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纵横小说App,新人免费读7天
已抢580 %
领免费看书特权

抖音无极领域(实体书籍)大智近妖

王晨曦的实体书籍,无极领域文集,大智近妖文集,全网独家,联系微信:7654059

抖音:无极领域(实体书籍)大智近妖

十、全民偶像苏轼的旷达人生

在整个唐朝诗坛,有两个第一流诗人:李白&杜甫。而在宋朝的文坛,也有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就是苏轼。

话说,有一天宋神宗问身边的大臣,苏轼可以和哪位古人比肩?

宋神宗的原话是:「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翻译过来就是,李白有苏轼的才气,学识却不如苏轼广博。

客观地说,苏轼正如宋神宗所说的那样,无论是诗、词、书、画、散文,他都是一把好手。不仅如此,他还是北宋文坛上的 CP 狂魔。

在写诗方面,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写词方面,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散文方面,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同时,他们还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在书画方面,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

其实在唐朝的诗人当中也有一个全能型的选手,那就是王维。他这个人:

长相帅比吴彦祖,画画赛过鸟山明。

弹唱不输周杰伦,文才碾压混子哥。

但苏轼能够成为古今中外的超人气偶像,不单单是因为才华,而是因为同样是遭遇挫折,王维

而苏轼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一大堆文艺作品,苏轼留给后世的,还有很多。

除此之外,他还造了各种梗,堪称骨灰级段子手。

那苏轼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总体来说,苏轼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其中有时代的原因,也有苏轼自身性格的原因。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年少有为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他的父亲叫苏洵,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却是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还有一个弟弟叫苏辙。

老爹苏洵,还有苏轼、苏辙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可以说一家子都是大文豪,合称三苏。

苏轼从小就接受老爹十分严格的教育,有多严格呢?据说,他到老年时,想起这段经历还经常做噩梦。但这也培养了苏轼过人的才华,年纪轻轻就跟着老爹和弟弟一起去开封赶考。

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看了苏轼的文章后惊为天人。

欧阳修本想给这张卷子第一名,但是当时的考试采取糊名制,他以为这张卷子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怕人家说闲话,所以就给了个第二名。

于是,苏轼就因为这个意外,得了第二名。但这也让他结交了自己的伯乐:欧阳修。从那之后,他称欧阳修为自己的老师;而欧阳修也很赏识苏轼,曾不止一次地在别人面前夸赞苏轼的才学。

因为欧阳修的造势,苏轼一下子名震宋朝文坛。

如果我们仅看苏轼的出场,你会觉得,他简直是个人生赢家。

不过,他的人生在不久后就迎来了反转。当时的大佬王安石成功地让苏轼的人生轨迹来了一个 180 度大转弯。

二、仕途不顺

我们前文也提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始末,苏轼总体上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

不过,苏轼反对的理由和司马光不一样。司马光是全盘反对,而苏轼觉得:王安石变法太急了,应该循序渐进。

不过,无论是司马光还是苏轼,当时都斗不过王安石。于是,看清现实的苏轼申请了外调,跑到杭州做了通判,相当于现在的杭州市副市长。

到了杭州后,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还是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在杭州写了很多诗,这也一举奠定了他文坛霸主的地位。

其中,他赞美西湖的诗成为千古名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1]晴方好[2],山色空蒙[3]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4],淡妆浓抹总相宜[5]。

【必背注释】

[1]潋滟(liàn yàn):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好:正显得很美。

[3]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4]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5]相宜:显得很合适,十分自然。

【必背翻译】

晴空下,西湖水波闪动,看起来非常美好。下雨时,笼罩在云雾中的山,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迷茫茫,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景色总能很适宜地展现出她的美。

在这首诗中,他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来表现西湖的美景。

不仅如此,从这个时期开始,苏轼大量作词。相比于其他的词人,苏轼其实是半路出家的。

别的词人是专业填词的。

苏轼这位词坛新人,却是专业搞突破的。

具体有哪些突破,我们接下来会就具体词具体分析。

三年后,苏轼又被安排到密州去做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他在密州任职期间,正值西夏入侵大宋。有一天,苏轼和朋友一起去打猎,他写了一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1]发少年狂[2],左牵黄,右擎苍[3],锦帽貂裘[4],千骑[5]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6]。

酒酣胸胆尚开张[7]。鬓微霜[8],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9]?会[10]挽[11]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2]。

【必背注释】

[1]聊:姑且,暂且。

[2]狂:豪情。

[3]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黄,黄犬。苍,苍鹰。

[4]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

[5]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6]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再月举高,一权点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7]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开张,开阔雄伟。

