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纵横小说App,新人免费读7天
已抢580 %
领免费看书特权

第3章

朴素的婚礼

从谭家咀回来,母亲谭秀芝告诉他,她跟舅舅谭桂清以及堂舅舅谭友林商量好了,决定五一这一天去谭家咀把袁路生的婚事定下来,这个就叫定事,也就是订婚的意思。那时候永昌县的民风很淳朴,彩礼50-100元不等,订婚就是一段布匹,给新人请裁缝做结婚穿的新衣服,另外就是糖果之类的,分给女方娘家的小孩子们吃。两个人订婚之后,袁路生才可以正大光明地以准女婿的身份,去谭小红家干活,当然没订婚之前是不可以的,村里人的闲话会很多。袁路生对谭小红的印象虽然比较模糊,但是他也一直期盼着这一天。袁路生在西港袁家村是个农民,但他回到学校之后,他又是个老师,更像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他对谭小红的印象,更多的是想象在那美轮美奂的诗行间,令他期盼。听到母亲这么讲,袁路生欣然同意,因为学校在五一有假,他也希望早点见到自己未来的妻子。

1964年5月1日这一天上午,天气很好,暮春的新妙湖畔一片欣欣向荣,田野里种满了绿油油的早稻,长势喜人,田埂上也长满了杂草,小山岗边上开遍了粉色的野玫瑰,香满原野,蜜蜂四出采花,新妙湖里也涨满了湖水,年前筑的新妙湖大坝第一次发挥了断湖阻水的作用,以后的新妙湖一年四季都会是碧波蓝天,一望无际,湖里长期可以抓到鱼了。谭秀芝和袁路生母子都换了一身干干净净的衣裳,谭秀芝上村长袁炳林家借了他家的独轮木车,顺便跟村长袁炳林打了个招呼,说今天去谭家咀去给儿子袁路生定事,后面等着喝喜酒。然后带着一匹碎花布和一匹绸缎布、一包红糖、一包红枣、两条庐山牌的香烟、5斤猪肉、两条大花鲢鱼、十来斤糖果零食,还有关键的用红纸包裹了50块钱作为彩礼钱——差不多是袁路生两个月的工资了,这是谭秀芝和谭友林之前商量好的,参照别人家的标准意思一下。两人一前一后,走过弯曲的田埂和崎岖的山路,来到谭家咀村口,舅舅谭桂清和舅妈早就在村口等他们娘俩,大外甥的终身大事,他们是极为重视的。

四个人一起来到村南头谭友林家,谭友林站在自家门口的操场上,大老远就看到谭秀芝来到,马上让儿子点起了鞭炮,迎接未来的亲家母和女婿正式登门。谭友林已经把小红的两个舅舅和村里几个拿事人,还有自家门下的族人邀请过来了,摆了两桌。谭友林非常满意袁路生这个有文化的女婿,逢人就说谭桂清那个很有文化的外甥,以后就是自家的女婿,脸上非常风光。因为这是在娘家的村子上,谭秀芝很自然地跟谭友林打上招呼,并让儿子袁路生改口,不要再叫舅舅,要喊岳丈,小红的母亲也由舅母变成岳母了,一屋子的人在谭友林简陋的客厅里,谈笑风生。

谭友林赶紧让小红的哥哥接过袁路生手中的独轮木车,把礼物都拿到客厅里的四方桌子上,让来客们观看,表示礼数到了。谭小红这个小姑娘也打扮一新,穿着她母亲去年底给她置办的红色棉袄,梳着长长的马尾辫,用红纸抹了一下嘴唇,看起来很精神,虽然脱不掉农村里的土气,但女孩子一旦打扮起来,加上小红本身又年轻,也是一个比较标致的女崽俚。今天家里客人比较多,小红不好意思出来,姐姐谭大红陪着她躲在房间里打扮好了,等着父亲安排再出来见自己未来的丈夫。

