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纵横小说App,新人免费读7天
已抢580 %
领免费看书特权

第二十二章

名字要落在地上

院子那面白墙晒得发亮,墙脚的土被风挑得一嘟噜一嘟噜的,像谁在下面藏了几只手。

院门口“玉尔达服务站”几个字还是用黑笔写的,字不大,往外看也不算气派,但走熟了的老乡一眼就能认出来——就是这儿,能收钱、能对账、能问清楚事儿的地儿。

这天中午,古丽刚把上午的账单装进透明夹子,还没塞进柜子,院门“吱呀”一声开了。进来两个人,一个是隔壁乡镇常跟镇里打交道的那个中年妇女,姓艾力木江的大家都叫她“小艾姐”;另一个是她带来的年轻男孩,二十出头,脸被晒得黑里透红,穿着一件看得出刚买的白衬衫,脚上是新球鞋,走路缩着点肩,像是第一次进这种“要说事儿”的地方。

“还在忙啊?”小艾姐先开了口,“你们这院子可干净,比咱那边板正多了。”

古丽把夹子往里一放,笑着迎出去:“忙就这么点儿忙。你们这是来送货,还是来看看?”

“来看。”小艾姐也不拐弯,“我们那边书记说,叫我来学学你们的做法。说你们名声出来了,外面买家认你们这个名儿,让我看看能不能也用一用。”

她这话说得不算难听,但也不算轻。苏蔓在电脑那边一听,手里的鼠标顿了顿,眼睛飘了过来。她最怕的就是这个——名儿出来之后,大家都想用,可要是都用,最后谁也不认了。

古丽看了男孩一眼,知道这是来跟她学怎么拍视频的,就把脸上的笑收了收,语气压得比平时稳当:“我们这儿啊,其实也没啥神仙办法,就是一开始说得清楚,后来做得也清楚。你要说用名字,这个我不能跟你随便答应。你也知道,这名字是镇上报上去的,镇上报上去之前,我们跟村里、跟院子里的人说过的,说要一块儿护这个名。要是我今天说‘行,你拿去用’,那明天别的村也来要,我怎么说?”

小艾姐来的时候就琢磨到这层了,见古丽这么答,也不急:“那我们就学做法呗。你怎么写白板,怎么对外说话,这些总能学吧?”

“这个能学。”古丽点头,“你们要是今天有空,下午上车去吐尔逊家的时候,你们跟着瞧一下,怎么装、怎么走。还有网上那一块,你让他——”她看了看那个年轻男孩,“——多看我们账号,照着写,但是不要写‘玉尔达’,你写你们自己乡名字。你们也有特色嘛,你们那边多的是花帽、毛线袜子,还有那几个会绣花的大嫂,不一样的。”

男孩点了好几下头,憋了半天才挤出一句:“我看你们评论里都说‘玉尔达出品’,我还以为是个统一说法呢。”

“那是我们这儿的人真出力了。”苏蔓也走了出来,手上还拿着手机,“你要是也真这样收、这样发、这样把账摊开,你们下面的人也能说‘我们乡出品’。名声这玩意儿是别人给的,不是自己抢的。你要说我们今天给你一个牌子,你拎回去一挂,后面没跟上,买家一骂——‘怎么这儿的服务站就不行’——你说到底是骂你还是骂我们?”

小艾姐听得直点头:“这话我回去原话跟他们说。”

她说完才想起来,把带来的礼物递过来——一袋干葡萄,一包自家晒的风干牛肉。古丽也没推,接了:“我代大家谢谢啊。回头你们哪天有时间,就让书记来一趟,咱们坐下来说个明白的。名字这事儿啊,咱们真不敢随便说。”

这事儿到这儿算压下去了,可也只是院子这一头的“压下去”。县城那一头,还正往上飘。

李明那边,是午休前的空档。

培训班的学员都被放出去吃饭了,讲台上还留着上午画的几条流程箭头,黑板擦了半边,另一半没擦,白粉条子还挂着。他往前走了两步,把粉条子擦干净,又往桌上一靠,等着周科长从楼下上来。

这几天他听到一个风声:县里想把所有乡镇的这种小站,统一叫一个名字,叫得也挺顺口,说是“县域甄选”,说这样好对外宣传,贴一张统一的海报出去,游客、外省的买家一看就知道是我们这个县的。他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八成要撞上了——他们辛辛苦苦把“玉尔达”三个字捧出去,怎么能说换就换。

门外的走廊有脚步声。周科长一进来,就把空调的风口往上拨了拨:“今天热得不行吧?”

