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元年,春
紫禁城的清晨,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朱红色的地毯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朱棣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那是他父亲朱元璋留给他的,玉佩上刻着“忠孝”二字。
“爹,我真的做到忠孝了吗?”
朝堂上,群臣肃立,等待着皇帝的旨意。朱棣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他记得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每一个人的功绩,每一个人的野心。
“诸位爱卿”朱棣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朕今日召集诸位,不为别的,只为商议如何让大明更加繁荣昌盛。”
群臣中,有的点头称是,有的眉头微蹙,心中暗自思量。朱棣知道,他们中有忠臣,也有心怀叵测之人。但他也知道,只有团结这些人,才能共同治理好这个国家。
朱棣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景色。春天的紫禁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位开国皇帝,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这个帝国的。
“朕记得父皇曾经说过,治国之道,在于用人。”朱棣转过身,目光坚定,“朕今日要宣布,将重用贤臣,推行新政,以期国家更加富强。”
群臣中,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面露喜色。朱棣知道,新政的推行不会一帆风顺,但他决心已定。
“朕要减轻百姓的税赋,让百姓安居乐业。”朱棣继续说道,“朕要整顿官僚,杜绝贪污腐败。朕要编纂《永乐大典》,传承文化,启迪民智。”
群臣中,有人点头称赞,有人面露疑惑。朱棣知道,这些政策需要时间去实施,去证明其效果。
“朕知道,这条路不会容易。”朱棣的声音更加坚定,“但朕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大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洪武一朝,各派纷争,奉天殿上血流成河,但我大明江山迎来了永垂不朽!如今在座各位若愿奉我为帝,与我共创盛世!我定不负各位!”
朝堂上一片寂静,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纠结和不安
“好了,各位先回去吧,好好考虑考虑………”
朝会结束,群臣陆续退去。朱棣回到龙椅上,再次拿起那枚玉佩,轻轻摩挲。他知道,这枚玉佩,不仅仅是一个遗物,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对大明江山社稷的责任。
朱棣的心中,有着对未来的憧憬,也有着对过去的怀念。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但他也知道,只有不断前行,才能不负父皇的期望,不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朱棣的目光突然变得深不可测,仿佛穿透了朝堂的喧嚣,直抵人心最幽暗的角落。他脑海中浮现出方孝孺那张刚正不阿的脸庞,那是一位令他既敬又畏的儒生。方孝孺的忠诚与才学,是朝中无人能及的,但他对建文帝的执着,却是朱棣心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方孝孺啊方孝孺,”朱棣低声自语,手不自觉地握紧了那枚玉佩,仿佛要从中汲取力量,“你的学识令人钦佩,但你的固执,却可能成为大明前行的绊脚石。”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却又迅速被深邃所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