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2281039

书籍2281039
书籍2281039
大漠胡杨
现代军事 1.3万字连载中
更新时间:2025-04-15 23:20:09
十六年坚守**:王德顺在偏远山区部队担任卫生员十六年,从年轻小伙变成老兵"老王",成为战士们最信赖的"老大哥"和"活病历本"。

- **生死考验**:在一次边境巡逻中,新兵张强被毒蛇咬伤,老王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冷静的判断,在恶劣环境下实施急救,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

- **战友情深**:老王与张强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不仅传授医术,更教会他军人的责任与担当,张强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卫生员。

- **家庭抉择**:面对妻子李梅希望他转业回家的请求,老王陷入事业与家庭的两难抉择,最终选择留下完成自己的使命。

- **精神传承**:老王的奉献精神感染了张强,当老王最终因年龄限制不得不退役时,张强主动申请调来接替他的位置,延续这份坚守。

本次写作重点围绕老王在部队十六年的坚守与奉献,特别聚焦于他救治被蛇咬伤的新兵张强这一关键事件,以及他面临家庭与事业抉择时的内心挣扎。
兵王 特种兵 青春 乡村 军事 励志 军婚
开始阅读 新用户下载纵横App免费看
四、军民融合显担当 2025-04-15 23:20:09

目录(共 3章)
正序

进入作品目录 查看更多

十六年坚守**:王德顺在偏远山区部队担任

十六年坚守**:王德顺在偏远山区部队担任卫生员十六年,从年轻小伙变成老兵"老王",成为战士们最信赖的"老大哥"和"活病历本"。

-**生死考验**:在一次边境巡逻中,新兵张强被毒蛇咬伤,老王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冷静的判断,在恶劣环境下实施急救,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

-**战友情深**:老王与张强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不仅传授医术,更教会他军人的责任与担当,张强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卫生员。

-**家庭抉择**:面对妻子李梅希望他转业回家的请求,老王陷入事业与家庭的两难抉择,最终选择留下完成自己的使命。

-**精神传承**:老王的奉献精神感染了张强,当老王最终因年龄限制不得不退役时,张强主动申请调来接替他的位置,延续这份坚守。

本次写作重点围绕老王在部队十六年的坚守与奉献,特别聚焦于他救治被蛇咬伤的新兵张强这一关键事件,以及他面临家庭与事业抉择时的内心挣扎。

---

十六年的光阴,在祁连山脉深处的军营里,就像山间那条永远不急不缓的小溪,静静地流淌着。王德顺站在卫生队门前,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白大褂口袋里那副已经发黄的听诊器。这副听诊器跟了他整整十六年,金属部分已经被磨得发亮,橡胶管也换过三次。

"老王!三班有个新兵崴了脚,你快去看看!"远处传来连长的喊声。

"来了!"王德顺应了一声,转身走进卫生室,动作熟练地从柜子里取出医药箱。柜门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十六年前他刚入伍时拍的,那时的他脸颊饱满,眼神里满是青涩和憧憬。如今镜子里的自己,眼角已经爬满细纹,皮肤被高原阳光晒得黝黑粗糙,只有那双眼睛,依然明亮如初。

卫生室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这种味道对老王来说比任何香水都熟悉亲切。墙上的锦旗已经褪色,但"妙手仁心"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见。那是五年前他连夜抢救一名突发急性阑尾炎的战士后,全连战士凑钱给他做的。

"老王班长,您要的纱布我给您拿来了。"卫生员小张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卷崭新的纱布。

老王接过纱布,笑着拍了拍小张的肩膀:"好小子,手脚挺快。走,跟我去看看那个崴脚的新兵蛋子。"

三班的宿舍里,一个十八九岁的小战士坐在床边,疼得龇牙咧嘴却硬憋着不吭声。老王蹲下身,粗糙的大手轻轻握住小战士的脚踝,动作熟练地检查着。

"没事,就是轻微扭伤。"老王边说边从医药箱里拿出药酒,"小伙子,忍着点,可能会有点疼。"

药酒沾上皮肤的瞬间,小战士倒吸一口冷气,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老王的手法却异常轻柔,一边揉搓一边说:"当兵的人,这点疼算什么。记得我十六年前刚来时,第一次参加拉练,两只脚磨得全是血泡,晚上偷偷躲在被窝里哭鼻子呢。"

小战士惊讶地抬头:"老王班长,您在这待了十六年?"

