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莉把他方才要的那个本子递了过来,龙小白把这两样东西摆在龙根生面前,给了他一个台阶下:“我也是看到这份报纸才想起来,爸你看这里……”
龙根生见他真不是不懂装懂,拿过报纸和本子看了起来。
片刻之后,才一脸不甘心地放下,这小子用他的笔记赢了他自个儿,这上哪说理去?
不过,这小子记性可真好,连他都快想不起来这些公式了……
“……”
李洪昌也不敢相信,困扰了剧组这么长时间的问题,竟然就被龙小白这小子三言两语给解决了?
偏偏龙根生也认可了这个方法,还告诉他说:“洪昌啊,那些胶片厂里都打算拿去销毁了,能给你们省不少钱。”
这算说到李洪昌心坎里了,剧组缺钱啊。
李洪昌看了他们父子一眼,苦笑着说:“你们可算是帮了我大忙了。不瞒大家,我现在是真拿不出钱来!”
龙小白要没记错的话,西游记是82年上马的。此时还没到把钱花完了的时候,不应该呀?
李洪昌大吐苦水:“那导演想一出是一出,去年突然要买马!两位主任都明确表示反对,可她还是坚持。”
龙根生颇为好奇:“那后来呢?上边同意了么?”
李洪昌咂么了一口酒,说道:“她给上边儿写了报告,明确指出了困难所在,尤其是频繁换马对咱们《西游记》的艺术表现存在障碍……”
不等李洪昌说完,龙小白就抢先问了一句:“李叔叔,买这匹马花了多少钱呀?”
李洪昌楞了一下,颇有些意外地看了这小子一眼,伸手比了个“八”。
龙小白在旁边附和:“那不贵,孙少安买的那匹骡子还花了上千块钱呢!”
孙少安就是“你干甚去了?”
“俄去石屹节公社找胡德碌弄了个球头。”
“俄™真想锤死你。”这位。
李洪昌先是诧异,后又像是遇到了知音一般:“可不是!那可真是匹好马呀,还是军马,是一名战士,他是团长桑杰扎布的坐骑!”
龙小白顺着他的话往下说:“导演这么迫切地想要买这匹马,这是要拍到收服小白龙的戏份了吧?”
这下,李洪昌彻底坐不住了。
这小子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他可跟谁都没说——眼看着过完年,剧组就要启程去胡建的武夷山等地拍包括鹰愁涧在内的一系列戏份了!
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个演员还没最终确定。
他就是西海龙太子,电视剧中的小白龙。
1982年,86版《西游记》选角开拍,杨氵吉导演选好了猴子和老猪,却没想到在一匹“马”上犯了难。
后来西游记迷都知道,杨氵吉选角最看样貌,比如第一任唐僧汪粤,是她只看照片就一眼相中了的。
演小白龙的王薄昭也是这样,她一眼就看上了,可人家却看不上她。
彼时,人家已经在电影《笔中情》里演了男一号,是大荧幕上的红人,好资源对他来说易如反掌。
对了,迟重瑞也在这部电影里演他情敌。
早在 82年,小白龙和唐僧就已见过面,两人还曾“抢”过同一个女人。
那时候,电视剧才刚起步,处在鄙视链的最底端。
不信你看汪粤,他为了能在一部电影里演男主角,连唐僧都能说放弃就放弃。
像这种电影演员看不上电视演员的心态,一直到现在也还是普遍现象。
王薄昭就看不上演电视剧的,杨氵吉就是邀请他去演唐僧,他都不一定愿意,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几乎没什么戏份的小配角,他嫌掉价。
可是杨氵吉是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极致的人,不光拍摄的景色要美,演员更要赏心悦目,于是便开始了对王薄昭长达两年的“追求。”
没成想王薄昭油盐不进,杨氵吉没辙,问王薄昭有什么条件,只需他提,她都尽量满足。
这副做法跟后来的舔狗何异?可是话即便都说到了这份上,王薄昭依旧不愿意,索性提了一个天价的片酬:2000块!
李洪昌显然是知道这些内幕的,但是他不能说,因为制片人没接受也没拒绝,像个渣男。
这时候的制片人并不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曾和段,而是另有其人,至于具体是谁,不能说。
这位不仅没和杨氵吉商量,还叮嘱李洪昌他们这些人把这件事都给我烂在肚子里,谁要是说出去就要谁好看!
李洪昌喝了口酒,在嘴里咂摸了一会儿,喉结滚动两下,放下酒杯,眯起眼睛盯着龙小白,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你小子话里有话啊?”
龙小白笑眯眯地:“李叔叔,你看我不仅帮剧组解决了一个老大难,还会唱戏,这回总该行了吧?”
李洪昌看了龙根生他们两口子一眼,有些犹豫:“可你这工作?”
龙小白嗤之以鼻:“什么工作啊,就是个扫大马路的。”
话音刚落,耳朵就被于莉给钳住了,就跟大英子钳他的时候一模一样。
破案了!原来是一脉相承。
他极为有经验的塌腰,缩脖,眼睛眯着,露出一副人畜无害的笑容……
生动演绎了什么叫老实巴交。
颜值高的优势就在于:当他做出好看的表情时,会让人心旷神怡;哪怕是故意搞怪,也会让人觉得可爱——就比如龙小白。
这不,于莉果然松开了手,还给揉了揉,同时又不甘心地在他脑门上杵了一指头,威胁他说:“你给我好好上班,看看人家英子……”
龙小白立马出声抗议:“她更不愿意干了!那帮老娘们成天在背后蛐蛐她,听说了没?老李家那丫头进厂子扫大马路去了,一个月才30多块钱工资……”
听这小子尖着嗓子学他家大英子说话,李洪昌把花生米嚼的咯吱咯吱响。
于莉扭过头去——这小子说话怪好玩的,就他们厂那帮老娘们,可不整天跟蛐蛐似的,吵死人了。
“……”
经常在国企内部生活的人都知道,这里不仅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更是一个极端的熟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