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关羽,既没有得到刘封的支援,也没有收编一万降卒,而是直接分兵将三万魏国降卒全都押解到了江陵。
想要看押三万俘虏,至少也要数千兵马。
也就是说,关羽水淹七军以后兵力非但没有增加,反而还减少了。
那个时候,关羽攻打樊城的兵马只有万余,城中尚有数千守军,兵力实在有些捉襟见肘,攻不下来倒也怪不到关羽头上。
关羽也知晓自己兵少这个弱点,才连呼刘封、孟达引兵来援,想要趁着于禁兵败,魏国第二波援军尚未抵达之际,快点攻破樊城。
只可惜,关羽没能等到刘封、孟达的援军,反而等到了糜芳、傅士仁的背叛,以致最终兵败身死。
蒯焕穿越以来,已经改变了许多事情。
关羽现在拥兵三万,就算要留下数千人看管两万俘虏,也能集结超过三万五千的兵力前去攻打樊城。
有如此多兵马,再加上樊城城外的水位远超历史同阶段,想要攻破樊城并不十分困难。
樊城若克,襄阳也就是囊中之物,彼时关羽只要占据襄阳,凭借襄阳易守难攻的地理,就算南郡其余各地全部丢失,又有何妨?
关羽完全能够依仗襄阳、樊城,通过汉水从镇守东三郡的赵云那里获取支援、补给。
可以这么说,谁占据襄阳,就有了对外发动战争的主动权,否则襄阳就会成为一颗镶嵌入敌人肉里面的钉子,想打打不下来,想绕绕不过去。
历史上曹魏始终牢牢占据着襄阳,孙权就像打合肥那般,打了一辈子襄阳都没有打下来。
也正是因为襄阳在曹魏手中,才导致曹魏在江汉一带的防守压力大减。
蒯焕正是考虑到了这些,才会在尚未完全安顿好数万魏军降卒的时候,建议关羽强攻樊城。
樊城,城墙上。
曹仁看着外面平地数丈的洪水,想到了密密麻麻杀往于禁营寨的荆州水军,心已经沉入了谷底。
如此大的洪水,樊城外面又是平原,三万魏军肯定要被水淹。
就算于禁把那些士卒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面对荆州水军的进攻,全军覆没已经成了必然。
“难道天亡我大魏!”
曹仁现在,心中已经充满了惶恐。
别看魏国如今占据整个北方,实力强横,可自从赤壁之战大败以后,魏国又经历了汉中之败,就连夏侯渊都被斩杀。
汉中之败没多久,七路兵马共计三万人也要葬身鱼腹。
若没了于禁麾下的数万援军牵制关羽,曹仁根本没有信心能够守住樊城。
毕竟洪水过后,城内也是泽国一片,粮草被浸泡过,很多都不能食用了,守军凭借这些粮草,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一旦樊城失守,成为孤城的襄阳再如何易守难攻,也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咚咚咚!”
就在曹仁心中焦急难名之际,激昂的战鼓声忽然从远方传来,曹仁急忙举目眺望,却见一艘艘战船出现在了视野之中。
最前面的那艘巨舰,上面的“关”字大旗迎风招展。
“敌袭!”
“敌袭!”
“敌袭!”
曹仁看到关羽亲自领兵来攻樊城,心已经沉入了谷底。他知道,于禁以及屯兵樊北的三万兵马,全完了!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鼓声在城墙上响起,被洪水折磨的只得吃住在城墙上的魏军,全都满脸惊慌。
不多时,关羽所乘大船已经靠近了城墙。
“停!”
关羽命人射住阵脚,战船刚好停在了安全位置,这里双方既能听到对方的喊话,又并不处于箭矢的有效射程之内。
本来按照关羽的意思,直接领兵强攻樊城即可。
有了刘封带来的一万兵马,再加上收编的一万魏军,关羽手中兵马比历史上攻打樊城之时多了两万。
而且因为提前预料到了大雨的到来,蒯焕又提前准备了许多箭矢、绳索、船只以及适合带在船上的攻城物资。
这种情况下,哪怕强攻樊城也未必不能将之拿下。
不过蒯焕却是建议道:“君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末将请命,先去喊话魏军以攻其心。彼若不肯投降,待其士气大降以后再攻城不迟!”
关羽轻捋胡须,道:“劝降之事,由汝全权操办。”
蒯焕领命而去,带着于禁以及自制的纸喇叭,站到船头上对着曹仁大声喊道:“曹仁,今樊城援军已然尽数投降,左将军于文则亦弃暗投明,入汉中王麾下与我等一同匡扶汉室。”
“樊城如今已经成为一片泽国,关将军怜悯城中军民,虽领十万大军而至,却不愿再起刀兵。”
“汝若愿意开城投降,我家君侯必然厚待阁下以及城中将士!”
“如若不然,城破之日,绝不留情!”
有了喇叭的相助,蒯焕的声音几乎传遍了樊城城头。
那些本来并不知情,还以为城外有数万援军的普通士卒,听说三万援军全军覆没,就连援军主帅都投降的消息以后,顿时全都面露惊恐之色。
如今的樊城,可谓内无立锥之地,外无援兵,又被大军围困,几乎已经陷入绝境。
假如蒯焕没有带着于禁过来,曹仁还能欺瞒蛊惑守军将士,告知众人乃是荆州军胡言乱语。
可于禁就站在蒯焕身旁,还穿着原本属于左将军的甲胄,视力较好之人都能看得十分真切。
普通士卒或许不认识于禁,却还有许多将官见过于禁真容。
假如于禁战死,纵然没有了城外的援军相助,城中将士或许也会拼死守城。
可是现在,就连左将军、假节钺的主帅于禁都投降了荆州军,他们这些官职更低的将官与普通士卒,还在坚持什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于禁的出现,对于樊城守军的士气乃是致命打击。
不仅城墙上的魏军将士纷纷交头接耳,就连许多基层将官,也有些眼神闪烁地看向战船上的于禁。
战败投降固然耻辱,可没有人不怕死。
现在有了于禁作榜样,其余众人再选择投降,就不觉得那么难以接受了。
甚至于,魏王以后要追究的话,也有高个子顶着,不关他们这些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