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部落灭夏之后,召开了“景亳之命”,得到了天下诸侯的拥护。但汤认为后人会以“代夏”为借口言其不仁,仲虺发表《仲虺之诰》,宣扬代夏乃是天命所归,解决了汤的顾虑。至此,建立了华夏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
国家长治久安是在建立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汤在与众大臣讨论商王朝制度架构时,吸取了夏王朝的“五服”制度的缺陷,建立了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内外服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提高商王的政治地位。除此之外,汤不仅重视农业的发展,还重视工商业的发展,积极开展与各诸侯国间的贸易,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弱化华夷观念,促进华夏族与夷族的融合;注重礼乐制度的建设,使用甲骨文,加强商王朝内部的文化认同;重视法治,制定法律;重视占卜,给王权蒙上了神秘色彩。这些制度和措施为商王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公元前1588年,汤病逝,由于长子太丁早夭,且其子年幼,便由次子外丙继位(出土的甲骨文称卜丙)。他在贤相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延续其父汤的治国方针:重视社会生产;继承并完善了内外服制度;推广了货币“朋贝”;形成了系统性的十进制;重视文化,发展礼乐;整顿军队,平定周边不服王化的方国与部落,扩大了商王朝的疆域。奈何天妒英才,在位仅三年,得病身亡,传位给其弟仲壬。虽然外丙在位时间较短,但他为商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力逐渐强盛。
继任者仲壬在右相伊尹的协助下,继续遵循汤的理念,关注百姓民生,减轻赋税,重视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其他政绩无史料可拷)。但其仅在位四年,便病逝,传位给太丁之子太甲。
第四任商王太甲在继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为了商王朝的政治稳定,撰写《肆命》、《伹后》、《伊训》等文章来劝诫他要遵循祖宗之法,争取做一位贤明的君主。在伊尹的监督下,太甲在执政初期的前两年,行为还算说的过去,但之后便开始胡作非为,一味享乐,不理朝政。伊尹在多次谏言无果后,采取了断然措施,将太甲放逐到其祖父“汤”墓附近的桐宫,让太甲反省,由自己涉政当国,史称“伊尹放太甲”。在为祖父守墓的过程中,太甲回想自己败坏祖宗基业的行为,感到懊恼不已。于是他一边打扫陵墓,一边读书,性格逐渐变得沉稳,伊尹见放逐太甲的目的已经达成,所以亲自到桐宫迎接,还政给他。
太甲二次继位,遵守祖父汤制定的路线,以身作则,推行德政,使得天下的诸侯方国重新归顺于商王朝,这让商王室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大大加强。伊尹为太甲的转变感到十分高兴,称其为明君。但执政的第十二年因病离世,传位于其子沃丁。
沃丁执政期间,依旧延续其父的思想,遵循祖制。他在伊尹去世后,以天子之礼安葬,用太宰(牛羊猪)祭祀,亲自守丧三年,报答伊尹为商朝的贡献。在伊尹之后,沃丁任用老臣咎单,咎单继续延续伊尹节用宽民的治国理念,撰写了文章《沃丁》来劝诫沃丁,为商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沃丁在位二十九年后去世,由其弟太庚继位。
由于太庚与其子小甲并无明确的一手史料,在各种有关商朝的古籍中也没有太多记载,只知道他们执政期间商朝相对稳定,故在此不过多赘述。
小甲的继任者是其弟雍己,他在位期间,荒废政事,昏庸无能,各诸侯方国的势力日趋膨胀,商王室的权力遭到削弱,导致“殷道衰,诸侯或不至”,至此商朝的国力逐渐衰落。
第九任商王太戊是雍己的弟弟,他即位之初,由于年少对政务不关心,直到在国都出现了“桑谷共生”事件。经过伊陟的劝诫,太戊勤于朝政,启用伊尹之子伊社陟和巫咸担任国相,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废除不合理的制度,提拔有能力的官员,为商王朝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由于太戊的励精图治,商王朝出现中兴的局面,各诸侯重新归顺商王室。
太戊在位七十五年后病逝,让位于而其子仲丁。在他执政期间,虽然迁都于嚣,打退了兰夷的入侵,但是商王朝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再度衰落。在仲丁逝世之后,商王位置的空缺引起了王室内部的激烈竞争,屡次迁都也造成了商王朝政治局势的不稳定,该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和阳甲九王,故称“九世之乱”。商朝在九世之乱期间,各诸侯方国纷纷不再朝贡,百姓生活艰苦,国家公信力达到了历史低点,因此需要继任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于是盘庚在哥哥阳甲死后成为了新一任的商王。
盘庚在位期间,面对九世之乱带来的后遗症,果断地采取措施来挽救摇摇欲坠的商王朝:出于中央集权、农业发展和军事的原因,盘庚决定迁都到殷,但在迁都的过程中,遭到了部分贵族的阻挠,盘庚发表了三篇文章来佐证迁都的必要性(史称《盘庚三篇》),最终成功迁都于殷。随后盘庚重新实施商汤时期的政治制度,推行德政,整顿吏治,减轻百姓的负担,使得商王朝的政治局面逐渐趋于稳定,让商王朝从衰落重新走繁荣,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为后来的“殷商文化”奠定了基础。但在其弟小辛的统治期间,大兴土木,底层百姓苦不堪言,商王朝再次陷入衰落的危机之中。
