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绎是楚国的开国君主,其曾祖父鬻熊曾侍奉周文王,祖父熊丽和父亲熊狂也侍奉过周武王。周成王在位时,感念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大臣们的功绩,于是提拔他们的后代,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在南方蛮荒之地,建立楚国。在早期君主的努力下,熊通以“先祖鬻熊子事文王”为由,通过汉阳诸姬向周桓王请求提升爵位,但遭到周桓王拒绝。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立为王,史称楚武王。熊通称王标志着楚国正式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开启了诸侯僭号称王的先例。继位的楚文王熊赀在斗伯比、鬻拳、斗谷於菟、申侯和苋嘻的辅佐下,迁都于郢,通过军事行动剪除汉阳诸姬中的申、邓、息、顿等小国,并将其改建为县,修筑早期的楚方城。
公元前675年,楚文王的长子熊艰继位,他执政期间不务正业,整日沉迷享乐。过了三年,熊艰因为弟弟熊恽的势力逐渐壮大,对其展开追杀,但在叔叔楚子元的帮助下逃往随国。同年,熊恽联合随军和楚国反对熊艰的势力奇袭郢,杀死兄长熊艰,夺取君位,史称楚成王。楚成王以“熊艰未尝治国,不成为君”为理由,不给予谥号,不以王礼葬之,并赐恶名“堵敖”,史称“楚堵敖”。
继位的楚成王采取“怀柔”政策,广施仁德,笼络诸侯,通过退还占领的诸侯领土、主动向天子进贡等方式,赢得周天子和诸侯的支持。面对较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楚国急需进行改革提高国力。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清理熊艰旧党,任用斗谷於菟、蒍吕臣、斗勃和屈完等贤臣;在农业上,进行土地私有制改革,推广水稻种植;在商业上,实行重商政策和市关税,完善赋税制度;在手工业上,青铜铸造技术高超,使用分铸焊接法、铸镶法和失蜡法等先进工艺,注重桑蚕业、纺织业。在军事上,修筑楚方城,调整军队架构,倚仗周天子征讨南夷的授权,先后攻占贰、谷、绞、弦、黄、英等十二个小国,扩张楚国疆域;在文化上,推广楚文化,加强与中原各诸侯国的文化交流。
《史记·楚世家》记载: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
公元前657年,在齐、鲁等中原诸侯国的干预下,楚成王第五次讨伐郑国再次失败。齐桓公的诸侯会盟使得楚国在中原地区的扩张暂时停滞,楚成王也意识到单纯的军事手段难以实现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一年后,因为楚国的北扩战略造成中原地区的不稳定,所以齐桓公以蔡穆侯将自己的妾室蔡姬改嫁给楚成王为借口,联合宋、陈、卫、郑、许、曹七国进攻蔡国,陈兵于楚国边境的陉邑。楚成王派遣大臣屈完质问齐桓公为何进犯楚国,齐相管仲以“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为由,指责楚成王不尊王室;使臣屈完以“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为回应,承认楚国没有按时进贡包茅是楚国的过错,并表示愿意改正,但对于周昭王南征没有返回的问题,他则建议齐桓公去水边询问,暗示这不是楚国的责任。齐国和楚国相持数月后,楚国使臣屈完以“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为由劝齐桓公撤军。同年,齐、楚两国在召陵会盟,成为盟友。
楚成王在召陵会盟后,避免与齐国正面交锋,实行向东部扩张的战略。公元前654年,郑国在周惠王的授意下,拒绝参加首止会盟,多次背齐向楚,齐桓公联合宋、鲁、曹、卫、陈五国围攻郑国的新密城。郑文公急忙向周天子求援,周惠王要求晋、楚两国出兵援助,但是晋国此时陷入内乱无暇他顾,楚成王因为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伐楚的事心怀不满,亲自率军北上围攻齐国的盟友许国,迫使齐桓公撤军,从而使解除郑国的危机。之后,通过攻徐、服郑、伐宋等军事行动提高了楚国在中原地区的威望。
公元前632年,楚军在城濮大败,晋文公成为新一任的中原霸主。但这一战中,若敖私卒大部分被保留下来,若敖一族的斗氏和成氏并未遭受较大损失,为后来的商臣弑父埋下隐患。
楚成王晚年宠爱小儿子王子职,并在胞妹江芈和令尹斗勃的挑拨下产生了废黜太子商臣的想法。太子商臣在知晓楚成王有废长立幼的想法后,勾结潘崇率领近卫包围楚成王的寝宫,并逼迫成楚王自杀。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上吊自缢,商臣继位,史称楚穆王。他执政期间通过军事行动消弭城濮战败带来的不利影响,灭亡江、六、蓼等小国,进一步控制江淮地区;迫使宋、陈、郑等中原小国重新依附楚国;平定斗宜申、仲归叛乱,增强了楚国的综合国力。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其子熊侣继位,史称楚庄王。其执政初期,朝堂被若敖一族把持,因此楚庄王成天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并命令谁要是敢来劝谏,就处死谁。
