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失败
但让陈胜没料到的是,吴广久攻荥阳不下,大军西进受阻。
荥阳是通向关中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附近还有秦囤积大量粮食的敖仓。拿下荥阳,就打开了通向关中的门户。再取敖仓,既可切断秦军粮草供应,同时也解决了起义军的军需问题。陈胜派重兵攻取荥阳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当吴广攻取荥阳受挫的消息传回陈县,陈胜十分着急,为确保战略意图的实现,即决定另派周文为将军率兵西击秦,利用吴广大军牵制秦军主力的条件,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
周文大军斩关夺隘,势如破竹,一直打到离秦都咸阳仅百余里的戏地(今陕西临潼境内)。进军途中,百姓奋起响应,队伍不断扩大,当时已拥有战车千乘,士兵数十万人。
骄奢淫逸的秦二世闻听起义军逼近咸阳,如晴天霹雳,大惊失色。在都城空虚,调兵不及的情况下,只好依少府章邯之谋,赦免在骊山陵服役的几十万刑徒,封章邯为将军,临时组编军队阻击起义军。正在休整的农民起义军被突如其来的几十万秦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退出关中。在曹阳亭(今灵宝东北)固守、抗击秦军数十天后,又败退渑池。坚强不屈的周文在几经挫创、无粮无援的情况下,又率部与敌激战十余日,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周文大军失败后,章邯带兵继续东进,围攻荥阳的农民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起义军将领田臧与假王吴广意见不合,认为“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竟假借陈胜之名杀害了吴广,结果导致这支起义军部队全军覆没。
萧墙祸起
形势就此开始逆转。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陈胜称王后,其思想逐渐发生演变,与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比如早先和陈胜一起给地主种田的一个同乡听说他做了王,特意从登封阳城老家来陈县找他,敲了半天门也没人搭理。直到陈胜外出,拦路呼喊其小名,才被召见,一起乘车回宫。因是陈胜的故友,所以进进出出比较随便,有时也不免讲讲陈胜在家乡的一些旧事。不久有人对陈胜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胜便十分羞恼,竟然把“妄言”的伙伴杀了。当年所说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话早抛到了九霄云外。自此以后,各位陈胜的老朋友都自己离开了,从此再没有亲近陈胜的人了。另一方面,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革命队伍内部的离心倾向也在滋生蔓延。陈胜派往各地的将领各存异心,争相称王,起义军内部公开分裂。如北征的武臣自立为赵王,蜕变为割据头目。其部将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虽未自立为王,却立了魏国后裔宁陵君魏咎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与此同时,群起响应的各地英豪也不再听陈胜节制,直接孤立了作为反秦主力的陈胜“张楚”政权,给了秦军反扑的机会。
秦将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即倾全力进攻陈县。秦二世二年(前209年,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十二月,陈胜亲率农民军将士与秦军展开激战,虽奋力拼搏,终究未能挽回败局,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准备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的努力。但没想到,竟被跟随自己数月的车夫庄贾杀害,成为千古遗恨。
陈胜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将领们攻占了地方回到陈县来,命令稍不服从,就抓起来治罪,以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作为对陈王的忠心。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一旦有错,不交给负责司法的官吏去审理,就擅自予以惩治。陈王却很信任他们。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不再亲近依附他了。这就是陈王所以失败的原因。

陈胜塑像
陈胜被害,激起其旧时侍从、将军吕臣极大悲愤。他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重举义旗,组建“苍头军”,从秦军手中夺回陈县,处死了投降秦军的叛徒庄贾,重新竖起“张楚”大旗。原奉命东下发展的部将召平,也假借陈胜名义,拜原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为上柱国,使之渡过乌江,西上击秦。反秦斗争再次恢复生机。
