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时间又过了三年,西汉朝的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刘恒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王位,将他发配蜀郡。
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两起叛乱虽被平息了,但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对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势力。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贾谊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时年二十八岁的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两点:第一,亲疏不是主要问题,即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
第二,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
贾谊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刘恒的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他紧握着手中的《治安策》,仿佛那是他心中燃烧的灯塔,照亮着前路,却也映出了现实的沉重与复杂。
刘恒深知,贾谊的每一字一句都如金石掷地,直击时弊,那《治安策》不仅是治国良方,更是对未来帝国安稳的深谋远虑。
然而,此刻的朝堂内外,风雨飘摇,经济复苏的嫩芽刚刚破土,政局稳定尚需时日,任何过激的举措都可能将这脆弱的平衡毁于一旦。
刘恒的心,被这份矛盾与期待撕扯着,他夜不能寐,反复思量。终于,一个转机悄然来临~齐文王刘则的讣告如惊雷般震动了朝野,无子承爵的消息,在权力的游戏中,成了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刘恒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秘密召集心腹重臣密议,商讨着如何将贾谊的“众建诸侯”之策,化为现实,以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随着刘恒的一声令下,一场无声的权力洗牌悄然拉开序幕。
齐国,这个曾经雄踞一方的诸侯国,被一分为六,如同被利刃切割的蛋糕,每一块都成为了新的力量制衡点。
同时,刘恒又着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分别册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为王。
这一举动,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削弱了淮南国的实力,还巧妙地利用亲情纽带,将潜在的叛乱风险扼杀于摇篮之中。
贾谊的《治安策》中的构想,在这一刻,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化作了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政治布局。
刘恒站在未央宫的高处,望着灯火阑珊的长安城,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豪情与自信。他知道,这一系列的举措,虽未完全按照《治安策》的激烈方式执行,却已足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刘恒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导致了未来儿子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的伏笔。
汉文帝刘恒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
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
同时汉文帝刘恒借用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淳于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为理由对秦朝时期商鞅定下的刑法废除和修改。
以后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
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治愈了很多病人,这个‘缇萦救父’故事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因为在秦朝一旦被定罪,便如同被命运之锁永久囚禁,他们的余生,在无尽的苦役中消磨殆尽,汗水与泪水交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刻画着无尽的悲歌。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汉文帝以仁政之名,颁布那震撼朝野的诏令时,整个帝国仿佛迎来了一丝曙光。
汉文帝刘恒亲自下令,对陈旧的法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每一条法律条文都被细细审视,力求公正与人性。
罪行的轻重,不再是模糊不清的界限,而是有了明确的标准与期限。
那些曾以为此生无望的囚犯,眼中重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他们开始数着日子,期盼着服刑期满,重获自由,成为庶人,再次踏入那久违的人间烟火。
与此同时,汉文帝刘恒的另一项举措,更是如春风化雨,温暖了无数家庭的心田。
他毅然决然地废止了“收孥相坐律令”,这项残酷的连坐之法曾让多少无辜之人遭受牵连,或命丧黄泉,或沦为官奴,一生不得自由。
随着这一律令的废除,无数家庭得以保全,亲情的纽带不再被冰冷的法律割断,他们相拥而泣,感激这位仁君的慈悲与智慧。
至于秦代那令人闻风丧胆的黥、劓、刖、宫四刑,更是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汉文帝刘恒深知肉刑之残忍,非人道所能容忍,于是下诏废除,改为相对宽和的笞刑。
这一变革,虽未能完全消除刑罚之痛,却无疑是对人性的一次巨大尊重与保护。
昔日那些因犯小错而面临毁容、割鼻、断足乃至宫刑的惨剧,至此成为了过往云烟,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反思与警醒,后来汉景帝即位以后又一次减轻了笞刑。
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大兴,国力日益强盛。
汉文帝以作风俭朴、爱惜民力著称,君臣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为了以后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
不久汉文帝刘恒病逝未央宫享年四十七岁。
由儿子刘启成为西汉第六位皇帝,但是刘启十岁时期间因弈棋事件误杀刘濞之子,被刘濞怀恨在心,暗中伺机谋反。
现在汉文帝刘恒病逝,刘启即位后,先提拔晁错担任内史,然后又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
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励精图治、宽仁节俭、爱民重农,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儿子汉景帝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在位时,刘恒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劝课农桑,减轻田租、赋役和刑狱,废除肉刑,取消过关用传(符证)制度,弛山泽之禁;然而刘恒疏于军备,致使匈奴兵临长安,火烧回中宫;进一步分封诸侯王,加重了西汉“枝强干弱”之势;又恢复夷三族令,将新垣平灭族,成为了政治论议中的坏典型;同时迷信鬼神,宠溺宦官,纵容宦官乱政,斥逐贾谊、袁盎等贤臣,宠爱佞幸邓通而一改节俭作风,甚至放弃盐铁官营与铸币权,助涨了地方豪强势力,加剧了土地兼并与贫富差距,导致“豪强之暴,酷于亡秦”、诸侯国经济实力大增,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现在刘启成为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为太子期间因弈棋事件误杀刘濞之子,被刘濞怀恨在心,暗中伺机谋反。
现在因为晁错的分析,告诉刘启要特别提防诸侯势力最强大的吴王刘濞。
刘濞已经暗中准备了四十来年,他私自铸钱,又煮盐贩卖,为了积蓄力量,他还招纳逃犯,谋反之心越来越显露出来。所以,晁错极力主张刘启削夺各王的封地,即削藩。
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决定先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
刘濞见朝廷开始动手,不愿束手就擒,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作乱。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为“七国之乱”。
刘启得知七国反叛的惊天消息,面色骤变,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他坚毅而复杂的神情。
刘启紧握双拳,眼中闪过一抹不容置疑的决绝,随即雷霆般下令,声音响彻整个宫殿:“传令,即刻派遣周亚夫,率麾下精兵强将三十六位,誓要踏破吴国、楚国之坚城,扬我汉室之威!”
