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个月后,宋局找单位的人谈话,经过商量后,崔泽宁到下马圈乡驻村,阿强去张家口市局气防办上挂。事情定下来后,宋局也去省局挂职了。阿强到市局报到后,气防办韩主任热情接待,并安排阿强晚上住气象局家属楼。阿强住的是套房,里面有三间卧室,里面住了三个上挂的男同事,一个是张北的徐晨阳,一个是康保的贾振国。一年后,阿强回单位继续开展气象业务岗工作。阿强在上挂期间,他在韩主任的带领下,气防办工作年底考核时,得了全省第一。第二年,张家口市气象局又让各县气象局报上挂名单,这次阿强跟崔泽宁互换岗位,阿强去大苏计乡郝家地村驻村,崔泽宁上挂市局办公室。
阿强由于没有结婚成家,所以他每年有20天探亲假,他带上山药蛋、莜面、口蘑、牛骨头等尚义特产,坐上从张家口市到嘉兴的直达火车,经过20多个小时,到家跟父母团聚。第一次回家探亲,母亲先是张罗了一桌好菜,好酒好菜招待阿强,接着母亲又托人给他介绍对象。母亲说:“你赶紧结婚生孩子,不然人老起来也快,村里那个在厂里烧电焊的男人得癌症死了,他才60多岁。”阿强说:“就是那个原先双抢时节给别人开拖拉机的老汉吗?他儿子在元通中学做数学老师呢。”母亲说:“是的,就是那个老汉,儿子结婚生子了,他却没福气享受,你赶紧找女朋友啦,老家这边找不到,你就在工作的地方找阿!”阿强说:“知道了,心里不是滋味。”探亲假快结束时,他坐火车从嘉兴赶回了尚义县气象局。
鲁局对阿强说:“你去村里驻村几个月吧,单位没几个人,派不出人了,韩主任驻村三年,他现在不想再去了。”阿强对北方的村不熟悉,不会讲尚义话,也没有车,他无奈说:“那我下村去试试看。”2021年3月14日阿强坐孟宪车的车去村的路上,车子的轮胎竟然爆胎了。孟宪车帮他联系了黄敏悦的车,阿强坐车来到了郝家地村。第二天阿强坐孟宪车的车去大苏计乡开村换届选举会议。阿强回到郝家地村后,郝家地村顺利进行了选举工作,选出闫林为村书记、主任一肩挑职务,梁争为村支委,常丙俊为村会计,张爱为妇女主任,他们面向村民发表了当选的演讲。驻村工作队在村换届选举时做好秩序维护,电脑打印等工作。
新一届村班子成员选出来后,大家一起聚餐,阿强认识了老书记闫德军。原先郝家地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村庄偏僻、交通不便、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八十年代初期,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没有解决,衣、食、住、行简单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原始粗放,正常年景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元,丰年可吃上饱饭、灾年靠国家救济生活。闫德军勤奋好学,在当地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2年应届毕业生仅有四名考上了大中专,18周岁的他因家庭困难,与大学无缘,从此走向社会。闫德军在家蹲了10余天,捆起行李远去新疆、呼市、包头一带谋求发展出路。他在外漂泊了三年,曾在新疆私立学校教过书,做过小本生意,建筑队干过杂活,打过零工,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可收入很是一般。
1985年春节,别的年轻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串门、聊天、打扑克,可闫德军整天围在自家那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看电视剧,当时只能收三个频道,信号弱,电压不稳,看着看着黑屏断片了。第二天他骑上自行车背上电视机去大青沟修理店维修,当时正是黑白电视机进农村的时候,修理摊点业务挺多,这让他萌发了挣钱的商机。他收集了些相关资料和一些修理工具,开始了电视修理业务。刚开始,在本村里修,挣个零件钱,慢慢三里五村的人传了开来,他骑上自行车,拖上工具箱,沿着自然村走,修一台电视挣5元手工费,第一个月就挣了360多元,比起外出打小工高出近一倍,这也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既是事业又是挣钱项目中。他深知,做好一项生意很不容易,要想多挣钱,必须扩大业务市场。在本村及附近村谁叫随到,稍远些村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不到一年,整个大书计乡和半个大营盘乡村里的电视机维修都成了他的业务范围,他在当地出了名,成了修电视的专家和能手,同时一年下来积攒了10000多元现金。
1988年他把自家的房子翻了新,买了一套三件套组合柜,手里还有了存款,让乡里乡亲都投来羡慕的眼光,亲戚朋友纷纷前来给他介绍对象,他和媳妇经父母大人和媒人的商议,于1989年结了婚,办了婚礼,成了家,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件大事。1995年冬天,大书计乡政府的25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坏了,乡政府办公室主任乔军请闫德军去修理,当时只有乡政府是县组织部配备的25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5000多元,农民家庭看的一般都是1000左右黑白电视。他仅用了一个时辰就把电视修好了,时任大书计乡党委书记胡明问他要多少钱,他说:“领导给上我50元配件钱、10元手工费就行了。”