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清晨的喧嚣透过窗户传进来时,老王又一次在五点三十分准时睁开了眼睛。他下意识伸手去摸床头的军装,却只抓到一件深灰色的家居服。厨房里传来妻子做早餐的声响,抽油烟机的嗡鸣取代了军营的起床号。
"又醒这么早?"李梅端着豆浆走进卧室,看见丈夫坐在床边发呆的样子,语气温柔了许多,"再睡会儿吧,小雨七点才起床呢。"
老王摇摇头,习惯性地开始叠被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在柔软的席梦思上显得格格不入。他走进卫生间,镜子里的男人穿着格子睡衣,头发乱蓬蓬的,哪里还有半点军人的样子?
客厅的电视正在播放早间新闻,女主播甜美的声音报道着城市地铁新线路开通的消息。老王站在窗前,望着楼下匆匆赶路的上班族,一种莫名的疏离感涌上心头。在部队的十六年里,每一天都是被严格规划的,而现在,他突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爸...爸爸..."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王转身,看见女儿小雨穿着校服站在客厅中央,小手不安地绞着衣角。这个称呼从女儿口中说出来还是那么生疏,十六年来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父女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哎!"老王却像听到军令一样立刻站直了身体,"怎么了小雨?"
"我...我的红领巾..."小雨指了指自己歪歪扭扭的红领巾结。
老王松了口气,快步走过去:"爸爸帮你系。"他的手指粗糙却灵活,很快就打出一个漂亮的结。这是退役三个月来,女儿第一次主动找他帮忙。
"谢谢。"小雨小声说完,飞快地跑向餐桌。
早餐在沉默中进行。老王偷偷观察着女儿——她长得真像李梅年轻时的样子,但眉眼间又有他的影子。他想说点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十六年的缺席,不是短短三个月就能弥补的。
"今天社区医院不是要面试你吗?"李梅打破沉默,"记得带上你的转业证明和资格证书。"
老王点点头。退役后,安置办给他联系了几个工作,最后他选择了离家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待遇比不上私立医院,但"服务"这两个字让他感到熟悉和安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在老式居民区里,是一栋三层小楼。面试他的中心主任姓陈,是个五十多岁的和蔼女性。
"王德顺同志,您的资料我们都看过了。"陈主任推了推眼镜,"十六年部队卫生工作经验,非常难得。不过..."她犹豫了一下,"社区医疗工作和部队可能不太一样,您觉得能适应吗?"
老王挺直腰板:"报告主任,我在部队主要负责基础医疗和急救,应该能胜任社区工作。"
话虽这么说,但第一天上班就让老王感到了强烈的不适应。没有嘹亮的口号声,没有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取而代之的是大爷大妈们此起彼伏的询问和孩子们哭闹的声音。配药室里,没有部队那种严格的分类标签,药品摆放随意得让他眉头紧锁。
中午休息时,老王忍不住开始重新整理药柜。他按照部队的标准,将药品按用途分类,贴上醒目标签,过期药品单独列出。正忙得满头大汗时,背后传来一阵笑声。
"王医生,您这是要把我们这儿变成野战医院啊?"护士小刘端着饭盒走进来,好奇地看着焕然一新的药柜。
老王有些窘迫:"这样找起来方便..."
"挺好的!"小刘凑近看了看,"比我们原来乱放强多了。王医生,下午能不能教教我们部队的急救方法?听说您救过好多战士呢!"
就这样,老王在社区医院的第一份"工作"变成了培训同事。他教大家部队标准的急救流程,演示如何快速止血包扎,甚至把十六年积累的常见病识别经验也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下班回家时,老王惊讶地发现自己一整天都没想起部队。电梯里,他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衣领,忽然觉得镜中那个穿白大褂的男人,似乎找到了新的位置。
"今天怎么样?"李梅接过他的包,关切地问。
"还行。"老王顿了顿,嘴角微微上扬,"他们说我整理药品的方式很好,准备在全中心推广。"
李梅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来:"你呀,到哪儿都改不了当兵的习惯。"
晚饭后,老王鼓起勇气敲响了女儿的房门。里面传来一阵慌乱的收拾声,然后是小雨紧张的回答:"进...进来吧。"
女儿的房间里贴满了明星海报,书桌上摊着作业本。老王局促地站在门口,不知该坐哪儿好。
"那个...学习上有什么需要爸爸帮忙的吗?"