"是啊,十六年零三个月。"老王笑了笑,眼神飘向窗外,"从卫生员做到卫生队队长,看着一批批新兵来,又送走一批批老兵。"

处理完伤处,老王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塞给小战士:"吃颗糖,补充点能量。这可是我闺女上次探亲时专门给我带的。"

说起女儿,老王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他掏出钱包,里面夹着一张全家福——妻子李梅和十岁的女儿小雨。照片上的李梅眼角已经有了细纹,但笑容依然温柔。老王记得上次探亲时,李梅又一次劝他转业回家。

"德顺,小雨都快上初中了,你连一次家长会都没参加过。"李梅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你在部队十六年了,还不够吗?"

老王轻轻叹了口气,把钱包收好。他何尝不想家?但每次想到这些年轻战士需要他,想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那个"走"字就怎么也说不出口。

回到卫生室,老王开始整理药品柜。每一种药品的位置他都烂熟于心,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这个小小的卫生室,承载了他十六年的青春和心血。

"老王班长!紧急情况!"突然,通讯员慌慌张张地冲进来,"二排巡逻队在7号地区发现一名战士被蛇咬了!"

老王的心猛地一沉。7号地区是毒蛇出没的高发区,去年就有个战士在那里被咬,幸亏送医及时才保住性命。他迅速抓起急救箱,边跑边问:"什么蛇?伤者情况怎么样?"

"不清楚,只说伤员已经开始意识模糊了!"

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老王紧握急救箱,指节发白。十六年来,他处理过无数次紧急情况,但每次面对生死考验,那种紧张感依然如初。

车还没停稳,老王就跳了下去。一群战士围成一圈,中间躺着一名面色苍白的年轻士兵——是上个月刚分来的新兵张强。他的右小腿已经肿胀发紫,两个清晰的牙印周围皮肤开始坏死。

"眼镜蛇!"老王一眼就认出来,心头一紧。他迅速蹲下身,检查伤者的生命体征——脉搏微弱,呼吸急促,瞳孔开始放大。

"准备抗蛇毒血清!"老王命令道,同时从急救箱中取出止血带,在伤口上方紧紧扎住。

"血清...血清用完了..."卫生员小刘结结巴巴地说,"新一批药品明天才到..."

老王的额头渗出冷汗。没有血清,意味着他必须用最原始的方法争取时间。他毫不犹豫地俯下身,用嘴对准伤口开始吸吮毒液。

"老王班长!太危险了!"周围的战士惊呼。

老王吐出一口黑血,擦了擦嘴:"别废话,快准备车辆送医院!"说完继续吸吮毒液。

每一口毒液都让老王的嘴唇开始发麻,但他没有停下。十六年的军旅生涯,早已让他把这些年轻战士视为自己的弟弟、孩子。他不能眼睁睁看着任何一个生命在自己眼前消逝。

吸完毒液,老王迅速清理伤口,同时密切观察张强的生命体征。伤员的呼吸越来越弱,老王的动作却越发沉稳。他从急救箱中取出肾上腺素,熟练地进行注射。

"坚持住,小子!"老王一边急救一边低声说,"你才十九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吉普车在山路上飞驰,老王始终握着张强的手,监测着他的脉搏。十六年前,他也是这样握着一名重伤战友的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那天晚上,他在卫生室里独自坐了一整夜,发誓要成为一名更好的卫生员,不让悲剧重演。