袁路生在自己的舅舅兼媒人谭桂清的带领下,给小红的两个舅舅作辑拜了两下,再把已经落座好的来客都一一给袁路生介绍,袁路生在自己舅舅兼媒人谭桂清的示意下,给他们每个人都上了一支烟,这样算是谭友林家的亲戚和村里主事的人,正式认下谭友林这位未来的女婿了。整个客厅里充满了喜庆的气氛,长辈们挨个问袁路生的情况,袁路生倒也大方,逐一解答,旁边还有舅舅兼媒人谭桂清帮忙挡了一些话,总体还是比较让娘家人满意。谭秀芝和自己的嫂子,则主动跑到厨房,给小红的妈妈打下手帮忙做中午定亲的饭菜,头一天谭友林自己家也早都准备了酒和菜,现在谭秀芝又带了五斤肉和两条大花鲢鱼过来,那就要抓紧弄了,一会儿到点了要举行定亲仪式,仪式完成就马上开席。

中午11点半左右,谭友林跑到厨房看到各种菜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就把已经打扮好的女儿小红从房间叫了出来,袁路生和谭小红两个人面对面笑了一笑,然后手拉着手,并排面对堂上屏风前的媒人谭桂清,谭桂清拿出早已经写好的定亲约定红书,当作众多的来客的面,逐一念出来,主要意思是在千里缘分一线牵,袁路生和谭小红今天正式定亲,两家永结秦晋之好,祝愿两位新人山盟海誓、白头偕老,定事的礼数一会儿就完成了。

小红的大舅舅陪着袁路生坐在上首桌子的上座,媒人谭桂清则在小红的小舅舅陪同下,下首桌子的上座,然后厨房开始上菜。那时候的农村酒席虽然比不上我们现在的酒席这么丰盛,但基本上也还算好,有肉有鱼有虾,还有薯粉米粑鸡蛋羹,荤素搭配,全都是鄱阳湖区当地的特色,而且白米饭管饱,也算是难得。谭友林拿出了自家前几年酿的米酒,挨个陪着来客们,敬酒、喝酒、划拳、吃菜,来客们相互聊着村里的新闻或者田地里的收成。

袁路生从一开始的拘谨,到敬了长辈们几杯酒之后,慢慢也就适应了,他明白以后眼前的这个家,他要跑一辈子了。虽然那个时候条件不大好,但礼数都不能少,不然会认为不懂事不周到,谭秀芝也按照当地风俗的要求满足,何况儿子定亲娶媳妇这种大事情,头脑清晰的谭秀芝是很在意的,总体谭友林家的亲戚们对这门亲事还都比较满意,这一天对于袁路生来讲,也是很难忘的。

下午吃完酒席,来客们陆续离去,只有谭桂清这个媒人,拉着谭友林和谭秀芝,让他们把袁路生与谭小红的生辰八字都拿出来,再对着通书,选定明年正月初二那天黄道吉日正式办酒席结婚,后面两家就要好好准备了。谭桂清也很欣慰,大外甥这件人生大事,终于要落地了,他拍了拍袁路生的肩膀说:“路生,从今天开始,你有空要经常来小红家,帮忙干活,山上的柴火要砍,你得找空过来帮忙,一年三节,你得办礼物过来送节,清明、中秋和过年,都要送节,就跟你爸爸以前来我家送节一样。”

“不要把路生吓到了,我们家里没有那么多麻烦事,小红早晚是你们袁家的人。以后路生经常在学校要上课,小红可以过去帮忙干活,你们弟弟妹妹又小,不要不好意思。”谭友林虽然家里也穷,但为人豪爽大方,这一点谭秀芝很清楚,所以当谭友林同意结亲时,谭秀芝一百个高兴。

袁路生有些尴尬地笑了,临走时约好,双抢结束后,袁路生也放暑假了,到时候找个不忙的时间,来接谭小红去他家过门,上他家看看,再说他也要开始准备布置自己未来的婚房,需要小红提点意见。