[8]微霜:稍白。

[9]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作者这里使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

[10]会:将要。

[11]挽:拉。

[12]天狼:星名,这里隐指西夏。

【必背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千骑人马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我已两鬓微微发白,这又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任用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敢于来犯的西夏军队。

当时正值西夏入侵大宋,苏轼想表达的意思是,哥打着打着猎,就膨胀了,想带兵去和西夏决战。

写完这首词,苏轼很是满意。于是,就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了一封信:

这里的「呵呵」,不是混子哥编的,而是苏轼自己写的。「呵呵」在苏轼的书信中大规模地出现。

这里的「柳七郎」指柳永。柳永也是词坛的霸主,婉约派的代表。当时文人写完词后,是由歌伎来唱,词风香软。

苏轼觉得他的这首词有别于柳永香软的词,不应该由歌伎来唱,而应该配上笛子和鼓,由壮士边击掌、跺脚,边唱。

所以,你发现没有?

苏轼无形之中扩展了词的边界。这首词一出,在内容上,出现了报国情怀;在词风上,一改过去软绵绵的风格,变得豪放而旷达,更像男子汉。

初来密州的苏轼已经 40 岁,有一天,他梦见了自己的亡妻,也就是他第一任妻子王弗。王弗已经去世十年了,苏轼格外怀念她,于是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1],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2]凄凉。纵使[3]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4]。

夜来幽梦[5]忽还乡,小轩窗[6],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7]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必背注释】

[1]思量:放在心上,惦记。这里指思念。

[2]话:说出。这里指倾诉。

[3]纵使:即使。

[4]尘满面,鬓如霜: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5]幽梦:隐约的梦境。

[6]轩窗:窗户。

[7]料得:料想,想来。

【必背翻译】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自己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忘。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是夫妻一旦相逢,你也认不出我了,毕竟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看见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相对无语,只能泪流满面。料想年年让我肝肠寸断的地方,就是夜晚明月下那片长满矮松的山冈。

这首词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雕琢,却道尽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

由于长期在各地做官,苏轼一直都没能见到自己的弟弟。一次中秋节,他人在密州,因为特别思念弟弟,他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1],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2]。

明月几时有?把酒[3]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4],又恐琼楼玉宇[5],高处不胜[6]寒。起舞弄清影[7],何似[8]在人间。

转朱阁[9],低绮户[10],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1]。

【必背注释】

[1]达旦:到早晨。

[2]子由:指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

[3]把酒:端起酒杯。把,持。

[4]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5]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6]不胜: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8]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9]朱阁:朱红的楼阁。

[10]绮(qǐ)户:彩绘雕花的门。

[11]婵娟:指月亮。

【必背翻译】

丙辰年(1076 年)的中秋节,我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大醉一场,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几时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动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共赏这美好的月亮。

子由就是苏辙。苏轼在中秋之夜喝得酩酊大醉,写下这首词,但这首词又不仅仅是对弟弟的思念。

他围绕着「月」展开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结合在一起。

同时苏轼想起这几年仕途的不如意,产生了复杂而且矛盾的情感。但即便如此,在词的最后,他依然表达了要积极乐观地生活的态度。

南宋文学家胡仔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以上两首词,一首写给亡妻,一首写给兄弟。在苏轼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词。苏轼拓宽了词的内容,开始表达人伦之情。

苏轼漂泊的官场生涯还在继续。密州之后,他相继在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也就是在此时,苏轼的人生迎来了巨大的转折。

苏轼过去写了很多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改革派一直怀恨在心,想借机干掉苏轼。于是,他们编织了罪名,陷害苏轼,这也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因为审理这个案件的御史台的官署里有很多柏树,有乌鸦来栖息筑巢,所以御史台被称为乌台。而苏轼是因为写诗被弹劾的,所以这个案子叫作乌台诗案。

苏轼当时被关在御史台的监狱里,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他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有两句尤其感人肺腑: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节选自《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

在关押期间,苏轼的朋友纷纷出手相救,据说还包括苏轼看不惯的王安石。此时王安石早就退休养老,他写信给宋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意思是说,哪有圣明的时代会发生诛杀有才华的名士的事呢?