“科长。”李明没拐弯,“我想跟你说个事儿。”

“行,你说。”周科长把水杯放在讲台上,自顾自倒了一杯水,动作慢慢的,很有耐心的那种,“是不是有人找你说名字的事儿了?”

李明有点惊讶:“你知道?”

“我能不知道?”周科长笑,“上面要做个东西,下面肯定把最出名的那个拉进来呀。你们玉尔达这段时间声音太大了,往下说要用你们的,往上说要你们带着走,全是你们。”

“我不怕带着走。”李明说得很直,“我怕带着走,最后这个名字不再是我们这帮人说了算了。我们现在说‘不行就是不行’,老乡还能信。以后要是他说‘不行’,老乡第一句就要问:‘你又不是咱这儿的,你凭啥说不行?’这事儿就麻烦了。”

周科长听着,点头:“你意思是,名字不反对大家推广,但要保留你们原来的叫法?”

“对。”李明说,“你们要做县里的那套,也行,你们写你们的‘县域甄选’,你们贴你们的海报。我们这边还是叫‘玉尔达’,谁要是想跟我们做,就写‘玉尔达××村’,或者‘玉尔达××合作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我们这头出来的,不是冒出来的。”

“这也不是不行。”周科长端着水杯晃了晃,“但你也知道,上面要的东西,都想是一口气能看明白的。你要是这儿一个名字,那边一个名字,到时候写进汇报里,领导一看‘怎么这么花呀’,又得找我。”

“你就跟他们说,我们这儿是有基础的。”李明说,“不是我们想搞花,是我们这儿已经有东西了。你让我们改,就跟你们这楼已经盖好了,要我把牌子全都拆掉,换成一个统一的楼牌子一样。你说工作人员还认不认路?”

周科长被他说笑了:“你这比方倒挺像。”

笑完他又往椅背上一靠,想了想:“我跟你说实话吧,李明。县里想要统一,是因为上面看得快。你这一个月天天跟我说‘人心’‘节奏’,我都听进去了。但你也得给上面一个能看得见的东西,你不能老叫我说那几个字眼吧?他们不想听那么细的,他们要的是一个词。一个词,就是一个旗。”

“我懂。”李明点头,“所以我才来跟你说这事儿,别让他们把旗插在我们这儿,我们自己还不知道。你要提前说,我也能想一想怎么说,回头回去好跟古丽她们讲。你要是不说,哪天海报出来了,叫我们也叫那个,老乡第一句话肯定就是‘你们不是说这个名字是咱村自己的吗?’到时候谁解释?你解释还是我解释?”

这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了。周科长压着笑,低头喝了口水:“行行行,我知道了。你放心,这个我拦一层,让他们先别动你们名字。等你那边回来,咱们再想个两头都能认的叫法。你们这边还可以多拍点有你们院子特征的视频嘛,拍得多了,外面就算跟你们同名,大家一看就知道哪个是你们。”

“这也是我们在做的。”李明说,“他们那边昨天刚拍了吐尔逊的冷柜,还有阿衣丁擦箱子的样子。你回头看视频就知道,这上面一看就是咱院子。”

话说到这儿算是结了一层。可李明心里清楚,这种事拦得了一次,拦不了一辈子。上面要快,下面要稳,这两条路慢慢走,肯定还得再吵一回。

这时候手机“叮”了一声,是古丽发来的照片。院子里站了一排人,有笑的,有严肃的;桌上摊着她们刚刚那份“今天来的外乡镇要借名字”的笔记。照片底下古丽发了一句话:“人家也说想叫玉尔达,我们没答应,只教了做法。你那边也帮我们盯一盯。”

李明回了四个字:知道,盯着。

他正要把手机放下,周科长看到了,笑道:“你们这边的小姑娘挺细啊,知道你这边说什么,她那边就跟着做了。”

“她们是细。”李明说,“她们也知道,名字一旦撒出去,就收不回来了。”

县城的那头暂时压住,镇上的这头,很快又冒出了新的麻烦。就是你越有名,来的人就越杂。

下午三点多,一个外地口音的电话打到了服务站的座机上,接的是苏蔓。那头说话是个女的,声音不大不小,挺客气的:“我是上周买了你们枣干的那个,今天收到了,味道是挺好,就是有两粒有点回油了。我也不想退,你们看能不能给我个说法?”