谭秀芝刚才在酒席上,听谭家咀的村长就讲过,说中央最近下通知了,允许村民们可以自己养猪了。谭秀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她早年一直是养猪的能人,新妙湖洲上到处都是猪草,以前还经常和袁路生的爸爸带着路生水生,在湖洲上割猪草喂猪,每年还能卖两头猪,只是后来村里办食堂,不让私人养才没有再养,现在政策又放开了,明年春节后两边都要办酒席,必须要养猪,不然买猪肉凭粮票,根本买不到那么多。所以谭秀芝离开谭家咀后,当即跑到附近卖仔猪的地方,买了两头小猪仔,回家养上一年,到明年开春结婚时,两边的酒席猪肉也就都有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冬天,袁路生这大半年进进出出谭小红的家的门也有好多次,双方也逐渐了解起来。这次谭友林上苏山砍柴火时,袁路生正好趁放假来谭家咀看望小红,小红顺手把路生也拉到苏山上跟着砍了一天柴火。谭小红看到袁路生砍柴火有些毛手毛脚,那么多散柴火根本绑不起来,不禁咯咯笑起来:“教书先生干不惯这个吧。”

袁路生有些尴尬地笑起来:“慢慢就学会了,你们村挨着苏山,这边柴火多,我们村挨着新妙湖,那边都是水,大山少,没有这么多柴火砍。”

“以后你们家那边没有柴火烧,让我爸用独轮车送点过去,我们这边要多少有多少。”

“看来跟着你这个靠着苏山的老婆沾光了。”一本正经的袁路生此时也有些调皮了,开起玩笑来。

小红也跟着路生去过两次西港袁村,第一次是暑假过门那一次,朴素的小红要求很简单,几乎没有让袁路生怎么花费,反而是小红用自己在队里挣工分的钱,给银花和杏花每人扯了一段的确良,各做了件短袖衣服,给弟弟水生买了一双解放鞋,和袁路生的弟弟妹妹们都认识了一下。第二次是国庆节那天,谭友林在山林里抓到两只野兔子,让小红拎了一只送到袁路生家去,顺便看看婚房布置得怎么样。袁路生和谭小红之间的感情,也在这苏山与新妙湖之间,慢慢变得深厚起来,后来成为一辈子的伴侣,孕育着新妙湖的儿女,一步步走向令人期待的未来。

到了1965年新春,这是三年的恢复期,大地回春,老百姓们期望的生活也正在逐步恢复当中,干劲也很足。正月初二这一天,袁路生和谭小红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袁路生找徐校长借了一台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作为迎接新娘的座驾。谭秀芝还在村长袁炳林的帮助下,聘请了一支号鼓队,吹吹打打,好吃好喝招待,跟着结亲的队伍一起,去往谭家咀迎接新娘子。

在女方家这一头,接亲、吃酒、装郎、挑箩担、哭嫁,这些礼数一样不少。新娘子谭小红穿着定亲那天,谭秀芝买的红色绸缎布匹制做的新衣裳,头上还盖着红头巾,辞别泪眼满面的母亲后,由哥哥抱着,从自家门口一直抱到谭家咀的祠堂里。袁路生已经在舅舅兼媒人谭桂清的指引下,在祠堂里换好了新郎的新衣服,新郎新娘一起向谭家的祖先告辞,要加入夫家了,这都是当地的结婚礼数,到现在都没有变过。然后在鞭炮声中,谭小红坐在袁路生带来的飞鸽牌自行车上,由哥哥亲自送嫁,推着自行车走到西港袁家村。

当结亲的队伍回到西港袁家村,首先去的仍然是村里的祠堂,在村里这边主事的长辈和媒人兼舅舅谭桂清的共同见证下,袁路生和谭小红一起跪在祠堂祖宗灵位前,向祖宗磕头,然后再起身,回到自己家里。之后就是男方这边的酒席开席,在那个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年代,谭秀芝却想方设法把这酒席办得比较到位,大鱼大肉没有,但荤腥蔬菜、薯粉米饭,菜肴品类到也不少,管饱是没有问题的来吃酒席的亲朋好友和村里人都很满意。

