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老赵已经是吓得不行了,他一个字都不敢再说,低下头去,只能如此听从安排。
李组长带来的两名法医,马上就把王启明的尸体推走了。
陆寒看着推床消失后,对李组长又小声说了一句。
“李组长,王启明这心脏病来得太快也太是时候了,欧阳德志虽然倒了,可是他经营多年的关系网,恐怕还有白手套在外面,这灭口的确太干净了。”
李组长点点头,然后才说。
“没错,这就是斩草除根,死无对证,他们已经很急了,说明这事儿挖到了根子上了,王启明这条线只是冰山一角,有些事儿也只是刚刚形成。”
就在王启明离奇猝死的消息刚刚传开的时候,一场由省纪委牵头、清原市委配合召开的教育大会,在市里大礼堂举行。
省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亲自坐镇。
台上,清原市委书记郑国栋说。
“欧阳德志、周建设等人这种情况发生,作为清源市委主要负责人,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是失察失职,被他们所蒙蔽,警惕不高,监管不力,对于金宝良、马国涛这样的干部没能及时发现,我愿意作出检讨,并接受任何的处分。”
郑国栋的检讨很是诚恳,但是,作为清源的一把手,在欧阳德志和周建设两座大山倒塌之后,他站出来承担责任,分量是极重的。
其实很多人对于郑国栋,某种程度上是同情和理解的。
但是,有个人忽然就挑衅地说道。
“郑书记,我是记者,我觉得您的检讨还是深刻,但是据我来看,恐怕不能只用失察来解释!我们掌握的线索,金宝良长期盘踞开发区,你本人并非不知情,甚至有证据显示,当年临江的事,有人向您实名举报过,但是您说‘发展中的问题要发展中解决,不能因噎废食’,而且,保成能够拿到支持,也有您郑书记批的条子!您打算一笔带过吗?”
这番话犹如一盆冷水,让整个会场直接炸锅。
所有目光集中在这个记者的身上,再看郑国栋时,不少人的眼神已经变了。
这时,清原市委的秘书长直接就怒了,立刻拍案道。
“胡说八道!这是对郑国栋同志的污蔑,简直就是在搅乱会场秩序!保安,把这个造谣生事的人给我弄出去,绝不能让他在这里再继续惹事!”
这时,省委的那位组织部副部长却盯着那个记者说。
“记者同志,你说的这事儿很重大,关乎一位市委书记的清白,你有证据的话,请当众拿出来。如果没有的话,你的话是要负责任的。”
压力瞬间给到了这个记者。会场上几百双眼睛都盯着他,他心里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很重。
如果拿不出证据来,一个记者敢质疑市委书记,那就是自己找死。
没想到,那个记者慌乱了一阵子之后,马上就拿出一副镇定的样子说。
“我当然是有证据的!举报信原件就在咱们报社里,至于批条,查一查当年的审批档案和扶持记录,有没有郑书记签字,不就知道了吗?清源的天不能只刮倒周建设,真正的盖子怕是没有揭开!郑书记,你敢不敢当众承诺立刻封存档案接受上级调查?还是说你今天的检讨,是在上演金蝉脱壳!”
这话已经不是质疑了,而是煽动,更是指控!
矛头直接指向郑国栋是幕后黑手。会场顿时乱了。
郑国栋站在台上,脸色很难看,显然是气得不轻。
那位副部长也眉头紧锁,没想到这个时候场面一时竟然有些失控。
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陆寒忽然走了进来。
看到后面的情况,他立刻穿过人群走向前方。
他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全场注意,声音小了下去,陆寒没有看任何人,他直接走到那位副部长面前,低声说了几句。
那位副部长忽然有些惊讶,但随即点了点头。
陆寒转身,对着台下所有人说道。
“这位记者同志,你说掌握了举报信和郑书记批条子的证据,恰恰我这里,也有一份关于金宝良同志早期的档案。”
他一边说,一边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些有些年头的档案袋,抽出一份文件举起来。
“关于金宝良同志工作作风的反映:‘一月,该同志在开发区工作中听不进不同意见,独断专行,口碑不佳,已引起投诉,发展固然重要,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是根本保障。建议开发区对该同志进行批评教育,并且如无切实改进,建议清退,绝不能姑息养奸。”——落款是郑国栋,批示日期,是临江工程发生的整整前一年!”
整个会场都有一些沸腾,所有人都看清了,那不仅不是包庇,而是明确的批评,甚至是清退的警告!
记者的脸色瞬间就白了。他看着那份文件,想要说话却说不出来,刚才那气势就没了。
陆寒举着那份文件,随后便瞪着那个记者说道。
“现在看清楚了吗?你说的包庇金宝良的郑书记,早在惨剧发生前就要求清退他!档案不会说谎,白纸黑字都在这里!”
他顿了一下,随后又对着整个会场,声音洪亮地说道。
“某个人或者某些势力,眼见欧阳德志等人覆灭在即,自己藏不住了,就想污蔑和构陷!甚至不惜利用王启明这样的人物死亡来混淆视听,把脏水泼向主持大局的领导身上!我陆寒今天就站在这里说一句:清源这股风算是刮定了!盖子,必须彻底揭开!不管有多少污水,也不管有多少魑魅魍魉。”
他猛然一拍桌面,随即便说。
“有一个算一个,哪个也别想跑!谁想浑水摸鱼,先问我陆寒手里的证据答应不答应!先问问清源八百万的老百姓答应不答应!”
现场顿时是一片死寂。礼堂里没有人再敢说话,只有陆寒的话还在回荡。
这时,众人一片叫好声响起!掌声比刚才郑国栋发言时更加激烈!
这是一种长久压抑后的宣泄,他们对于陆寒这种年轻干部,自然是敬佩和支持。
那个记者却面无人色,跌坐回椅子上,被同行鄙夷的目光淹没。
不过,刚才的事还不算完,他必然会付出代价。
此时,台上的郑国栋看着陆寒,眼圈有些泛红,点了点头。
他的眼神里,有感激,有托付,更是一种薪火相传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