这种电话苏蔓接过不少,照理说给个解释、再送点别的过去就完了。偏偏对方又补了一句:“还有啊,我在你们平台上还看到了一个店,头像也是白墙,也是写‘玉尔达’,但是我看它发的快递地儿跟你们不一样。我就想问问,是不是你们有好几个店?要不然,我也不知道以后买哪一个了。”

一听这个,苏蔓心里“咯噔”一下——又是仿的。她把电话捂住,对古丽说:“真成了,外面那个仿的也有人买了,而且买家还以为是我们。”

古丽正在板凳上缝一个破了口子的布套,听到这句,针线一顿:“你先跟她说我们这边的情况。记得语气好一点,她不是来闹的。”

苏蔓点头,回到电话上:“姐,是这样的。我们这边只有一个账号,头像是个白墙,然后有一棵槐树,还有我们门口的蓝门。其他你看到的,只要没有这几个东西,就不是我们。你那边要是方便,能不能把你看到的那个店发我们一下?我们跟县里报备一下,别到时候大家都糊涂了。”

那头倒也配合,很快就把截图发了过来。果然,一个跟他们长得差不多的账号,名字也写着“玉尔达甄选”,头像是白墙,可那白墙一看就是临时找的图,平平的,没影子,没裂纹,没他们那个槐树的枝叶。下面的说明写得还挺像:“本地直发、统一验货、农村助力”……要不是他们天天盯着,真不一定分得出来。

“这是新开的。”苏蔓说,“看后台号段,应该是隔壁县的。哦,还加了个你们县里统一的名字,难怪买家分不清。”

古丽把针线搁了,直接拿手机给李明发了过去,写了一行字:“又冒出来一个,头像是假的。买家分不清了。”

李明那头正在给另一拨学员演示怎么“说给老百姓听”,看到消息,心里就更确定一件事:这条线不能再拖了,下周一定得在县里那边把“名字归属”说清楚。要不然,越往后拖,越难说。

晚上,李明照例回了招待所,洗个澡,吃了食堂打回来的饭,就坐在床上给玉尔达那边打视频。

那边院子里风声呼呼的,灯光有点黄,古丽裹着外套坐在桌边,后面能看见老热合曼的影子在屋里晃,买买提江估计是刚送完车,整个人有点累,坐在门口那把塑料椅上,一手还在揉肩膀。

“今天又有一个?”李明开口先问。

“嗯。”古丽点头,“不过我们没答应他们用。我们就给他们看了我们写白板的办法,他也觉得这样好。就是啊,他们回去要是又说‘你们那边也没说不让用’那种话,我们也没法儿听见。”

“所以还是得从县里掰。”李明说,“我后天有一节是专门讲‘怎么保护已经做出来的站’,我就拿你们今天这个视频当例子。你们把录的那段发我,我剪一下。”

“行。”苏蔓在旁边说,“我回头发你全程的。今天吐尔逊那边也开柜了,他说你不在,他照时间开的。”

“这就对了。”李明笑了一下,“以后你们要是想做‘我们这边的特色’,就多把吐尔逊那边拍进去。那个冷柜,外面那些假的拍不出来,他们没那地儿。”

“对。”古丽应了一声,“我也跟苏蔓说了,得多拍我们人。老热合曼、买买提江、胡老板、赵书记,大家都熟脸。外头再怎么做,都做不出这个熟。”

“对。”李明说,“你们就拍人,我这边就说法,两个一合,就不是谁都能学走的了。”

他停了一下,又问:“老热今天怎么样?我看他下午回得早。”

“有点累。”古丽回头看了一眼屋里,“他说腰又有点疼。我跟他说你不在就别老守电脑了,他还说‘我哪能不守,我不守你们就乱命名’。你看他倔不倔。”

“他就这脾气。”李明笑,“他要真哪天说不想管了,说明这事儿也差不多了。”

几个人说着,风从院门那边吹进来,把桌上的几张单子吹得“哗啦”一声。买买提江伸手压住,嘟嘟囔囔:“这个月风比上个月狠多了。”

“是啊。”古丽看着那几张单子,“风一大,院子里的东西就得压住。不然一阵风就吹散了。”

这句话听着像说院子,其实是在说现在这摊事儿。网的那一头、县的那一头、镇的这一头,都是一阵一阵的风,吹得人时冷时热。大家要做的,就是把能压住的都压住,别让东西乱跑。

挂了视频,李明一个人坐了一会儿,把今天发生的这些事又都写在笔记本上,写得很细:哪一户来借名字、哪一位买家分不清、哪个仿的头像没槐树、吐尔逊那边照时间开柜。最后他写了一行大字:“名字要落在地上,不要飘在天上。”写完才松口气。

第二天一早,他把这句话也写进了当天要讲的课里。

学员里有好几个是以后要回去当乡镇主力的,他就对着他们说:“你们以后要是也做起来了,不要怕有人来跟你们说‘你们这个名字借我用一下,我也搞个热闹’。你们就跟他说,你不是不借,你是得看他有没有跟你一样下苦功。你要是今天就给他,他明天要是做坏了,你就要跟着挨骂。这个账合不合算?”