"血压60/40,脉搏40..."随车卫生员紧张地报告。

老王没有慌乱,继续实施急救措施。他的动作精准而迅速,十六年的经验在这一刻全部凝聚在指尖。

"坚持住,医院马上就到!"老王的声音坚定有力。

终于,医院的红十字标志出现在视野中。医护人员早已接到通知等在门口,迅速将张强推进急救室。

老王站在急救室外,这才感觉到嘴唇的麻木已经扩散到整个面部。他扶着墙慢慢坐下,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药瓶,倒出两片药干咽下去。

"老王班长,您没事吧?"小刘担忧地问。

老王摆摆手,勉强笑了笑:"没事,老毛病了。"他指了指自己的胃,"十六年的野战伙食,胃早就抗议了。"

急救室的灯亮了三个小时。当医生走出来宣布"脱离危险"时,老王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军装已经被汗水浸透。

回到营地已是深夜。老王没有直接回宿舍,而是先去了卫生室,把用过的药品记录下来,补充急救箱。这是他十六年来养成的习惯——无论多晚,必须确保急救设备随时可用。

"老王班长,您该休息了。"小刘劝道。

老王摇摇头:"你先回去吧,我再检查一遍药品。"

独自在卫生室里,老王终于允许自己露出疲惫。他揉了揉太阳穴,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笔记本——那是他的"病案记录",十六年来每一个经他手的伤员情况都详细记录在上面。翻到最新一页,他工整地写下今天的救治过程和张强的情况。

笔记本的扉页上贴着一张照片,是十六年前他刚当卫生员时和师傅的合影。照片上的年轻人眼神坚定,旁边写着"救死扶伤,军医天职"八个字。老王轻轻抚过那些字迹,十六年光阴仿佛在指尖流转。

第二天清晨,老王早早来到医院看望张强。小伙子已经醒了,虽然还很虚弱,但生命体征平稳。

"老王班长..."张强想坐起来,被老王按住了。

"别动,好好躺着。"老王检查了一下输液和伤口,"你小子命大,下次巡逻注意点。"

张强的眼眶突然红了:"班长,我听说是您用嘴...吸的毒液..."

老王摆摆手:"老办法而已。十六年前我师傅也是这么教我的。"他顿了顿,"当兵的,互相照应是本分。"

探视时间结束,老王起身准备离开。张强突然叫住他:"班长...为什么您能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坚持十六年?"

老王站在门口,阳光从窗外洒进来,给他镀上一层金边。他想了想,笑着说:"因为总得有人留下来,照顾你们这些新兵蛋子啊。"

走出医院,老王的手机响了。是妻子李梅发来的消息:"小雨期中考试全班第三,她说想爸爸了。你...什么时候能回来?"

老王站在阳光下,看着这条消息,久久没有回复。远处的训练场上,新一批战士正在操练,口号声在山谷间回荡。十六年了,这片土地、这些年轻的面孔,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深吸一口气,给妻子回复道:"告诉小雨,爸爸为她骄傲。等...等这批新兵带出来,我就申请休假。"

发完消息,老王整了整军装,大步向卫生室走去。那里,还有一堆药品等着他整理,还有一群年轻的战士需要他的照顾。十六年的坚守,早已不仅仅是职责,更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二、抉择与传承

团部的表彰大会结束后,老王独自走在回卫生队的山路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胸前新挂的三等功奖章在余晖中闪闪发亮。救蛇咬伤战士的事迹被团里通报表扬,可老王心里却沉甸甸的。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妻子李梅发来的消息:"德顺,小雨发高烧了,39度5,一直在喊爸爸..."