命令之下,殿外铁蹄声起,尘土飞扬,大军如潮水般涌向边疆,誓师之声震天动地,紧张与决战的氛围瞬间笼罩了整个长安。
同时,刘启又密令曲周侯郦寄,以一腔忠诚与勇武,领兵直捣赵国腹地,誓要斩断叛军一臂。
而栾布将军,则受命率领精锐,疾驰向东,目标是那富饶而强大的齐国,一场场硬仗即将在齐鲁大地上演,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大将军窦婴,更是被赋予了重责大任,他领命屯兵荥阳,此地乃战略要冲,可进可退,窦婴深知其重要性,他亲自巡视防线,调兵遣将,目光如炬,誓要监视并牵制住齐国与赵国的任何异动,为前线争取宝贵的时间与机会。
在这紧锣密鼓的部署之中,窦婴还向刘启秘密引荐了一位关键人物~袁盎,这位曾身居吴国丞相之位的智者。
刘启深夜召见袁盎,烛火映照下的对话充满了紧迫与机谋。
袁盎言辞恳切,力陈利害,他提出以牺牲晁错为代价,换取国家暂时的安宁与叛军的动摇。
刘启闻言,内心挣扎,但最终为了大局,忍痛下令,次日清晨,晁错的血溅宫墙,消息一出,朝野震动,却也似乎为这场风暴带来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然而,七国之乱并未因晁错的牺牲而平息,反而更加疯狂地反扑。
刘启见状,眉头紧锁,他再次调兵遣将,加固防线,同时密令各路将领,务必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保卫汉室江山,不容有失。
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用三个月将叛乱彻底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刘启趁机将各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诸侯王不再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平定“七国之乱”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
汉景帝抑贬诸侯王的地位,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
刘启继承汉文帝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重农抑商,轻徭薄赋,实行三十税一,厉行节俭,减轻刑罚,振兴文教,略修礼仪。同时采取“南抚劲越,北和强胡”策略,继续与匈奴和亲,对南越安抚,注重积极防御,在匈奴接壤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
时光荏苒,转眼间,许负的预言逐一应验。
周亚夫在封侯之日,身披战甲,骑高头大马,游街示众,一时风光无两。八年后,他更是权倾朝野,万人之上,享受着无尽的荣耀与尊贵。
然而,九年后的一天,周亚夫因宫廷政变被贬为庶民,家道中落,最终在一个凄冷的冬夜,饥饿交加,黯然离世,临终前回想起许负的预言,不禁感慨万千。
与此同时,曾经许负对邓通作出了另一番预言:“你虽一时富贵,终将饿死。”
邓通初时不以为意,只当是无稽之谈。
然而,世事难料,因汉景帝的一次偶然不满,邓通被罢黜官职,财产尽失,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谷底。他四处流浪,饱尝人间冷暖,最终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衣衫褴褛,蜷缩在街角,饥饿与寒冷侵蚀着他的身体,直至生命之火熄灭,饿死街头,应验了许负的预言。
而刘启因母亲窦太后的缘故大封外戚为侯,开启了汉代以姻亲封外戚为侯的先河;同时因劾奏之恨报复张释之、因吮痈之怨迫害汉文帝宠臣邓通、腰斩恩师晁错、冤杀大将周亚夫,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