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一日一大早童家大院接到了肖二妹传信,俺家今天送日子,就是十六大集的时间。
送日子的几个人就是过个形式,但必须隆重啊,不看看是谁家的闺女。所以肖家的三婶子和大姨。就精心挑选了6个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亲近妇人,各自提着一袋精心准备的礼品。
短短的五六百米,她们硬是走了一个多小时。现在正是闲的无聊的时候,无论挑水的,路过的,还是路上碰到的。必须要通报一下。肖大队长家的长女出嫁,可不是小事儿。于是消息便飞快的向外传输肖家正式下日子了,童家16大集要办大席了。
姑奶奶这边也紧急调动,对方来6个,我方也要准备6个陪。于是二奶奶挂帅,姑奶奶,欧阳奶奶,胡家奶奶,6队队长家,还有来陪过客的那位小脚童奶奶。全部都上了陪大客的名单。
预计今天还会来亲戚,毕竟童家嫁出去的五伏之内的闺女,老老少少不计其数。总有念旧情,或者是想与肖大队交好等等原因。尤其是那些嫁到附近山顶小村庄里的闺女们找不到个正经合适的理由回娘家串个门。
小花就按照兰兰的指令让单哑巴准备5桌到6桌的羊肉猪肉大餐。童二婶子说有三桌就足够了,做多了没有人吃。兰兰却是笑着说″没事儿,没人吃,就把看热闹的人拉上桌。″
如此豪横,边上的人就越来越多,哪里肯走?顺便砍几根木柴,烧一会火,这都算帮忙的人忙啊。
送日子的6人组可是享受到了北后街最隆重的接待。10点钟前赶到,说了会话,聊了会天10点半就开席。正屋就摆上了两桌,6个人还想坐在一起。但是姑奶奶不允许,三婶子带肖家三人坐第一桌,大姨带亲朋三人坐第二桌。早安排好六大陪客,加上邻居郭宝的娘,童家二婶子,对面于家的女人。
兰兰是见过大世面的,所以姑奶奶要求大家多少都要喝点,放飞自我。这顿饭就吃的史无前例。无论是屋内上席的女人第一次喝酒,还是外面看热闹的人。看着一碗碗的大菜,看着里面谈笑风生上了桌子的女人还敢干杯。方才觉得改革改革开放真好,女人光明正大上桌了。
兰兰在外面翻白眼,难道你们就没人感谢我吗?改革开放是谁?他家在哪里?我咋不认识?我生气了。她就告诉外面的小花给他们少端两个大菜。现在就在哑巴灶台边上支桌子开吃,肉管够馒头管够。这无论是谁都不明白了,童哈就这么相信这个表妹?那为什么不直接娶了这个表妹呢?但没人敢说。
送日子的人知道午时时间人家还有五伏之内的亲戚招待,已经来了好几个了。便在时针指向快12点的时候,纷纷放下了筷子,摸了摸嘴,笑哈哈的坚持离去。″我们就等着16大集你们家的表现了。″
她们走了之后,肖银梅便光明正大的以未婚妻的身份出现在北后街。她慢悠悠的头尾转了一圈,各家邻居见到的人都打了个招呼。尤其是在灶台边已经开吃了的邻居们乐呵呵的让他们多喝点酒,我家多的是。初现女主人的风范,就开始忙里忙外。这是个会干活的大闺女,哪里都能上得上手,什么活儿都能干,真是一个顶俩。两个奶奶都非常满意,兰兰也很满意这个嫂子,行,我选对了。
今天一大早清心便拉着肖三七到了乡供销社,去大数量的订货,兰兰不放心他们都太小气了。她虽然口袋里没有多少银子,可前世那种豪放气概,花个千八百万给我哥结婚,咋的了?谁还敢有意见?
到吃正午快一点帮工吃饭的时候,银梅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就溜回家吃。跟爹说了"兰兰要见他谈大事的事。″
父女两人已经心照不宣。这个兰兰一定是在大病的时候让神仙附体了。
肖大队沉默良久说″我下午去清一清咱们那个后园的杂草,种几畦小青菜?″
那地方四下无人,而且原来背后就是他童家的老菜园。
于是下午便抽了个空肖银梅带着兰兰说去看看我家的后园,她奇怪和兰兰的见面,似乎是一见如故很掏心掏肺的那种。老人们都说这就是缘分。
俩人七拐八拐在无人看见时拐到了后园,让双方在老园子见了面,在里面谈了些什么,她没有听。她学着文武兄弟在门口附近转悠警戒呢。
刘庄大集如今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商品经济的嫩芽悄然破土,乡村集市作为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热闹背后却也藏着卫生杂乱、纠纷频发的隐忧。
就在这一年,上级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文件精神如及时雨般传到刘庄,赵大队的心被拨动,在兰兰指点下决定豁出老脸组织一场围绕大集的文明行动。
刘庄大集虽承载着十里八村民众们“赶集购物、贴补家用”的期盼,却也常因摊位随意搭建、垃圾遍地堆积让赶集人怒目;还会出现商贩短斤少两、因争抢摊位打架伤害的情况,甚至有外地客商因不熟悉本地情况被“欺负”,这些景象让看着村庄发展的肖大队心里不是滋味。“要让大集扬刘庄的名声,响应上级搞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
肖大队离开后园就召集了些相熟了知的老伙计,坐在自家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捧着上级文件逐字逐句研究,一个大胆的想法渐渐成型:创建一个专门管大集的组织,把“卫生、文明、健康”立为规矩,让大集变个好样子。
立刻得到他们的响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发家致富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口号,到“不打架吵架、不短斤少两、不欺负外地人”的三条硬规矩,再到“全庄老少为赶集人服务为光荣”的共识,每一条都透着刘庄人对文明的渴望。可组织要运转,钱从哪儿来?