老王的脚步猛地顿住,手指紧紧攥住手机。他仿佛看见女儿烧得通红的小脸,看见妻子独自抱着孩子往医院跑的身影。这样的场景在过去十年里已经上演过多少次?女儿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学、第一次登台表演...他通通错过了。

山风吹过,带着初秋的凉意。老王摸出钱包,里面那张全家福已经有些褪色。照片上的小雨还是扎着羊角辫的年纪,现在都已经上初中了。上次探亲时,女儿看他的眼神已经带着陌生和疏离。

"爸爸,你为什么总是不回家?"女儿的问题像刀子一样扎在他心上。

卫生室里,老王机械地整理着药品柜。每一种药品的位置、存量他都烂熟于心。十六年,五千多个日夜,这个不到二十平米的小屋成了他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

"老王班长,您脸色不太好。"卫生员小张递来一杯热茶,"是不是胃又疼了?"

老王接过茶杯,温热透过陶瓷传递到掌心。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左手一直按在胃部——那是多年不规律饮食落下的老毛病。

"没事,年纪大了都这样。"老王勉强笑了笑,从抽屉里取出胃药吞下,"今晚我值夜班,你先回去休息吧。"

夜深人静,卫生室只剩下老王一人。他打开抽屉最里层,那里珍藏着女儿从小到大的照片和妻子写的信。最近的一封信是三个月前收到的,李梅的字迹依旧工整,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疲惫:

"德顺,小雨马上要小升初了,她班主任说父亲长期缺席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我知道你放不下部队,可女儿也需要爸爸啊..."

信纸在老王手中微微颤抖。他摸出手机,拨通了家里的电话。铃声响了很久才被接起,妻子沙哑的声音传来:"喂?"

"梅子,小雨怎么样了?"

"刚退烧,睡着了。"电话那头传来轻轻的抽泣声,"德顺,这次...这次你能不能申请转业?小雨她..."

老王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他望向窗外,月光下的训练场上空无一人,但白天那里总是充满年轻战士的喊杀声。十六年来,他亲手包扎过多少伤口,挽救过多少生命,已经记不清了。

"梅子,再给我一年时间..."他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这批新兵刚来,卫生队人手不够..."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十六年了,你总是这么说。"李梅的声音透着心碎,"算了,你早点休息吧。"

挂断电话,老王呆坐在椅子上。墙上的时钟指向凌晨两点,胃部传来隐隐绞痛,但他已经分不清是胃病发作还是心痛。他缓缓拉开抽屉,取出一份已经泛黄的转业申请表——那是三年前就准备好的,却始终没有交上去。

"老王班长!三班有个战士腹痛难忍!"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老王的思绪。

他迅速收起情绪,起身开门。门外,新兵张强扶着脸色煞白的战友,额头上全是冷汗。

"快扶他进来!"老王的语气瞬间变得沉稳有力。

检查后确诊是急性肠胃炎。老王熟练地配药、输液,动作一丝不苟。张强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老王的每一个操作。

"老王班长,您真厉害,一看就知道是什么病。"

老王一边调整输液速度,一边说:"十六年,见过的病例比你吃过的盐都多。"他指了指自己的眼睛,"这是时间磨出来的。"

张强挠挠头,突然小声问:"班长,听说您本来有机会调去军区医院,为什么一直留在这儿啊?"

输液管里的药液一滴一滴落下,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老王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轻轻为病床上的战士掖了掖被角。

"总得有人留下来。"良久,老王才开口,"这地方偏远,医疗条件差,但战士们一样会生病受伤。"他看向张强年轻的脸庞,"你们都是十八九岁的孩子,离家千里来当兵,我们这些老兵...得照顾好你们。"

张强的眼睛亮了起来:"班长,我想跟您学医术!我...我申请调到卫生队行吗?"

老王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摇摇头:"卫生员可不好当,又苦又累,还没什么前途。"

"我不怕苦!"张强挺直腰板,"我想像您一样,能救人命!"

看着年轻人坚定的眼神,老王仿佛看到了十六年前的自己。那时他的师傅也是这样,手把手教他认识每一种药品,处理每一种伤情。

"真想学?"老王的表情严肃起来。

"真想!"