婚房里最热闹的要数村里的小孩子们了,新娘子嫁过来,都要在婚房里抛喜糖,小孩子们最喜欢捡掉落在地上的这些喜糖了。袁路之和谭小雪等吃完酒席之后,小红的哥哥过来再叮嘱了妹妹和妹夫几句,就自行回去了。剩下的就是晚上再闹一闹洞房,那时候农村里没有电,到了晚上只有煤油灯,昏暗的灯光也增加了闹洞房的乐趣。

终于大儿子袁路生的婚礼在曲终人散之后落下帷幕,谭秀芝带着水生和银花杏花,忙前忙后一整天,终于收拾停当,欣慰地看着眼前的这些光景,感觉自己了却了心头的一件大事,也算是对故去的丈夫有了一个好的交代,后面老二老三老四,她会带领他们快速长大,也成家独立,儿女们长大了终归是要过属于他们自己的日子。不管以后老二找什么样的媳妇,至少老大的儿媳妇,是自家娘家的远房侄女,婆媳关系很好相处,而且膝下还有两个女儿,谭秀芝想到这里,劳碌了一天,终于心满意足地睡下了。

谭秀芝果然没有看错,谭小红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什么事情都干,而且是自己的娘家远房侄女,跟自己很贴心,家里里里外外都让谭小红拾掇得清清爽爽。袁路生平时在学校上课,只能周末回到家中和妻子谭小红相聚,再帮忙干点家务事。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谭小红对待自己的母亲很周到,对弟弟妹妹们也都很好,这让袁路生在学校里教书,心里非常踏实,闲的时候还可以安安稳稳地写作稿件,邮寄到报社去发表,额外挣些稿费,家里的情况也逐渐好一些了。

结婚后才过了两个多月,谭小红就发现自己怀孕了,袁路生体会到做父亲的喜悦,虽然学校到家里有好几里路程,但他经常在晚上下班后,自己拿个手电筒,踏着新妙湖畔的晓风残月,往返学校和家里,这样他才更放心些。小红是贫苦人家的孩子,非常顽强,勉着大着肚子,还经常跟着队里的劳动力们一起出工记工分,干活一点都不比其他人少。谭友林和老伴听说谭小红怀孕了,也趁农闲时,过来看看大肚子的女儿谭小红,帮忙带点山里的野兔子野鸡过来,给谭小红补一补身子,也顺便帮谭秀芝家里干点自留地的活,晚上在家住一宿。

谭桂芝一脸歉意,因为家里太拥挤了,亲家公和亲家母来作客,家里都没地方住,只能让亲家公亲家母在客厅里打地铺临时住一晚。谭友林倒也不计较这些,只要女儿谭小红养好身体,顺利生孩子就好,而且亲家母谭秀芝和自己都是一个门里的,没有那么多见外。

为了迎接未来的大孙子出生,谭桂芝找了个周末,趁大儿子袁路生从学校回来,赶紧坐下来商量盖房子的事情。

“路生,现在日子好过一些了,手上也有一些积蓄,勉勉强强也盖得起新房子,马上二弟水生也要讨老婆,家里根本住不下。前几天我问过袁炳林,我们家这个条件,完全可以找村里申请一块地皮,盖新房子住。你明天抽个时间找一下炳林叔,请他批块地,想办法把新房子盖起来,你岳丈岳母来家里了,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确实对不住小红的爸妈。”谭桂芝很委婉地劝儿子独立出去。

“妈妈,我本来也想盖房子,只是看到小红怀孕了,怕家里忙不过来,所以想等等,手上积蓄是够的,我这几年也攒了点钱。”袁路生明白兄弟们长大了,分家过是不可避免的,

“姑讲得对,确实要盖个新房子,马上水生也要找老婆成家,这房子太拥挤了,我们盖完新房子,这个房子就留给姑养老和水生吧。”通情达理的谭小红知道丈夫在纠结什么,又怕婆婆谭秀芝为难。按照农村里的分家,他们住的这栋老房子,以后要一分为二,老大和老二一人一半,两个女儿早晚是要嫁人的。但谭小红明白,自己丈夫有工作,有稳定的收入,而弟弟袁水生以后要长期在农村种田,让他出去盖房子很难。因此小红主动做出让步,自己盖房子搬出去,把属于自己的一半老房子,让给婆婆与弟弟。

