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晋国铸币中心的韩国,韩景侯韩虔定都阳翟,设置宫城、武库、粮仓三重防御体系,沿袭晋国州兵制,建立常备军“韩劲弩”;设司寇颁刑书,推行爰田制,跟随魏文侯的三晋一体战略,帮助魏国称霸。公元前401年冬,韩景侯攻占郑之负黍,切断郑国与南部边疆的联系。次年夏,郑繻公率战车三百乘奇袭径山防线,围攻韩都阳翟,韩景侯病逝于归国途中,其子韩取继位,在阳翟城东击溃郑军,延续其父的执政措施,维护三晋联盟,稳定国内秩序,因有功于国,故称其为韩烈侯。公元前386年,继位的韩文侯韩猷多次攻伐郑国,试图扩大韩国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在这一时期韩国君主与贵族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其子韩哀侯韩屯蒙和其孙韩若山在位不久便被权臣韩严弑杀,拥立韩懿侯韩武,此举标志着韩国君权旁落,权臣与宗族势力主导朝政。
由于韩懿侯是权臣韩严推出的傀儡君主,所以他在位期间未能实现有效的中央集权,导致贵族势力进一步膨胀。公元前369年,韩懿侯联合赵成侯试图干涉魏国王位继承问题,但因利益分配不均,错失削弱魏国的机会,三晋协同防务战略破产。公元前362年,魏国在浍水之战大败韩赵联军,韩国被迫割地求和。同时,楚国北进行动和秦国东扩行动使得韩国陷入多线作战的漩涡中,直到韩昭侯继位后才有所改善。
公元前359年,韩懿侯逝世,内部爆发宗室叛乱。为改变韩国内部贵族势力盘根错节和“地不满九百里,民不过百万”,韩昭侯于公元前351年任用郑国遗民申不害韩为相,推行以“术”为核心的法家改革:实行因任授官,循名责实的权术,裁撤冗官,选拔实干人才,限制宗室干预朝政,打击贵族特权;颁布垦荒令,减轻赋税,提高粮食产量;扩张常备军,强化兵器制造。申不害变法使韩国进入短暂的强盛期,通过联魏抗秦、联齐制楚等军事行动,成为战国中期区域性强国,实现“诸侯不来侵伐”的目标。但由于这次改革过度依赖君主权术,无法形成系统化法典,吏治改革流于形式,未能将改革内容制度化,没有触及韩国的根本矛盾,导致在韩昭侯病逝后迅速失效。公元前333年,韩昭侯死后,贵族势力反扑,中央集权再度削弱。韩宣惠王时期,国内经济凋零,军备松弛,逐渐沦为齐、楚、秦等大国争霸的牺牲品,领土缩水至“不满五百里”,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弱之国。在韩襄王、韩釐王的无能统治下,秦国通过伊阙之战、华阳之战和垣雍献地等军事行动获得韩国多处战略屏障,丧失政治自主权。韩桓惠王时期派遣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筑郑国渠,企图消耗秦国国力,延缓秦国东出。然而此举使关中地区成为一片沃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随着上党、成皋、荥阳的丧失,韩国核心区域直接暴露在秦国兵锋下。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率军围攻韩都新郑,韩王安开城献降,秦国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