陈胜从谋划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但他点燃的反秦烈火烧红了大半个中国。“陈胜虽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三年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主峰西南。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派30户丁役守护陈胜墓,并按王侯待遇对陈胜年年杀牲祭祀。
籍贯争议
陈胜的籍贯阳城县很难说清楚。一曰今河南登封,一曰今河南商水,一曰今河南方城,一曰今安徽宿县。一个陈胜,四个故乡。竞争很激烈。
三国时学者韦昭和唐代学者司马贞、张守节等赞成“登封说”。司马贞《索引》引韦昭云:“阳城属颍川郡。”大致在今天的登封附近。范文澜、吕振羽等采纳此说。
据《大明一统志》凤阳府古迹条下记载:“阳城,在宿州南,秦县,陈胜生于此。”另据清光绪年间的《宿县志》记载:“阳城,古地,在州东南,与蕲县近。”“安徽说”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
“方城说”赞成者的代表是谭其骧先生,谭先生在《陈胜乡里阳城考》一文中,主张陈胜故里应该在今天河南方城县境内。
而“商水说”的支持者,根据唐人颜师古在班固《汉书·陈胜传》注中的说法,推断阳城应属汝南郡,故治在今河南商水县境内。持这种论点的主要有郭沫若、周予同等人。
史籍记载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班固《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
主要成就
陈胜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是中国农民起义第一人。
陈胜率军占领陈郡以后,乃正式称王,定国号为“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建立起来的政权。[2]
轶事典故
苟富贵,勿相忘:这也是陈胜早期做苦役时的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如果(你)(将来)富贵了,不要忘记(我)”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是陈胜早期的一句名言,愿意是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后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也是陈胜、吴广起义时喊出的口号,意思是难道那些做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通过这个来号召广大的贫困农民。
篝火狐鸣:这是陈胜、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学狐叫。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揭竿而起:讲的是陈胜、吴广带领农民军为了反抗暴秦,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伐无道,诛暴秦: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为了反抗暴秦而喊出的一句口号,意思是讨伐不人道(的统治者),诛灭残暴的秦朝。
伙涉为王:陈胜总共做了六个月的王。称王的地方在陈县,所以就叫陈王。而周围又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意思是勾结团伙,成群结伙,获得了王位。
后世纪念
陈胜被害,激起其旧时侍从、将军吕臣极大悲愤。他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重举义旗,组建“苍头军”,从秦军手中夺回陈县,处死了投降秦军的叛徒庄贾,重新竖起“张楚”大旗。原奉命东下发展的部将召平,也假借陈胜名义,拜原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为上柱国,使之渡过乌江,西上击秦。反秦斗争再次恢复生机。
陈胜从谋划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但他点燃的反秦烈火烧红了大半个中国。“陈胜虽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三年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主峰西南。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派30户丁役守护陈胜墓,并按王侯待遇对陈胜年年杀牲祭祀。
籍贯争议
陈胜的籍贯阳城县很难说清楚。一曰今河南登封,一曰今河南商水,一曰今河南方城,一曰今安徽宿县。一个陈胜,四个故乡。竞争很激烈。
三国时学者韦昭和唐代学者司马贞、张守节等赞成“登封说”。司马贞《索引》引韦昭云:“阳城属颍川郡。”大致在今天的登封附近。范文澜、吕振羽等采纳此说。
据《大明一统志》凤阳府古迹条下记载:“阳城,在宿州南,秦县,陈胜生于此。”另据清光绪年间的《宿县志》记载:“阳城,古地,在州东南,与蕲县近。”“安徽说”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
“方城说”赞成者的代表是谭其骧先生,谭先生在《陈胜乡里阳城考》一文中,主张陈胜故里应该在今天河南方城县境内。
