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约5000年前,华夏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一带生活着许多部落,其中有两个最大的部落:一支是在姬水的轩辕氏部落(首领为黄帝),另一支是在姜水的神农氏部落(首领为炎帝)。此时由于炎帝对部落的事务只重视农业生产,轻视军事实力,这让一位叫蚩尤的手下感到不满,所以他带着自己的九黎族人反了,等炎帝组织好军队进行平叛,蚩尤已经率部扬长而去。之后,随着三方不断扩张,轩辕、神农和九黎的势力范围逐渐出现重叠,边境摩擦日益剧烈,其中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倚仗铁制兵器在边境打败了神农部落和轩辕部落,黄帝和炎帝经过一番思索得出一个结论:单打独斗不得行,出来混要讲究实力和背景,所以炎帝、黄帝和一些部落准备联合起来,但是谁来当联盟盟主呢?然后轩辕部落和神农部落在阪泉打了一架,最后黄帝成为联盟首领。蚩尤一看神农部落和轩辕部落竟然结盟,他也不甘示弱地找到了两个盟友:夸父族和三苗部。后面就发生了我们熟知的逐鹿之战,关于这次战争的记载可谓千奇百怪,单是黄帝、炎帝和蚩尤三人的关系都没有一个准确地描述,所以就不过多赘述了,逐鹿之战的最终结果便是炎黄联盟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炎黄族正式诞生。由于这三位始祖开创了华夏文明,所以黄帝、炎帝和蚩尤被后世之人誉为华夏文明的“人文三祖”。(注:本书关于阪泉之战和逐鹿之战的先后顺序采用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依据的主流观点)
在逐鹿之战结束后,各个部落进入和平发展的时期,据说轩辕部落可谓人才辈出:黄帝发明舟车、制作衣裳;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史官仓颉创造原始象形文字;乐官伶伦制定并完善十二律音体系;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纪年法;容成制定《调历》;岐伯整理《黄帝内经》(存疑);风后发明指南车和八阵图;史官隶首发明算术和度量衡;宰人杜康发明酿酒技术(存疑)。而曾经强盛一时的神农氏部落也有一个著名的典故——神农尝百草。
在黄帝去世之后,他的孙子颛顼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颛顼在位期间教化九黎,禁绝巫术,定九州建置区划,他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大禹划定九州提供了区划借鉴。
在颛顼的晚年,让位给黄帝的曾孙帝喾(《尚书序》一书中称其为高辛),他在位期间迁都于亳,并划分四时节令和制定二十四节气。这些措施为华夏的历法和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帝喾的继任者是他的次子尧,他在位期间派鲧治水,整饬百官,开创了禅让制。关于禅让制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尧执政时期为百姓尽心尽力,但自己的儿子丹朱却到处胡作非为,于是尧不愿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交给他,所以打算传位给一位贤者。有一次召集各部落前来开会,尧便问各族首领这天下的年轻一辈谁最有贤能,各族首领一致推荐舜。尧通过对舜的了解,发现他的父亲瞽叟、继母和弟弟象对舜很不好,但舜坚持以直报怨,对他们很好;随后尧便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了他,还给他修筑了粮仓和赠予了许多牛羊,这引起了继母和弟弟的嫉妒,从而导致了火烧粮仓事件和下井投石事件,但舜平安度过这两次危机,自此之后,他的父母和弟弟便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在知晓这些事情后,对舜考察了一段时间,便把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给了他,舜在位期间选贤任能,皋陶管理五刑(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挞);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理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除此之外还斩杀了治水失利的鲧(另一说法是流放)。其中值得一说的便是大禹治水:话说在尧执政期间,黄河流域水患频发,导致黄河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住在崇地的鲧被选中治水,但鲧并没有结合实地情况,只是一味地筑造堤坝来阻隔洪水,九年多的治水反而让水患越来越严重,灾情越来越严重。在舜继任后,知晓鲧的失职并将他斩杀,让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禹汲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把以堵为主改为疏导分洪,他与伯益、后稷两人带领水工四处勘探,深入一线,得出来最终的治水方略:以“疏堵结合”为原则,根据“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凿开阻挡黄河水的龙门山疏通主干河道,从黄河孟津依太行山脚往东北引入漳水至沧县流向渤海,随后又治理了淮河、济水、长江等河流的水患。大禹长达十几年的治水工作中,流传着“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
禹因为治水的功绩,深受百姓的爱戴,被各族部落尊称为“大禹”,意为伟大的禹。舜也因为禹治水的能力,对其愈发信任,但凡有国家大事一定会请他前来。过了几年,舜干脆把所有政务都托付给禹,让他代管了十几年的国事。在此期间,禹在讨三苗的过程中屡战屡胜,将其追逐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墨子·非攻下》中这样描述:“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这让有崇氏(在后文中称夏部落)在部落联盟中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经过十几年的观察,舜在一次部落联盟会议上向众大臣宣布要把联盟首领禅让给禹,但禹屡次拒绝并坚持推举舜的儿子商均继位。直到不久之后,传来了舜身死的消息,在三年治丧结束后,为了避免与商均产生矛盾,禹便躲到夏地的阳城,并把联盟首领传给商均。但是天下的部落首领都到阳城来朝拜大禹,于是大禹便接过了联盟首领的位置。
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攻伐三苗,史称涂山会盟,关于这次会盟《左传》记载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另外大禹在位期间铸造了象征九州的九鼎(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集天下之贡金而铸造的九州鼎,不仅是华夏文明首次进行正式行政区划的象征,还是华夏后辈了解早期部落文明的精神纽带。
伴随着早期农业革命的持续深化,私有制经济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拉大了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差距,从而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划分,以原始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氏族公社逐渐瓦解。
在大禹死后,其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因“佐禹日浅”,被天下人所不服。于是禹的儿子启在众部落的支持下夺取了联盟首领的位置,在启执政期间,颁布《禹刑》,建立中央官制,创立监狱和常备军,并制定了早期礼法。
至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私天下,华夏文明进入早期国家的阶段——奴隶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