小雨摇摇头,又点点头:"数学...有点难。"
老王如获大赦,立刻坐到书桌前。十六年的部队卫生员工作让他养成了极强的心算能力,小学数学题对他来说不在话下。令他惊喜的是,小雨很快就理解了讲解,甚至主动问了几道延伸题。
"爸爸,"解完最后一道题,小雨突然问,"你在部队的时候,真的用嘴帮战士吸蛇毒吗?"
老王怔住了:"你怎么知道?"
"我们班主任今天讲英雄故事,提到了你。"小雨的眼睛亮晶晶的,"同学们都说我爸爸是英雄..."
老王的喉咙突然哽住了。他轻轻摸了摸女儿的头:"爸爸不是英雄,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那天晚上,老王久违地睡了个好觉。梦中没有军营的号角,而是女儿崇拜的眼神和妻子欣慰的笑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王逐渐在社区医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将军队的严谨作风与社区医疗的细致服务结合起来,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特别是为独居老人设立了定期上门检查制度。
"王医生,我这降压药怎么吃来着?"80岁的张大爷又一次忘记用药方法。
老王不厌其烦地写下详细说明,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每天早饭前一片,晚饭前一片,我周四再来给您量血压。"
渐渐地,"部队来的王医生"在社区里出了名。他看病仔细,解释耐心,特别是对老人和孩子格外温柔。有时候,他还会在教居民急救知识时,不经意间带出几句部队里的故事。
"在高原上,止血带要这样绑..."说着说着就会变成"我们连队有个战士...",然后就是一段惊险又温暖的回忆。
一年后的春天,老王收到了一封来自老部队的邀请函——驻地要举办军民共建活动,邀请他回去做医疗交流。拿着那封盖着部队红印的信,老王的手微微发抖。
"想去就去吧。"李梅把洗好的衣服叠好放进衣柜,"我和小雨陪你一起去。"
重返军营的那天,天空湛蓝如洗。当车子驶入熟悉的营区大门时,老王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操场边那排白杨树长高了,但训练场上的喊杀声依然如故。
"老王班长!"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穿着军装的张强快步跑来,肩章上的军衔显示他已经是一级军士长了。在他身后,整整齐齐站着卫生队全体成员。
"敬礼!"张强一声令下,所有战士齐刷刷举起右手。
老王下意识地想要回礼,手抬到一半才想起自己已经退役,只好改为握手。但张强却一把抱住了他:"班长,我们想死你了!"
走进卫生队,老王惊讶地发现一切都和他离开时几乎一模一样。药品柜的排列方式,墙上挂的急救流程图,甚至他当年用过的办公桌都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这些都是按您留下的规矩做的。"张强骄傲地说,"去年师里卫生专业比武,我们拿了第一!用的是您教的方法。"
交流活动中,老王带着社区医院的同事参观了部队卫生队,张强则详细讲解了野战急救技术。看着曾经青涩的新兵如今能够独当一面,老王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骄傲。
活动最后,团长宣布了一个特殊环节:"请王德顺同志重新穿上军装,接受我们全团的敬意!"
当那身熟悉的军装再次披挂在身时,老王感觉自己的灵魂都在震颤。镜子里,退役一年多的老百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依然是一个军人,一个永远的老兵。
"爸爸好帅!"小雨在台下小声惊呼,被李梅赶紧捂住嘴,但眼里的崇拜藏不住。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老王缓缓举起右手,向军旗,向战友,向自己十六年的青春,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回程的车上,小雨异常兴奋,不停地问着关于部队的问题。老王耐心解答,时不时和李梅相视一笑。夕阳西下,车子驶离山区,驶向繁华的都市。
"德顺,"李梅突然开口,"你现在还想部队吗?"
老王望向窗外飞逝的景色,沉默了一会儿:"想,但不一样了。"他转过头,握住妻子的手,"现在我更想好好陪着你们。"
小雨在后座插话:"爸爸,我长大后也要当军医!像你和张强叔叔一样!"
老王和李梅都笑了。车子继续前行,载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驶向温暖的未来。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办公室里,多了一张新照片——穿着军装的老王和卫生队全体战士的合影。每当有新来的同事好奇询问,老王就会微笑着说:"那是我战斗过的地方,也是我永远的骄傲。"
十六年的军旅生涯,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骨子里。但此刻的王德顺明白,军人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精神。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装着责任与担当,军魂就永远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