除了王安石,苏轼的其他朋友也纷纷出手相救,其中就包括他的弟弟苏辙、太皇太后曹氏,以及章惇等人。

后来,宋神宗果真放了苏轼。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轼被贬到了黄州。

三、黄州修炼

从乌台诗案开始,苏轼的人生跌入了谷底。他初到黄州时,心情极为低落,回想起这段时间的遭遇,他写道: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节选自《西湖·世事一场大梦》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应该是:世事无常,活着好难。

之前,我们也说过:词穷而后工。苏轼能有如此的成就,其实和他的遭遇是分不开的。乌台诗案对他来说是九死一生,而黄州时期则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他这位文坛霸主、堂堂的一州长官,被一撸到底,成了一个犯官。

要知道对宋代文人来说,最大的志向就是辅助君王治理好国家。苏轼其实也有这样的理想,他年轻时也是这么做的,写了许多策论文章,给皇帝提意见。

而如今苏轼觉得他可能永远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了,甚至只能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

这种心理落差是极大的。初到黄州,他就写下了内心的独白: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节选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翻译过来就是:

苏轼在这首词当中,表达了自己的寂寞和孤独,而这些心境却没有人懂得。

在黄州的日子虽然是苏轼人生的最低谷,但黄州却也算是福地,他人生最重要的作品都出自黄州。他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

但是这样的蜕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总的来说,苏轼干了两件事:

1.做个普通人

苏轼当时的职位是黄州团练副使,但因为他是罪官,所以被剥夺了领取俸禄的资格。

苏轼以前虽然有着不错的收入,但可惜是个月光族,没攒下什么钱。

现在没了收入,他的日子一下子窘迫了起来。好在有一个超级粉丝提供了帮助,苏轼被允许在一处废弃的军营种地。于是,他从一个文人变成了一个农民。结果地还种得不错,又因为这块地在城东,所以江湖人称苏东坡。

他还亲手盖了间屋子,取名雪堂。

据说他经常和老百姓唠嗑。不仅如此,他还和朋友一起吃耕牛的肉,半夜翻城墙。

这在当时是违法的。换作以前,苏轼是万万不可能做这种事的。

当时他的好朋友陈慥就住在附近,苏轼经常到他家去跟他侃大山。一天晚上,两人侃得正尽兴——

陈慥的妻子急了,大喝一声——

苏轼还发明了许多美食,比如:

他甚至为东坡肉写了一首词。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2.努力放下

在科学史上,1666 年被称为牛顿的奇迹年;1905 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因为在这两个年份,牛顿和爱因斯坦各自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如果我们回望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1082 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应该叫作苏轼的奇迹年。这一年属于苏轼。

在这一年里,苏轼缔造了一个神话:

这当中任何一部作品,都足以让苏轼屹立于文人之巅。可问题来了,为什么他可以在同一年里取得这么多辉煌的成就?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苏轼一直无法忘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如今的他,似乎再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了,他需要找到出口来平复自己的心结。

来到黄州的第三年春天,有一天,苏轼走在路上,突然下起了雨。苏轼非但没有躲雨,反而任凭雨打在自己的身上。

天晴后,他写了一首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1],余独不觉。已而[2]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3],何妨吟啸[4]且徐[5]行。竹杖芒鞋[6]轻胜马,谁怕?一蓑[7]烟雨任平生。

料峭[8]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9]却相迎。回首向来[10]萧瑟[11]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必背注释】

[1]狼狈:困顿窘迫之状。

[2]已而:过了一会儿。

[3]穿林打叶声: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4]吟啸:放声吟咏。

[5]徐:慢慢地。

[6]芒鞋:草鞋。

[7]一蓑(suō):一袭蓑衣。

[8]料峭:微寒的样子。

[9]斜照:偏西的日光。

[10]向来:方才。

[11]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必背翻译】

三月七日,我们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带着雨具的人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被浇得很狼狈,只有我没有这种感觉。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写了这首词。

不要听那雨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慢慢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骑马,怕什么!披着一袭蓑衣,任凭漫天风雨也泰然行走在旅途上。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吹醒,感觉略微有些冷,山头偏西的日光迎面照过来。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虽然苏轼在词中写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他要割舍这一切并不容易。在寒食节这一天,苏轼看着屋外的细雨,感到十分惆怅孤独,拿出笔墨纸砚,开始诉说自己的心情。

这就是书法史上大名鼎鼎的《黄州寒食帖》。

在《黄州寒食帖》中,苏轼表达了来黄州三年,自己穷困潦倒、报国无门,想回故乡也没办法回去的郁闷心情。

但生活还要继续。话说有一天,他在外面饮酒后,回家敲门,但家里人睡得太死,没有给他开门。

他并没有因此而生气,而是到江边听江声,还写了一首词,其中最后两句尤其有名: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节选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真想乘上小舟离开这里,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中了却余生。