正当众人犯难时,他的女儿肖银梅又回到家吃晚饭,站了出来红着脸说:“大,我的彩礼钱他家给一千九,我捐出来你们用好不?”
这话一出,院子里瞬间安静了,童家这是下血本了。千九的彩礼,左近村庄就没有听说过。一千块,那是多大的一笔资产啊?一个供销社职工三年不吃不喝的收入啊。众人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愧是老大队长,培养出来的好孩子。
这份带着温度的支持,成了刘庄大集精神文明管委会的“第一笔启动资金”,也让有心人看到了刘庄人搞文明建设的决心。
资金有了,人选成了关键。管文明要服众,必须得是村里有威望、有责任心的人。一是那些退休的老村干、老工人、老教师——他们懂政策、有经验,还愿意为村里的事操心。二是年轻人当义工乐于公益奉献。三是培养下一代村里的中小学生代代传。
退休老支书米大爷,曾带着村民修过水渠,办事公道;退休工人盛师傅,在工厂里管过纪律,讲规矩、认死理;退休教师贾老师,说话温和却有分量,能把道理讲进人心里。除了他们村里各姓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也被请了进来,张家大伯、李家婶子、赵家爷爷……每一位都是族里人信得过的“主心骨”,他们要么当顾问,为管委会出谋划策;要么当理事,负责日常的巡查和调解。就成了热烈讨论的主要内容。
在确定管委会具体职责和服务细节时,肖大队让闺女把草稿俏俏拿给这个兰兰姑娘看,她还真的敢动笔修改。写出了田干部经常挂在嘴上文明社区的几个口号和理念。一下子拔高了这个文明管委会的高度。
兰兰的“特别经历”实锤了。在当晚讨论如何让服务更贴心时,特邀入会的伍姑奶奶提议:“赶集的老人多,咱们可以设个茶水摊;小孩容易走丢,得划个‘等候区’儿童室;外地客商不认识路,要有义工主动带路。”这些带着“人情味”的建议,戳中了大家的心思,也让管委会的服务从“管规矩”延伸到了“暖人心”。
成立大会定在三八节的上午,地点就在刘庄大集的空地上。
计划来参会的38个顾问和理事来自38个不同的姓氏——刘庄本就是个多姓氏聚居的村庄,这次管委会的组建,恰好打破了姓氏的界限,成了“全庄一条心”的最好证明。
大家一致推举肖尚志担任首任会长,还特意加了“永远的名誉会长”这一称号——因为他是发起人。
老肖重掌令旗,要求管委会的成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把上级文件精神和管委会的章程,逐字逐句抄在红纸上,贴在大集的显现处;分头到26个生产队、各个村民小组,挨家挨户地讲解:“以后赶集,摊位要摆整齐,垃圾要带走;卖东西不能缺斤少两,见了外地人要客气;谁家有困难,咱们都得搭把手…。”肖尚志总结说:“文明不是装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但这句话是受兰兰的启发,他自己总结出来的。他现在已经相信兰兰是被高人附体了。而且这个高人和童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刘庄有人人用女儿的彩礼钱、组合一群爱文明老人、率全庄人搞起了乡村精神文明的“样板间”新风尚”。就在兰兰悄悄的指导下。那38个人就以惊人的速度向乡里,县里,专区扩散。这个是精准投放信息,兰兰的第一次尝试。
今天也是初六的刘庄集。在萧三七的联络下来了凢个外庄同学走亲,也来了几个外村的老亲戚。还有就是同一个生产队出嫁了来赶集的妇人,顺便来看个热闹。哑巴大叔就根据管家指令在外面的平台灶煮了一大锅的羊肉羊杂汤,一大锅的猪肉炖萝卜白菜。用自助餐的形式免费吃喝。
这实惠型自助大餐有酒有肉小菜不少,一碗两碗吃饱为止!可是让人大为感叹。胡家老太太就拿了两个热腾腾的大馒头边走边说。″这家人是不想过日子了。这样子折腾金钱万贯也经不起吃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