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迟昭平命王霸为主帅,率军五万,前往抵挡公孙述军,朱棣为先锋,率一万近卫军,命马成、邳肜为副将,辅助王霸,命李忠领后军,负责押运粮草。
迟昭平调兵遣将,却没有吴汉的名字。
吴汉不满说道:“主公,请允许吴汉领兵先行,血洒沙场!”
迟昭平笑道:“吴汉将军,合~肥之战,劳心劳苦,阻击公孙述焉用牛刀?吴汉将军还是在城内静候佳音!”
吴汉在迟昭平的一阵褒奖下,也不再介怀于主公没有命他出征……
此时,愤怒的公孙述檄文天下,并且希望天下英雄,与自己一同进兵迟昭平,至于刘秀自然是不可能出兵迟昭平。
当然,公孙述发布檄文以后,迟昭平发布檄文,说公孙述背信弃义,蜀中虫灾此乃天灾,但是公孙述怪罪明汉完全没有根据,公孙述亲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成~都出发。奔迟昭平而来。
公孙述军中,胡玺并未参战,以刘博文为军师,为军队出谋划策,至于将领、王常、延岑、王元、吕鲔、公孙恢等将皆在军中,终于双方的军队在江陵城外相遇了。
双方在平原上对峙,安营扎寨,公孙述召开军事会议,众将参与。
另一方面,明汉也在王霸的率领下,召开了军事会议。
同年九月!
江陵之战打响,公孙述率军与迟昭平的军队对峙,双方在平原上交战。
岑彭在平曲之地,沉着冷静地部署臧宫为坚实后盾,以铁壁般的防御姿态,牢牢扼守住了蜀兵主力延岑的凶猛攻势。
夜幕低垂,寒风凛冽,火把在营地间摇曳,映照着将士们坚毅不屈的脸庞。随着一声令下,岑彭率领精锐之师,如同暗夜中的猎豹,悄无声息地撤离平曲,踏上了那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征途。
江州城下,江水滔滔,波涛汹涌,仿佛也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激战。岑彭立于船头,目光如炬,穿透夜色,直视前方那片未知的土地。
随着一声号角的响起,战船如离弦之箭,划破江面,载着勇士们的决心与勇气,溯流而上,直奔黄石。
沿途,敌军的哨所与防线在岑彭的奇袭之下,如同纸糊般脆弱,一一被撕裂,火光与呐喊交织成一片,映衬出这场战役的惨烈与决绝。
倍道兼程,两千余里的征途,岑彭与将士们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汗水与血水交织,疲惫与坚韧并存,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军人之魂。
岷江中游,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岑彭以超凡的军事才能,巧妙利用地形,迂回穿插,每一次决策都如同天神降临,让敌军措手不及。
终于,武阳城头,在晨光初破晓的时刻,岑彭的旗帜高高飘扬。
这座战略要地,在岑彭的凌厉攻势下,仅数日便宣告易主。
城内的敌军如惊弓之鸟,四处逃窜,而岑彭的军队则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
当岑彭的军队逼近成~都,距离那蜀地的中心仅几十里之遥时,整个蜀地为之震动,人心惶惶。
公孙述闻讯,惊骇之余,喃喃自语:“是何神也!竟能如此神速且勇猛,难道是天要亡我成汉吗?”
公孙述顿时怒道:“不,来人重金寻找刺客,去刺杀岑彭,朕要他死!”
………
此时,岑彭驻扎在彭亡(今四-川-彭-山-江-口-镇)。岑彭听到这个地名,心中不悦,本想移营,结果因天黑未果。公孙述派一刺客,谎称是逃亡之人,前来投降,乘夜间刺杀舞阳侯岑彭。
迟昭平大怒命吴汉率兵三万赶到前线,接替死去的岑彭指挥,吴汉败蜀军于鱼腹津进围武阳,歼灭蜀援军五千余人。
西上再破广都,逼近成~都。吴汉求胜心切,率二万步骑进攻成都,兵败。吴汉随即改变战术,乘夜秘撤到锦江南岸与副将刘尚合兵,并力对敌,转败为胜。
吴汉与蜀军-战于成-都、广-都之间,歼灭公孙述大量有生力量,兵临成~都~城下。
公孙述招募五千敢死士交延岑指挥,准备决战。延岑在市桥(今成-都-南-郊)大败吴汉,就在此时刘秀奇兵出现,吴汉无奈撤退。
在朱棣得知东汉皇帝刘秀亲率大军出征的刹那,他的眼中闪过一抹决绝与深邃。
朱棣迅速召集众人下令放弃占领的成汉各地,士兵们迅速而有序地撤离,成汉的城池一座座被遗弃,只留下空荡荡的街巷和随风摇曳的旗帜。
而远在数十里外的刘秀,得到这一消息时,脸上浮现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他站在高岗之上,望着远方逐渐熄灭的火光,心中五味杂陈。他本以为凭借奇袭之势,能够一举拿下巴蜀,第二年举国之力必然可以统一华~夏。
却不料朱棣竟有如此胆识与决断,甘愿舍弃已得之地,刘秀紧握缰绳,手指因用力而泛白,心中暗自思量:“好一个朱棣,此等布局,非等闲之辈可为。”
与此同时,迟昭平的大军也如同幽灵般悄然撤退,他们放弃了坚固的城池,选择了更为灵活的战术。
烟尘滚滚,迟昭平的军队如同潮水般退去,只留下空旷的城郭和满地的箭矢与断刃,见证着刚才的激烈交锋。
刘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力感,深知自己只带了一万精锐骑兵,本欲速战速决,却不料局势急转直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夜色更浓,刘秀凝视着远方,心中涌动着不甘与无奈。
另一边!