据说苏轼吟唱这首词时,被人听到并传开了。当时的地方长官以为苏轼自寻短见了,第二天到他家中察看,却发现他正在睡大觉。

据说这首词还流传到了皇宫里,皇帝也以为苏轼自寻短见了,为这样一个才子的逝去感到惋惜。

虽然心情已经跌落到了谷底,但苏轼并没有放弃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这一年里,他两次游历赤壁。

赤壁是三国时期,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的主战场。在这里孙刘联军大败曹操。

据专家考证,苏轼游历的赤壁实际上并不是当年的赤壁古战场,但是这里却因为苏轼而成了千古名胜。

苏轼基于三国的历史,写了一首词,堪称旷世之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1]东去,浪淘[2]尽,千古风流人物[3]。故垒[4]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5]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6]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7]。羽扇纶巾[8],谈笑间,樯橹[9]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0]。人生如梦,一尊[11]还酹[12]江月。

【必背注释】

[1]大江:指长江。

[2]淘:冲洗,冲刷。

[3]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4]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5]周郎:指周瑜。

[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7]雄姿英发(fā):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8]羽扇纶(guān)巾: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9]樯橹(qiáng 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10]华发:花白的头发。

[11]尊:同「樽」,酒杯。

[12]酹(lèi):古人以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凭吊。

【必背翻译】

大江之水滚滚地向东流去,大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地方——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如一幅画卷,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姿容雄伟,英气勃发。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还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可怜两鬓已生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总结下来就是:即使你曾经叱咤风云,也扛不住时间的洗刷;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

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词。早在苏轼之前就有人写怀古词,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无法和苏轼的相提并论。

除了这首词,苏轼还写了两篇散文,被称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它们都是千古名篇。

也就是说,苏轼在短短的一年里,贡献了两首必背词,一篇必背古文。看到这个效率,学生们怕是要感动哭了。

苏轼在黄州一共待了五年,这是苏轼人生当中最艰难的时光。他离开这里之后,再没有回来。

但这里已经成了他的精神地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诞生于此。苏东坡和黄州,是永远分不开的。

四、东山再起

其实人生就像股票,有涨有跌,苏轼在黄州触底,但总会反弹。当时的皇帝觉得苏轼是个人才,不用可惜了,于是重新起用苏轼。而苏轼在上任之前,先去见了一位「老朋友」,他就是王安石。

你以为场面会一度失控?

可实际上,王安石和苏轼虽然在政见上有分歧,但私底下却是很要好的。他们是当世的两大才子,王安石特别欣赏苏轼的才华,两人相谈甚欢。

没多久,宋神宗去世了,他的儿子宋哲宗继位。因为小皇帝年纪太轻,所以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她起用了反对变法的司马光。

司马光一上任,就召回了原来的小伙伴,苏轼获得重用,从一个犯官升到了三品大员,甚至直逼宰相之位。

此时司马光开始准备废除新法,但苏轼站了出来,反对司马光这么做。他认为新法并不都是坏的,一些好的政策不应废除,还因此和司马光互撕。

由此可见,苏轼不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有自己原则的人。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来。

在一本宋人写的笔记里,就记载着苏轼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苏轼吃饱饭摸着自己的小肚腩,在家里溜达,突然问身边的人: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而苏轼有个侍妾朝云,也是他的知己,她对苏轼说:你这是——

朝云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苏轼的个性:不随大溜,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并且敢于提出来。这也正是苏轼的过人之处。

苏轼这种特立独行的个性让他很被动,变法派看他不顺眼,反对变法的小伙伴也看他不顺眼。不仅如此,在这时候他还陷入了党争的旋涡之中。于是,苏轼萌生了退意,请求外调。

他再度来到杭州,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

西湖当时淤泥堆积,大量的水草遮蔽了湖面,环境很差。

苏轼觉得杭州不能没有西湖,于是决定抢救西湖,募集资金、组织人手挖出淤泥、清除水草,然后筑起了一道堤坝。这就是大名鼎鼎的

苏堤!