袁路生感激地看着这个深明大义的妻子,没有再说什么,当即就点头同意。这年的冬天,袁路生的土坯新房子在全家人的齐心努力下盖好了,并且当年底就搬进去了。还有一个更让袁路生激动的事情,就是儿子的出生,而且儿子就是在这新盖的新房子里出生的。

时间到了1965年冬腊月,妻子谭小红怀胎十月,终于要生产了,袁路生的丈母娘提前过来照顾女儿,谭秀芝也联系好了新妙湖垦殖场附近的一个接生婆,家里生孩子的用品和小宝宝的衣服、毯子、奶粉、奶瓶也都准备好了。那时候永昌的医疗水平比较差,生孩子一般没有什么特殊情况都在自己家里,很少有人会跑到医院去,除非宝宝胎位不正,难产等情况才会上医院去,这跟现在的条件完全没法比。

谭小红的预产期是腊月初五,那是袁路生正常上课的日子,袁路生跟母亲谭秀芝打过招呼,一有情况,就让小妹杏花到学校里找他,就两公里多路程,小跑二十多分钟就到,西港袁村和袁路生的小学就隔了两个田垄和几个小山岗,还有那个徐湾河上的麻石桥,一会儿就到。

小宝宝好像想在妈妈肚子里多待几天,预产期过了一连三天都没有动静。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傍晚,袁路生赶到家,小红的肚子终于有了动静,袁路生一家人都在家里静候。终于到了晚上八九点的样子,传来了婴儿的哭啼声。

“是个男孩,”接生婆把宝宝接到手里,收拾好之后,径直朝门口叫了起来。

母亲谭秀芝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走进去帮忙,同时对儿子讲:“路生,确定是男孩了,你该给我的孙子取个名字了”。

袁路生也听到了接生婆在产房里大声呼唤,兴奋得手舞脚蹈走进去,他早就想好了儿子的名字,只是在儿子生下来之前不敢确定,现在确定生下来的是男孩,当然要娶个男孩的名字。他一边安慰着躺在床上的妻子,一边说道:“老婆辛苦了,你是我们家的大功臣,儿子的名字我已经取好了,就叫他袁建峰吧,寓意袁家建设新的高峰,希望儿子将来能有更大更高的成就。”

“儿子的名字你定吧,”谭小红有气无力,但幸福一直挂在这个坚强的女人脸上,如同她平时很坚强地面对清贫但毫无怨言的生活一样。

上面的这些故事,全都是祖父袁路生在共大庄园的这间会议室里,亲自跟袁晓雪讲的。谭秀芝这位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是袁晓雪的曾祖母,她一直活到上世纪90年代,82岁的高龄,才在新妙湖畔的西港袁村老房子里溘然长逝。祖父袁路生和祖母谭小红,他们在新妙湖畔生活了一辈子,祖父袁路生经历了新妙湖大坝修建、江西共产主义大学永昌分校成立、永昌二中改制和新妙湖高中的变迁,一直在新妙湖畔工作到退休,然后就陪伴着祖母生活在西港袁村,很少出来走动。

这个婴儿袁建峰,是袁晓雪的父亲,父亲袁建峰后来常常和袁晓雪讲,他就是在祖父袁路生亲手建的这幢土坯房子里出生的,而且他也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永昌分校是同一年诞生的。他后来也的确如祖父所愿,建设了袁家新的高峰,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永昌县城工作,成为永昌一中的骨干老师。当然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永昌分校的成立,是另外一件事情,虽然暂时和爷爷袁路生没有什么交集,但以后却和这个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

上纵横小说支持作者,看最新章节

海量好书免费读,新设备新账号立享
去App看书
第3章 朴素的婚礼
字体
A-
A+
夜间模式
下载纵横小说App 加入书架
下载App解锁更多功能
发布或查看评论内容,请下载纵横小说App体验
福利倒计时 05 : 00
立即领取
05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