公元前613年,令尹成嘉前去平定舒氏诸国,让斗克、公子燮留守。由于两人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遂发动叛乱,加筑郢都城墙,并派遣杀手前去行刺令尹成嘉,但未能成功。同年八月,两人挟持楚庄王离开国都,但被忠于楚王室的庐戢梨与叔麇设计斩杀。
在平定斗克、公子燮的叛乱后,大臣伍举(一说是成公贾)见楚庄王依旧沉迷享乐,便请求觐见。伍举用“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这句谜语来隐喻楚庄王要勤于政务,楚庄王以“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回应。通过一问一答,伍举知道楚庄王心怀大志,便高兴地离开。但楚成王依旧沉迷享乐,与伍举交好的大臣苏从实在忍不了楚成王的行为,便前去进谏。楚成王说:“你难道没有听到我的命令吗?”苏从回答道:“即使牺牲自己来让君主明白,也是我的愿望。”楚庄王听到苏从的回答后停止了享乐,撤去了宫廷乐队和歌姬舞女,开始处理国家政务,诛杀朝堂中的奸佞之臣,提拔伍举、苏从等贤臣。
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严重饥荒,庸国率领带领群蛮百濮进攻楚国。楚庄王在司马蒍贾的建议下,联合秦、巴两国共同对抗庸国及其盟友。楚军采用佯败骄敌和分进合击的战术大败庸国和群蛮百濮,巩固了楚国在汉江流域的统治。
公元前606年,楚成王以亲率大军讨伐陆浑之戎,并在洛邑附近举行举行阅兵仪式震慑周天子。周定王派遣王孙满犒劳楚军,楚庄王趁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图取代周王室,王孙满通过阐述九鼎的来历,强调统治天下在于德行,而非武力。于是楚庄王偃旗息鼓,率军离去,史称“问鼎中原”。
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在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期间,楚国令尹斗越椒率领若敖私卒斩杀蒍贾,把烝野作为基地进攻楚庄王,楚庄王以“三王之子”为人质与斗越椒议和,但并未接受。同年七月,楚庄王与斗越椒在皋浒展开激战,楚将养由基射杀斗越椒,叛军群龙无首,楚军趁机全歼若敖六卒,若敖一族遭到灭族,其在楚国的实力被彻底清除,虞丘举荐蒍贾之子孙叔敖为令尹。
公元前601年,楚庄王在孙叔敖的辅佐下,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①在农业上,修筑芍陂、期思陂、云梦大泽之池等水利工程,调茬轮作,推行传统的休耕制度;②在法律上,宽刑缓政;在军事上,划分“五部”,军政合一;③在商业上,收回扰乱市场的大钱,恢复使用旧币小钱,放宽商业税收,设置大量市场和港口;④在文化上,促进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融合,践行“华夷一体”的民族观念。通过这些举措,楚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楚庄王逐鹿中原的霸业也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为洗刷城濮战败的耻辱,与齐、楚等大国保持友好关系,亲率大军围攻郑国。晋景公派遣荀林父带领三军救援,双方在邲地对峙。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将帅分歧,指挥混乱等问题发动突袭,大败晋军,饮马黄河,迫使郑、许两国依附楚国,灭亡萧国。晋国霸权衰落,楚国取代晋国成为新的中原霸主。两年后,楚庄王以杀死楚使申舟为由围攻宋国,围城九月后,城内粮草所剩无几,出现“易子而食,析骨以炊”的惨状。公元前594年,宋文公派遣大夫华元出城求和,楚庄王退兵三十里,宋楚和解,进一步巩固了楚国中原霸主的地位。之后,楚庄王通过多次军事行动和会盟大大巩固了楚国的地位。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楚国在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初王和平王八位君主执政时期国力出现下降,与晋国争霸时常常处于劣势。但在昭王和惠王的励精图治下,楚国国力快速恢复,灭亡陈、蔡、杞等小国,势力范围扩张到东海、淮海一带,为楚国成为战国七雄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