而“商水说”的支持者,根据唐人颜师古在班固《汉书·陈胜传》注中的说法,推断阳城应属汝南郡,故治在今河南商水县境内。持这种论点的主要有郭沫若、周予同等人。
史籍记载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班固《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
主要成就
陈胜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是中国农民起义第一人。
陈胜率军占领陈郡以后,乃正式称王,定国号为“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建立起来的政权。[2]
轶事典故
苟富贵,勿相忘:这也是陈胜早期做苦役时的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如果(你)(将来)富贵了,不要忘记(我)”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是陈胜早期的一句名言,愿意是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后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也是陈胜、吴广起义时喊出的口号,意思是难道那些做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通过这个来号召广大的贫困农民。
篝火狐鸣:这是陈胜、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学狐叫。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揭竿而起:讲的是陈胜、吴广带领农民军为了反抗暴秦,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伐无道,诛暴秦: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为了反抗暴秦而喊出的一句口号,意思是讨伐不人道(的统治者),诛灭残暴的秦朝。
伙涉为王:陈胜总共做了六个月的王。称王的地方在陈县,所以就叫陈王。而周围又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意思是勾结团伙,成群结伙,获得了王位。
后世纪念

芒砀山上的陈胜墓
陈胜墓位于永城市东北芒砀山主峰西南麓。现存墓冢高5米,周长约50米。周围筑有青石围墙,高顶,下有须弥座,正中镌刻郭沫若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
陈胜起义失败后,被车夫庄贾杀害,部将吕臣又斩庄贾,迁葬陈胜于芒砀山。西汉以陈胜首倡反秦之功,高祖时为涉置守冢30家,免其赋税杂役,以守护墓地,东汉后渐废。1975年,国家拨专款整修,辟地4000平方米,砌石围墓,载松植柏,置人守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人物评价
贾谊: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扬雄:或问陈胜吴广,曰:“乱。”曰:“不若是则秦不亡。”曰:“亡秦乎?恐秦未亡而先亡矣。”
桓谭:昔秦王见周室之失统,丧权于诸侯,自以当保有九州,见万民碌碌,犹群羊聚猪,皆可以竿而驱之,故遂自恃,不任人、封立诸侯。及陈胜、楚、汉,咸由布衣,非封君有土,而并共灭秦,遂以败也。
张纮:天子之贵,四海之富,谁不欲焉?义不可,势不得耳。陈胜、项籍、王莽、公孙述之徒,皆南面称孤,莫之能济。[4]
李轨:轻用其身,而要乎非命之运,不足为福先,适足以为祸始。
赵蕤:陈胜偏袒唱于前,刘季提剑兴于后,虎啸龙睇,遂亡秦族。夫刘、陈诸杰,布衣也,无吴、楚之势、立锥之地,然而驱白徒之众,得与天子争衡者,百姓思乱、无诸侯勤王之可惮也。
司马贞:天下匈匈,海内乏主,掎鹿争捷,瞻乌爰处。陈胜首事,厥号张楚。鬼怪是凭,鸿鹄自许。葛婴东下,周文西拒。始亲朱房,又任胡武。伙颐见杀,腹心不与。庄贾何人,反噬城父!
何去非:方陈胜之首事,而天下豪杰争西向而诛秦也。盖振臂一呼而带甲者百万,举麾一号而下城者数十。又类皆山林倔起之匹夫,其存亡胜败之机取决于一战,其锋至锐也。
洪迈: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上,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度江。秦之社稷为墟,谁之力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某志岂小小者哉!汉高帝为之置守冢于砀,血食二百年乃绝。子云指以为乱,何邪?若乃杀吴广,诛故人,寡恩忘旧,无帝王之度,此其所以败也。[5]
刘克庄:辛苦佣耕久,饥寒谪戌馀。竟令秦失鹿,首为汉敺鱼。
郭正域:自古乱亡之祸,不起于四夷,而起于小民。秦之强盛,兼并六国,卒之扰乱天下者,非六国也,乃陈胜、吴广一二小民也。
周恩 来:夫陈涉以迁徒之徒,无才无德。渔阳一呼,卒移秦祚。使刘邦得以成功者,又未使非涉之力也。假使陈涉胜不骄,仍以昔之爱民者爱之,则中原逐鹿,又多一劲敌。汉之为汉,未可知也。又何止成一草莽之英雄也哉!呜呼!亡秦始皇者也,非陈涉也。陈涉以是而亡秦,转以是而自亡之。前车之鉴,始皇不能鉴于六国,而陈涉复踵其后以亡,毋亦大可悲耶!后之人览之不能自鉴,毋亦与陈涉生一同情之感也,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