨房接着忙。

杨乙便将昨晚到刚才的事说一遍,李丹也吃惊:“湖匪进城了?好贼胆!”

“三郎,如今怎生料理?”刘宏升好容易顺下吃食,指指楼上问。

“他们还在楼上?”李丹问。

“可不,刚还在说话……,这会儿怎么没动静了?”说完,杨乙连忙跑出去。

李丹和刘宏升也跟在后面到楼梯口,见杨乙在上面招手,便也上楼。刘掌柜用手按住狂跳的胸口,另只手拎把菜刀在背后守住下面。

两条汉子一个趴在桌面,另一个直接出溜到地上。

刘宏升找来绳子,三个人将他两个反绑起来。杨乙去身上摸了一遍,很快找出些零碎来放到桌上,其中有两块腰牌。

那铁的上写“武劲军戍营副都尉秦劲”,木牌上则写着“武劲军己营右选锋总旗陈粮”。

“怎的,是官军不是湖匪?”杨乙有些慌张。

李丹先叫找布条来将二人勒口,然后卡着腰幽幽说:“就算不是湖匪也留不得!”

二人吃惊,刘宏升压低嗓音问:“三郎,你这话怎讲?”

“他两个是在你家店里吃的亏,纵了出去难道还等着回来复仇不成?”李丹这么一说,就见上来看情形的刘掌柜差点两腿一软。

“也对,”杨乙咬牙:“他两个被上官差遣来此又与湖匪勾搭,显见不可能在官府报备露了行迹,就杀掉也无人知晓。

可要纵放了祸事倒多,既不会放过杨百户,也不会放过掩护了他的所有人!”

“也就是说,是心慈面软饶过这两条命,还是保住咱们大伙儿和杨百户?”

刘宏升回头看看,“噌”地从裹腿里拔出把小匕首来,吓得他爹伸手按住叫:“我儿慢来!”

“不能在这里。”李丹说:“设法弄出城,找个极隐秘无人的湾汊动手。身上不要留东西,叫人觉得是被湖匪做掉的行商即可。”

他又担心二人不敢下手,边叫杨乙去请杨大意过来。

打开二人携带的包袱检视,见有二十两现银和两百枚铜钱,另有五贯的山西会票,一封未开封的信件。

然后便是些衣物。身上带的有两口制式木鞘腰刀,柳叶匕首两把。那副都尉的包里还有半身锁子软甲一副。

杨大意闻讯而至,见了二人大怒。原来这两个都是当初犯军规受过罚的,那参将使他两个过来绝对不怀好意。

再拆信来看,原来是给各地官员。说明此二人秘密查访逃将,所至望官府给予方便。

“贼子安敢如此!”杨大意气得发抖。

这时韩安也赶来,李丹将自己主意说了,韩师表示赞同。

“如他二人话中所说,他们似与湖匪约了见面。”李丹说:“已知城里有三个贼人,但他们在哪里汇合却不晓得。”

他刚从孙刑房那里看过悬赏,猜想杨乙听到的这个“蒋大侠”不会便是那蒋斌吧?

“哥儿要拿这几个湖匪?”韩安略思忖:“他两个沿着街走下去就是西市,热闹地方会面多有不便,难不成是城墙根下?”

“有可能。”杨乙马上赞同:“顺城道很少有人,尤其西墙根!”

出于防务的需要,本朝规定城墙根起三十步(约40m)内不得有民居。

这样使城墙内形成“环城高速”,不仅便于战时调派兵力,而且防止住户民宅受到战火的波及,平时则可沿城墙顶对全城安全进行有效监控。

------------------

西城因没有城门不存在人流进出,所以西顺城道基本没人去,只偶尔有嬉戏、寻求刺激的野孩子在那里玩耍。

“没错,这个可能性很大!”刘宏升也赞同。

“好,小乙去城隍庙把瘦金刚那伙叫来,我这就去找顾大他们,集合人手沿西城根搜索!”

这些湖匪多半是被雇来害杨大意的,可能知道其故事及样貌,所以李丹决心将他们除掉!

杨大意说你且忙自己的,这两个家伙我等设法解决。

李丹临走嘱咐刘宏升将两块腰牌收好,“这东西以后可以拿来唬人,留着说不得有用。”他告诉刘宏升。

然后李丹便去西市找顾大。

顾大听说赶来西市口的糖水店里见了,坐下问:“这日头了,怎不见小乙?”

“他去找瘦金刚。”李丹回答。

“去那里作甚?”

李丹将早上在刘家店里捉到两人的事说了,又告诉他杨乙昨晚听到的内容。

“蓼花子手下,只来了三个么?”顾大道:“我去叫弟兄们抄家伙!”

“兄长稍待。”李丹说你连对方是谁、在哪里都不晓得,如何动手?