"那好,从明天开始,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我教你认药。"

就这样,老王多了一个徒弟。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山谷时,卫生室里就能看到一老一少两个身影。老王教得认真,张强学得刻苦。从药品分类到伤口处理,从血压测量到急救手法,老王十六年积累的经验一点一点传授给这个年轻人。

"记住,当卫生员最重要的是责任心。"老王常对张强说,"你手里握着的是一条条活生生的人命。"

一个月后的深夜,老王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张强站在门外,脸色异常凝重:"班长,连长让您立刻去会议室!"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团长亲自到场,正在部署一项紧急任务:连日暴雨导致上游水库决堤,山下村庄被淹,需要立即组织救援。

"卫生队必须派人随行,负责现场急救。"团长的目光落在老王身上,"老王,你经验最丰富..."

"我去。"老王毫不犹豫地站起身,"张强也一起去,需要帮手。"

暴雨中的救援异常艰难。老王和张强在齐腰深的水中来回穿梭,救治受伤群众。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后,老王的胃病再次发作,疼得直不起腰,但他只是悄悄吞下几片药,继续投入工作。

"班长,您歇会儿吧!"张强看着老王苍白的脸色,急得直跺脚。

老王摇摇头,继续为一个腿部受伤的老人包扎:"没事,老毛病了。"

第三天,当最后一批受灾群众被安全转移时,老王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临时医疗点。当他醒来时,已经躺在部队医院的病床上,张强红着眼睛守在旁边。

"医生说是胃溃疡出血,需要立即手术。"张强的声音带着哭腔,"班长,您为什么不早说..."

老王虚弱地笑了笑:"傻小子,哭什么,又死不了。"

手术很成功,但医生严肃地告诉前来探望的团领导:"老王同志的身体已经不适合继续在高原服役了,建议转业休养。"

消息传开,整个连队都沉默了。十六年来,老王就像这座军营里的一棵老松树,大家已经习惯了他的存在,从没想过有一天他会离开。

李梅带着小雨赶来医院时,老王的病床前堆满了战士们送来的水果和营养品。看到丈夫消瘦的样子,李梅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这次...可以回家了吧?"她哽咽着问。

老王看着妻子眼角的皱纹和女儿陌生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

出院那天,全连战士整齐列队送行。当老王穿着便装走出宿舍时,所有人都红了眼眶。张强捧着一个盒子走到老王面前:"班长,这是我们卫生队全体送给您的。"

盒子里是老王用了十六年的听诊器,被擦得锃亮,下面压着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张强把老王这些年所有的病例记录都工整地抄了一遍。

"班长,您放心,我会接好您的班。"张强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您教我的,我都记着呢。"

老王颤抖着手接过盒子,喉咙哽得说不出话。连长走上前,代表全连将一面锦旗送到老王手中——"十六年坚守,一生战友情"。

吉普车缓缓驶出军营大门时,老王透过车窗,看见张强站在卫生室门口,穿着那件略显宽大的白大褂,朝他用力挥手。阳光洒在年轻人身上,就像十六年前洒在老王身上一样。

车转过山脚,军营渐渐消失在视野中。老王轻轻抚摸着手里的听诊器,忽然感到一只小手握住了他的另一只手——是女儿小雨。

"爸爸,"小女孩怯生生地问,"回家后你能教我认药吗?就像你教那个哥哥一样?"

老王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他紧紧握住女儿的小手,点了点头:"好,爸爸教你。"

李梅在一旁悄悄抹泪,脸上却露出了多年未见的笑容。

远处的山峦起伏绵延,就像老王十六年的军旅生涯,有苦有甜,却从未后悔。他知道,在那座军营里,他的精神会通过张强和更多年轻卫生员延续下去。而回到家,他还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弥补对妻女的亏欠。

人生就像一场接力赛,总有交接棒的时刻。重要的是,在每一段赛程中都全力以赴,不负初心。

下一章 App内阅读新用户畅享7天免费
暂无评论,点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