小辛死后,商王小乙决心改变这一局面,他执政期间延续兄长盘庚的执政方略,重视文化建设,加强边境的军事力量,扩大了商王朝的版图,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另外,商王小乙格外注重对儿子武丁的培养,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传授他治国之道,并派他到田野中感受民间疾苦,这为后来的“武丁中兴”奠定了基础。商王小乙在位十一年病逝,其子武丁接过王朝的复兴重担。
在其父小乙的培养下,武丁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复兴商王朝:
①任用贤能,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傅说,据说武丁即位后,日夜忧心国事,希望能找到一位贤能的辅佐大臣。一天晚上,武丁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贤人,相貌非凡,谈吐不凡,他觉得这位贤人一定能帮助他治理国家。醒来后,武丁对梦中的贤人记忆犹新,于是命令画工将梦中贤人的相貌画下来,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终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找到了傅说。傅说当时是一位从事版筑(筑墙)的奴隶,他虽然出身低微,但胸怀大志,对治国理政有着深刻的理解,当傅说被带到武丁面前时,武丁与他交谈后,发现傅说果然是一名贤者,于是拜他为相。这便是《孟子·告子上》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渊源。在傅说、甘盘和祖已等人的辅佐下,武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商王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
②军事扩张,商军依靠制式青铜武器先后了征服西北部的土方与鬼方、南部的荆楚地区、东部的夷方和西部的羌方,极大地巩固了商王朝的版图。在这些军事行动中出现了有史实记载的第一位华夏女性将领——妇好,在其墓中出土了妇好鸮尊、妇好钺等文物,充分证明了她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是“武丁中兴”不可或缺的人物。同时,她也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
③经济与文化,在这一时期朋贝的使用更加广泛,设立专门的市场管理人员进行商业监督,青铜器、陶瓷、玉器和纺织品的制造工艺大大提高;完善了甲骨文体系;注重礼仪和宗教。
在武丁执政期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这一时期被称之为“武丁中兴”。祖庚和祖甲两位商王延续其父武丁的治国理念,建立并完善了“周祭”制度,使得商朝的祭祀活动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但在祖甲执政后期严峻刑罚,商王朝再次出现统治危机。
祖甲死后,其子廪辛和庚丁先后继位,他们执政期间虽然针对部分问题进行改革,反而使得商王朝的国力进一步下降,为后续的商朝统治埋下隐患。庚丁在位十一年后离世,其子武乙接手商王朝,通过各种举措努力稳定政局,发展生产力,增强军事力量,进行宗教改革使神权政治开始向王权政治转变,但武乙在周部落的问题上采取即拉拢又防范的策略,使得周部落逐渐成一个商王朝东部较为强大的方国,成为商王朝统治的一个威胁。
在随后的文丁和帝乙两位商王的统治下,虽然商王朝的国力有所恢复,但未能彻底解决商王朝内部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同时对周部落的态度不明确,放任其坐大,为商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帝乙死后,商王朝迎来自己的末代君主帝辛,其在执政初期试图通过政治改革和军事扩张挽救国家衰落的局面,经过多次战役成功平定了东夷等不服王化的部落,将商王朝的版图拓展到江淮地区;注重农业生产和商品贸易;削弱传统贵族势力,启用平民和奴隶,减少人祭。但是帝辛只注重短期的利益,并没有进行长期规划,导致朝堂涌入大量阿谀奉承无才之人,严重扰乱了朝堂秩序,另外在军队中安置奴隶和战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军队规模和战斗力,但是没有考虑这些人是否忠心的问题,导致战时倒戈等情况的出现。他执政后期大兴土木,兴造宫室,滥用私刑,迫害忠臣良将,致使国内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与此同时,周部落在文王姬昌的领导下,发展农业,推行“井田制”,鼓励垦荒,任用姜尚、闳夭、散宜生等人才,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剪除了商朝在东部的屏障,联络不满商王统治的其他诸侯,为后来的武王伐纣扫清障碍。但这些行动也引起了帝辛的警惕,于是将文王姬昌囚禁于羑里,后来周文王在臣子的努力下才得以被释放。获释之后,文王更加积极准备伐纣,然而他在完成灭商大业的前夕逝世,武王姬发继承其父的遗志。公元前1046年,武王号召天下诸侯在牧野誓师灭商,发表著名的《牧誓》,在牧野打败商朝军队,最终帝辛在朝歌鹿台自焚。至此,历经17世31王,共计554年的商朝覆灭,周朝建立。
《尚书·牧誓》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