“先找几个身手好的准备着,待瘦金刚的人来了听我号令行事。此前收敛些,莫要惊走贼人。”

顾大答应着跑回西市。恰此时宋小牛找了过来,满脸欢喜。

“三郎,我可找了处好院落!”他卖弄地报告。

原来李彪给找了个牙人介绍贤仁里一座小院。只是院门朝东,门前也没影壁并不气派。

宋小牛去了一看,北侧两间大屋,西侧灶间旁依次三间厢房,南屋有两间半。

院子不大,靠东北角有棵樟树,树下有石桌、石凳。

屋里空荡荡的没家具,墙皮也有些脱落。

屋主人姓顾,开煤矿的颇有积蓄,十来年前买下这院子。

不料矿监下来禁止私人挖矿,顾先生差点吃官司。脱罪后心灰意冷,决定回福建老家。这房子便托他生意伙伴叶先生打理,只典不租。

“小院在巷子的中间相当静,往北是甜水井,再过去到西市口。走二百步是西城根。

前朝末年和本朝靖难两次战火都没波及,宝地呵!”宋小牛说。

李丹清楚所谓两次城破没受战火的原因,西城墙外乃前宋开辟的锦江(信江)分水渠,俗称补河。

从河面弓弩炮石够不到城墙,河边到墙下又都是软烂难行的滩涂沼泽,既无法扎营也难以组织进攻,尽是灌木没有成片树木供制作攻城器械;

城东有事距离远影响不到这里,地势比城北低没有优势,南边则有东山和琵琶湖形成的天然屏障阻隔。

整个西墙是石头基座,地下五层、地面四层,厚度比其它三面多出两尺,军事上没见多大作用,到洪水期却是保护全城生命的拦水墙。

加之西城地势低洼有多个蓄水池塘和沟渠,相对潮湿所以地价较便宜。

李丹没想过买西城的房子,只典不租对他来说挺合适。再问,这院子开价四十五两,最后宋小牛谈到四十两可以成交。

不过李丹一算自己估计总共得付四十八两,因为他想把拿半间南屋改成牲口棚子,还得请牙人帮忙找工开个旁门,以便驴车可以直接进院;

余下是牙钱(一成),及给官府的契费是五十税一,也就是九钱五分银,这些都是逃不掉的。

“户主可是写三郎名字?”宋小牛问。

李丹想想,摇头告诉他:“让牙子写李钱氏便好。”

------------------

“你真想跟我去?”说起出发去万年,宋小牛再次提出跟着,李丹无奈:“那你就跟着,替我做个镇抚吧。”

“镇抚是什么?”

“保护我,还有维持军纪。”

“行,这个我干得来!”宋小牛坚定地说。

“咱说好,干镇抚首先你自己不能违反军法,知道吗?否则罪加一等!”李丹伸出个手指头在他面前恶狠狠地晃了晃。

“我、我就跟紧你,不会犯军法的!”小牛叫道。

“你去赛魁星那儿,找个叫杨链枷的,问问他军队里怎么做镇抚,有哪些规矩?”李丹说完这话还没等听到小牛答应,就觉得眼前有个人影一晃。

俗话说“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寻常人走路是无意识的摆臂、迈腿。

习武之人却不然,他们用中元之气控制腰、腹、胯的力量,因此摆臂幅度可能并不大,但每步跨度、步伐频率在长年训练下,与常人有别。

另有一类不似寻常走路那样脚跟着地,而是前脚掌着地,产生充沛的蹬踏力量,步伐快疾轻盈。

站定后看似无异,实际心跳、脉搏早超过正常了。

李丹前世入伍,今世跟着麻九学拳脚,对这种身上有功夫的打眼便能识别。

因心里有所戒备,所以在西市口突兀看到个习武之人,不能不吸引他的目光。

“三郎看什么呢?”小牛见他神色不对,赶紧问。

“那三个人,觉得他们有些诡异。”李丹说。

宋小牛沿着他暗示瞧过去:“那个扎绿花布头巾(见注释:当时习俗中贱业、鄙民、贱籍裹绿巾)的?”

“还有他身边两个,一个蓝扎染头巾,一个黑麻头巾。这三个里至少那绿头巾是个习武的,你看是不是?”

宋小牛又瞟了两眼:“嗯,不过习武的人多了,城里见到一、两个不奇怪。我不也是?”他说完笑起来。

李丹却摇头:“这三个眼睛既不看货品又不流连娘们,一个劲儿往周围扫,难道是防公差,或者等人的?反正眼色凶狠、警惕,不像好人!”