下面的人都点头。有人笑着说:“李老师,你这是护着你们那个名儿呢。”

“对啊。”李明也笑,“护名儿就是护人。你们以后也得护。”

县里这边说得热,镇上那边也没闲着。

下午,古丽刚想出门,赵书记过来了,胳膊下面夹着个厚厚的本子,说是县里发下来的通知,要各乡镇准备一波秋季的东西,统一出个表,到时候县里好拿出去讲“我们的东西不光有夏天的,也有秋天的”。

赵书记走得急,进门就说:“你们这帮年轻人辛苦了哈,名声出了,活儿也就多了。”

古丽听完,没叫苦,反倒笑了:“那就多呗。反正我们干这个,也是为了大家能多卖点。”

赵书记把本子递给她:“你们就按你们这套写,不用全搬。上面让你们写‘统一名头’,你们就写‘玉尔达——××’,行不行?”

“行。”古丽翻了翻,“那我们就按这个写。”

等赵书记走了,她把本子放桌上,看着看着,忽然觉得这事儿也不是坏事:大家要真认这个名儿了,就算外面蹭,也得带着他们这个叫法蹭,那到时候大家一看,就知道谁是正宗的,谁是跟着跑的。

晚饭后,院子里坐了几个人,买买提江困得眼睛眯着,非要说要等吐尔逊家的冷柜温度;老热合曼拿着手机看后台,嘴里小声嘟囔哪个地址写错了;苏蔓在那边刚把今天的短视频发出去,配了一句话:“我们这儿没有花哨,只有人。”

视频里出现的,正是他们几个人在院子里一边说一边忙的样子,镜头还扫到了吐尔逊店口那道铁门——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玉尔达。

“你说,”苏蔓忽然说,“要是有一天别的地方也都学你这个‘拍人’,我们还怎么让人一眼就认出来?”

古丽想了想,说:“那就拍得更具体一点。拍我们这棵槐树,拍我们这条走廊,拍我们门口的蓝门,拍我们院墙上那块掉了皮的砖。你看,这个院子一眼就能认。别的村就算学,他们也学不出我们这条裂缝。”

几个人都笑了。笑完,院子又安静了一会儿。风还是从天山那边吹过来,但吹到院子里,就被墙、被树、被这些人挡了一点,没那么猛了。

很多时候,能挡住风的不是制度,不是流程,就是这么一小院子人坐在一块儿,说:这个名字是咱们的,咱们得一起护着。

县城的夜更安静,招待所的灯一排一排的,走廊上能听见开水壶的“咕嘟”声。李明走回房间,把今天的纸放在桌上,又把手机里的那张“仿号截图”点开看了一遍。那张图拍得不清楚,可就是因为不清楚,才更危险——买家一旦眼神一花,就以为是他们的。

他想了想,又给古丽发了条语音:“明天你找苏蔓,把咱们门口那块蓝门拍一个清楚的,做成头像。我们先把头像换成这个。只要一看见蓝门,大家就知道这是我们。头像下面那行字写‘玉尔达院子’,别写别的。这样别人就不好模仿了。”

没过一会儿,古丽那边回了一条,睡意有点重:“行,明儿一早拍。你早点睡。”

“嗯。”李明回了个字,又加了个笑脸。

他躺在床上,眼睛盯着天花板,心里把今天这条线又捋了一遍:镇上有人来借名字,镇上没有乱;县里要统一名字,县里也被他说住了;网上有人弄了假头像,他们也有办法对付。

看似一堆小事,其实都是一件大事的影子——他们手里有了东西,就得学会护。护的时候不能只靠气势,还得讲得清楚,让听的人觉得合理,让看的人觉得心里有底。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一点很淡的枣香,大概是宿舍楼背面的晾晒场又晒了一批。李明闭上眼睛,心里想:以后风还会更大,事情也还会更杂。但只要院子那块蓝门一直在,只要大家一看到它就知道是“我们这边的”,那就还在他们手里。

他翻了个身,伸手把灯关了。屋里一下子黑下来。窗外的县城也安静下来,只剩下偶尔一两辆车的声音,像远处的风,还在往南吹。

上纵横小说支持作者,看最新章节

海量好书免费读,新设备新账号立享
去App看书
第二十二章 名字要落在地上
字体
A-
A+
夜间模式
下载纵横小说App 加入书架
下载App解锁更多功能
发布或查看评论内容,请下载纵横小说App体验
福利倒计时 05 : 00
立即领取
05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