胡书记看了看他,心灵手巧、老实厚道,就和他拉起了家常,问到他:“你家是哪里的,多大岁数了,在哪念得高中,对农村发展有什么看法,今后有啥想法......”。他也对答如流,胡书记当场就问他,你愿不愿意当村书记?把他问的大脑嗡的一下发了昏,他说:“我还是党员预备期,今年年底才能转正,怕一下当不了村书记。”那你先回去吧,等明年换届时再说。第二年春天,村支部、村委会两委换届,经“两推一选:党员推荐、村民代表推荐、全体村民选举”顺利当选了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闫德军制定出郝家地村三年近期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1999年底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全乡倒数第一的350元,跃居到全乡第三名,达到了875元。从他上任以来,一直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村两委班子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当时尚义县北部乡镇部分行政村通过“小水富民”,打小石井和50米左右的机钻井开发了10余万亩水浇地,种植西芹、白萝卜、娃娃菜、甘蓝、人参胡萝卜等远销国内外蔬菜市场,成了部分乡镇村的支柱产业,部分农户也因此脱了贫,走上了富裕之路。而郝家地村仍然靠着旱作农业,靠天吃饭,经济来源很不稳定。村里曾有人在自家地里试着打过机井,都以失败而告终。当时可能一方面是钻井设备差,钻得浅,仅四五十米,另一方面可能是选择的地块是贫水区或水位深而打不出水。可闫德军不死心,看着临村种菜发了财很“眼红”,他第二天请来了钻井队开了工,经过7天7夜的奋战,打到85米深的岩层下出了水,又往下打了10米,出水量达到每小时10吨左右,可开发水浇地100亩,打破了郝家地村根本打不出水的神话。接下来的五年里,在争取上级风沙源治理工程、巩固“一退双还”工程和脱贫攻坚项目等,共打机井32眼,开发水浇地1650亩,通过错季蔬菜种植,2004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郝家地村村民也因此脱了贫,走上了富裕之路。
70年代备战备荒时期,地下曾挖了几千米防空洞,地势低洼处渗水塌陷,部分农户房屋和院落倒塌,严重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生活。2004年就有2户因住房下陷裂缝不能居住,搬了出去,这也给村民造成了恐吓心里。闫德军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书面向县乡党委汇报,经县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2005年郝家地村被确定为异地搬迁村。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2007年底郝家地全村227户631人全部搬到了新村,入住了新家,彻底改变了过去村庄错纵零乱、不好治理、塌陷危险的现状。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地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努力奋斗,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位居全乡第一,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率先迈入全省农村先进行列,也因此在2012年被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予以表彰。
闫德军充分利用上级脱贫攻坚政策,因户使治、建档立卡、录入微机,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不因病、因学、因灾等特殊情况而返贫。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到2019年低,全村所有贫困户稳定脱贫,同时接受了省、市、县的检查验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内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明显改善,水、电、路、讯、广播等设施建设配套齐全;有线电视、图书室、卫生室、健身广场、秧歌队社会事业运行良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到位;村内四横三纵街道全部硬化。鸟瞰郝家地村全景: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房屋座落在绿树成荫的画卷中,乡村道路四通八达,车辆和行人活动在其中,真是一副“车在林中走,人在画中游”风景画,人们过着休闲自在的生活。25年的村支部书记生涯中,他授到市、县、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他因年龄和身体等原因,急流勇退,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成为一名普通党员和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