正说着,见那绿头巾用衣袖抹下汗,留下俩伙伴自己往西边走去。

“你去找顾大,叫他将这两个找借口按住,宁可杀了莫使逃掉!我跟上那小子,瞧瞧他要做什么?”说完不等小牛开口,李丹已经走了出去。

他今日穿身浅色圆领的松江布袍,腰间用菱花汗巾系着,一副年轻小哥的样子。

那两个人依旧紧张地东张西望,没把他放心上。

这更坚定了李丹心中的判断。

走出段距离,李丹忽然脚尖点地步伐加快,离那绿头巾越来越近。

眼看来到个丁字路口,追到与那人前后只差条扁担的距离,却拧身来到斜对过摊子上,笑嘻嘻地问摊主:“最长的面杖多少钱?我要两根。”

趁摊主伸手去取,他若无其事地回头瞟了眼,记住那人的侧影,把手里的四个钱放在收钱笸箩里,面杖别在后腰。

又晃晃悠悠走一段,看那人和自己又拉开了二十来步远,盯着那绿头巾,突然脚下加快又跟上去。

就这样忽左忽右、忽近忽远,眼看前面已到城墙下,那人突然站住了。李丹闪身蹲在一排木篱笆后面。

悄悄地从木桩间隙看过去,那人在城墙下抬头看了半天,又朝左右看,然后朝南拐下去。

李丹瞧瞧,往那方向走四十步有条东西向与城墙垂直的巷道。

他提起气疾行过去打算拦在对方面前。

街上无人,只有靴尖落在土路上发出微弱的“擦擦”声。

李丹屏住呼吸站在墙角,等了会儿却未见那人出现,不禁有些狐疑。

------------------

本朝立国才五十年,法纪还算管用,偶有胆大破例的也不敢过界太多,所以城墙下俨然有条宽敞畅通的甬道,直走下去可以绕城一周再回到出发的位置。

余干的城墙乃南宋末年备战时所筑,最早夯土垒筑,面抹灰泥、顶铺石片,对外一侧有泥砖垛口,另一侧有女墙。

本朝初虽做过修补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垛口和女墙被雨水反复冲刷,有的部分已经坍塌、不大完整。

这和李丹对前世影视作品、电子游戏给他的印象中,城墙都是条石、青砖砌就,高大坚固的印象完全不同!

原来古代烧制城砖,切割或搬运石构件都是花费大、运输不易,很耗费人工的事。

在那个时代,“耗费人工”就意味着要影响农业社会生产、产出,要冒粮食减产、农税难收的风险。

这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是致命的,统治者不会容忍两税缴纳出现问题,任何官员也不敢触碰这条红线!

那些有魄力修城的官员会在史书、地方志上留名,不是因为记录者没的可写,而是这种情况太少见、弥足珍贵。

合着前世旅游时仰望的“城墙”,绝大部分都属于后期制作的“假古迹”!

------------------

这人来城墙下面,观望查看,总不会为了瞻仰前朝遗存?

李丹这样想着,悄悄从民宅墙板壁的缝隙向外查看。忽听到有低低的说话声。

“你是说,这段在整个西墙是最矮的?”

“我们仔细看过,墙外是处隆起的坡地,从坡顶到墙头只有一丈四尺,比其它处低两尺。”

“没别的地方了吗?你可是探子头目,做事莫要糊弄。”

“真没了!我曾夜里亲自来,在外头走了两遭,进城后又沿着里面走了两遭。放心吧头领!”

“别喊头领,我还没答应入伙呢!上面难道夜里不会有巡丁、更夫?”

“只有更夫,没见过巡守县丁。这会儿,您瞧,大白天连只猫也没有。”

“这余干县令他还做得真放心呐?”

探子头目嘿笑:“因这边靠着信江,潮水把岸边滩涂搞得糊里巴涂没法上岸或列阵,空地狭窄又挤不下那么多人,所以他才放心。”

“好吧。不过我还得亲自试试。”绿头巾咂嘴。

“试什么?”

“我从这里登城然后出去,从外面走回东山码头。要是行得通,那咱们就能定下从西墙进来的路子。

这条线不错,可以直接插到衙前街。如不然,只好仍旧攻打北门了。”

“可……,北墙为防洪水修得忒坚固、而且高大……。”

“所以说,能走这边最好!”绿头巾顿了顿:

“去告诉蓼帅,就说北门行不通。要么走水路进来摸上西墙,要么老子不干了!大不了摸两个富户给山里弟兄们敛些财,也不算枉来余干城一遭。”

上纵横小说支持作者,看最新章节

海量好书免费读,新设备新账号立享
去App看书
第二十九章 小太保下药
字体
A-
A+
夜间模式
下载纵横小说App 加入书架
下载App解锁更多功能
发布或查看评论内容,请下载纵横小说App体验
福利倒计时 05 : 00
立即领取
05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