苏堤是西湖十景之一,除了苏堤之外,三潭印月也是苏轼安排建造的。

多说一句,无论是苏堤还是三潭印月,后来都有其他人修补过,我们看到的其实和苏轼当年建造的稍微有些不同。

五、再遭贬谪

苏轼潇洒的日子没过几年,宋哲宗开始亲政。宋哲宗立誓要完成父亲的变法大业,曾经的反对派就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他向苏轼伸出了黑手。

年轻的宋哲宗丝毫没有要放过苏轼的意思,他给苏轼来了个三连贬,一次比一次远,先贬到英州,再贬到惠州,最后贬到琼州。琼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除了贬谪带来的苦闷,在精神上,苏轼也遭到了许多打击,先是妻子王闰之去世,而后他的侍妾同时也是知己的朝云在惠州也去世了。

据说苏轼被贬惠州时,朝云常常为他唱一首《蝶恋花·春景》。每当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她都会泣不成声。苏轼很纳闷,就问朝云为什么哭。

其实朝云是很懂苏轼的。古人认为,芳草是由柳絮变成的,树枝上的柳絮吹遍天涯海角,芳草也就随风而生。

朝云心疼苏轼,她觉得苏轼忠于大宋,却一次次被贬。而这次被贬万里,沦落天涯,就如同这芳草一样。因此,她十分哀伤。

没过多久,朝云就去世了,苏轼一生都没有再听这首词。

苏轼的悲凉不止这些,在被贬到海南时,他和弟弟苏辙一路同行,两人一个去海南,一个去雷州。他们心里知道,62 岁的苏轼这次去海南,恐怕是有去无回了。因此,两人走得很慢很慢。

在送别苏轼的前一夜,苏轼的痔疮复发,苏辙整夜陪伴在苏轼身边,为苏轼诵读了陶渊明的《止酒》诗,劝苏轼戒酒。

送别了弟弟后,苏轼坐船前往海南。两兄弟这一别竟然成了永诀。

当时的海南是蛮荒之地,宋哲宗把一位老臣贬到这里来,其实就是想让他死在这里,可苏轼的达观让他活了下来。

苏轼在这里没有消沉,依旧活得洒脱。他想吃肉,但是钱又不够,于是就让卖羊肉的人把没有肉的脊椎骨便宜卖给他。他是怎么吃的呢?你以为会是这样?

实际上,用苏轼自己的话说,把羊蝎子吃出了

螃蟹的感觉!

因为买到的这些羊蝎子肉很少,苏轼总是努力把肉剃光,连狗看到他这么吃都很不开心。

苏轼吃羊蝎子吃出了名气,据说还被后来的人称为羊蝎子之父。

无论什么样的打击,苏轼总是以独有的「幽默」面对,倔强地活着,就这样在海南度过了几年。他没有死,反倒熬死了宋哲宗。

于是,苏轼终于可以离开海南了。

不过,此时的苏轼自知时日无多,就向朝廷申请去常州养老。可是在北归常州的路上生病了。最终,他在常州离开了人世。

苏辙为兄长作了墓志铭,而后他逐渐淡出了政坛,隐居起来。

关于苏轼的一生,我们就说到这里。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文人,而他的词历来也被许多文人点评,有人称赞,也有人指出问题。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曾在《词论》中这样点评苏轼的词:

不协音律,句读不葺之诗。

说白了,李清照就是在批评苏轼的词根本不算词,其实就是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以诗为词,没有音乐性,这样的词太拗口,很难唱出来。

然而,如今的大量史料可以证明苏轼通晓音律,可为什么他还非要这样写词?于是有的人认为苏轼并不在意词是不是可以唱。

而大部分人提到苏轼的词时,都会用到一个词:

豪放派!

他和辛弃疾被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不过,这其实是后人的一个叫法。

实际上,这样的归类是不够精准的,苏轼的豪放词只是少数,他大部分的词还是婉约词。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1]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2]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3],多情却被无情恼。

【必背注释】

[1]花褪残红:花瓣凋落了。褪,脱落,脱去。

[2]柳绵:指柳絮。

[3]渐悄:渐渐地没有声响。

【必背翻译】

花儿褪尽凋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来飞去,一带绿水围绕着村落人家流去。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长遍了碧绿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秋千,围墙外面有大道。墙外道上走来的行人,听见围墙里面荡秋千少女的欢快笑声。渐渐地笑声听不见了,墙外的行人怅然若失,那个多情的人却因墙内无情的人而平添了烦恼。

再比如: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节选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两首词,前者包含了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旷达之情,后者则表现了超脱世俗的旷达之情。

PS: 王晨曦的实体书籍

上纵横小说支持作者,看最新章节

海量好书免费读,新设备新账号立享
去App看书
抖音无极领域(实体书籍)大智近妖
字体
A-
A+
夜间模式
下载纵横小说App 加入书架
下载App解锁更多功能
发布或查看评论内容,请下载纵横小说App体验
福利倒计时 05 : 00
立即领取
05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