如今的公孙述的成汉大军,前军、左军、右军崩溃,中军受损严重,就只有吕鲔所率领的后军的情况稍好。
虽然王常、延岑、王元等主将情况稍好,但是公孙述手下的普通士卒,却是折损大半。
公孙述想到自己不仅输了这场战争,还输了人格和道德,心中不是滋味,顿时一口老血吐了出来。
因为公孙述不顾蜀中一带蝗灾,毅然出兵迟昭平将粮草用于前线,使得蜀中一带的民众饿死无数,多地爆发了饥民的暴-动,许多地方的官府,已经被饥民们攻占了,使得蜀中一带,顿时陷入了混乱的状态。
蜀军兵败的消息传到蜀中各地,饥民们的暴动变本加厉,多个地方的官府根本就没有办法平息暴~~动,滇国(云~南)孟旭见公孙述大势已去,便立即宣布自立为王。
现在的蜀中,已经乱成一锅粥了,若公孙述再不出面调停,只怕蜀中将成为人间地狱,胡为虽然是能臣,但因此对于蜀中一带的乱象实在是无能为力……
同年十二月,年关将近,天寒地冻,由于蜀中一带的局势危急。
胡为早已坐不住了,乔装改扮来到了江~陵~城,由朱棣和胡为交流,胡为知道成汉帝国最大的敌人,不是迟昭平,也不是刘秀,而是眼前的这名颇为年轻的朱棣,如今蜀中已乱,除非迟昭平手下留情,不然成汉政权即将覆灭。
天下人只会认为,白帝为了找出兵迟昭平的理由,故意将蜀中一带的虫灾算在了迟昭平的头上,这场战争,迟昭平不仅仅是赢得了胜利,还赢得了全天下的口碑,而反观成汉帝国方面,可谓输了战争、又输了品格……
朱棣已经向胡为表明了双方现在所站的立场,双方签订了和约,公孙述将江~州等土地割让给了迟昭平,此时,迟昭平支援成汉帝国粮草,江陵之战以迟昭平大获全胜而告终!
公孙述输战争输品德,反观迟昭平方面,不仅仅赢得了战争和城池,还使得外界对于迟昭平的评价,而刘博文见自己污了皇帝公孙述的名声,深感愧意一病不起,终于于建武十九年二月去世,刘博文之死传到了公孙述的耳中,公孙述潸然泪下。
刘博文虽然足智多谋,但是却由于江~陵之战晚节不保,还使得白帝公孙述深受其害。
为了解决蜀中百姓的吃饭问题,迟昭平每天都会将粮食源源不断的送到蜀中,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收取公孙述任何的费用。
东汉建武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此时公孙述已是六神无主,孟旭虽然造反建立滇国,但是他有几斤几两重,胡为还是很清楚的,于是胡为率兵五万,带上了王常、延岑、王元等将去平定西南叛乱。
很快滇国之乱暂时被胡为稳定……
就在此时,东汉皇帝刘秀,这位以文治武功著称的光武帝,素来身体健硕,仿佛能永远屹立不倒的国之栋梁,却在一夕之间被沉重的病榻所困。
起初,只是微不足道,御医们纷纷以寻常之法治之,未曾料到这竟成了压垮帝国之舟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着病情的日益沉重,未央宫内弥漫着前所未有的紧张与压抑。
夜以继日的药香弥漫,却难以驱散笼罩在每个人心头的阴霾。
刘秀的眼神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锐利与光芒,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与不舍,他深知自己即将离开这片他用一生心血浇灌的土地。
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随着刘秀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陷入了昏迷之中,整个帝国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等待着那不可避免的结局。
在这几个月的漫长煎熬中,皇后阴丽华以她独有的坚韧与智慧,协助太子刘庄处理国事,虽未正式摄政,却已悄然间在幕后稳定了朝局,防止了因皇帝病重而可能引发的动荡。
终于,在一个清晨,洛~阳~城内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祥的气息。
刘秀在无数人的哀泣声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出,举国同悲,万民齐哀,仿佛整个天地都为之失色。
而就在这样的悲痛时刻,太子刘庄在皇后阴丽华的辅佐下,毅然接过了父亲留下的重担,正式登基为帝。
阴丽华继续在幕后默默支持着年轻的皇帝,稳定朝纲,安抚民心,确保了帝国的平稳过渡。
这一刻,洛-阳城内虽然弥漫着浓厚的哀伤,但也孕育着新生的希望。
刘秀的离世无疑是东汉的巨大损失,对于这位枭雄的死,天下众人颇为震惊的,在朱棣的建议之下,迟昭平派人送去了锦帛、绸缎、金银珠宝,还有一封迟昭平亲笔所写的吊唁信,信中全是歌颂刘秀一生的丰功伟绩,在迟昭平的信中,刘秀可是一位十全十美的人物,不仅军事、政治才能出众,乃是当今天下的第一人。
刘庄在成为东汉第二位皇帝的第二年,改刘秀的建武中元为永平一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