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李信伐楚,王翦则默默地低下了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与无奈,王翦并未就此放弃。
王翦推托有病,他深知,楚国并非易于攻克的对手,而李信与蒙恬的二十万大军,或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王翦因嬴政不采纳他的意见,就推托有病,同时向在灭掉魏国以后北上消灭匈奴的王伟骏大军求救。
李信率领着如潮水般的秦军,以雷霆万钧之势猛攻平舆城(今~河~南~平舆北)。
城墙之上,箭矢如雨,每一支都带着致命的寒意,但秦军士兵们却毫不畏惧,他们呐喊着,挥舞着长剑与盾牌,誓要将这座坚城从地图上抹去。
城下的云梯一架接一架,士兵们如同壁虎般攀援而上,与城头的守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火焰在城墙上熊熊燃烧,照亮了夜空,也映照着秦军将士们坚毅的脸庞。
与此同时,蒙恬则率军直指寝丘城,他的部队如同锐利的刀锋,切割着楚军的防线。楚军虽拼死抵抗,但在蒙恬的精湛指挥下,秦军如同洪流一般,将楚军彻底淹没。
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秦军的铁蹄踏碎了楚军的防线,大败楚军于寝丘(今安~徽~临~泉)下。
李信在平舆城大捷后,并未稍作停歇,便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攻克了鄢郢。
鄢郢城内,百姓们惊恐万分,四处逃散,而秦军则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了整个城池。
然而,就在李信准备继续扩大战果之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居郢陈的秦国大臣昌平君,以其楚国公子的身份,在秦军后方发动了反秦起义。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李信措手不及。郢陈附近,原楚地的百姓和原韩地的百姓纷纷响应昌平君的号召,他们拿起武器,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李信深知,若不及时平息这股反叛势力,将对秦军的士气造成沉重打击,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
于是,他不得不放弃继续追击楚军的机会,转而率领部队向西北方向进攻后方的郢陈。一路上,秦军与反叛势力展开了多场激战,每一次战斗都异常惨烈,但李信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始终保持着部队的士气与战斗力。
最终,李信率领着疲惫不堪但斗志昂扬的秦军,一路向西进军,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共同平定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确保秦国的胜利果实不受侵扰。
因为昌平君的背叛加上楚国将领项燕率领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跟踪追击李信军队,连续三天三夜不曾停息,结果大败李信的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名都尉,李信军大败而逃。
李信攻楚,大败而归,被世人诟病,认为其年轻气盛,轻敌妄为等等。其实其中另有内情。仔细观察其行军路线:先是向南攻平舆,在河南今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然后向北攻鄢(河~南~许~昌~鄢~陵~县),然后向东南攻郢(郢陈,在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
最后向西到城父。而此时,鄢、郢、城父,都为秦国所控制,并非楚国的属地。
赢政得知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郢陈,切断李信军的后路,秦军兵败的消息,大为震怒,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请求王翦复出。
最终,王翦率秦军大破楚军,但是被楚国公主芈凝雨化身为器灵‘凰木凝雨’成为了楚国的盾,秦军六十万大军久攻不下,王翦多次向北方的王伟骏求救,蒙武支援北方匈奴,换下白起。
三个月以后,白起手持炽热如焰的“炎枪重黎”,如天神降临般冲破了楚军于蕲城的重重防线。
战场上,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秦军在他的带领下势如破竹,楚军节节败退。王伟骏枪影如龙,所过之处,楚军将士纷纷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
最终,在一场惨烈的决战后,楚将项燕眼见大势已去,绝望之下,拔剑自刎,壮烈殉国,其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定格成一幅悲壮的画面。
与此同时,“凰木凝雨”芈凝雨,这位楚国的巾帼英雄已身殉国。
芈凝雨以一己之力,重伤几万秦军,那绚烂的剑光如同凤凰涅槃,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白起在战后,亲自收集了“凰木凝雨”的碎片,每一片都承载着芈凝雨的英勇与不屈,他默默凝视,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神色。
随后,白起带领王翦等一众猛将,如同狂风扫落叶般攻入了楚都寿春。
楚王负刍在绝望中被俘,楚国的辉煌就此落下帷幕。
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迅速在楚地设立了九江郡、长沙郡,秦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张。
第二年,白起再次手持“炎枪重黎”,踏上了平定楚国江南之地的征途。他率军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所到之处,楚军望风而逃。在一场场激烈的战斗后,会稽郡也被秦军顺利设立,楚国彻底灭亡。
在这灭楚的过程中,白起并未停下脚步,而是不断地向东扩展。他亲自率军翻山越岭,跨江渡河,每到一处,便迅速设立郡县,巩固秦国的统治。
秦军的铁蹄踏遍了鲁地,设置薛郡(山~东~曲~阜),同时朝(zhao)鲜国去掉王号,投向秦军,朝(zhao)鲜国国亡。
此时,岁至冬末,万物复苏。
咸阳宫出现了大喜之事,樊妃诞下麒麟儿,公子扶苏出世!
章邯、杨端和、辛胜皆相继任了白起和王贲的副将,章邯深知这一战,不是对整个大秦命运的考验。
而另一边,项梁与项羽的撤离之路充满了悲壮与无奈。
项羽紧握长枪,眼中燃烧着不灭的战意,却也难掩对失败的不甘与痛楚,他们的背影在夕阳下拉长,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仿佛背负着整个楚国的命运。
“今日开始,世上再无楚国!!”
然而,面对这样的威压,楚国守将却未露丝毫惧色,他扬天大笑,那笑声中既有对命运的无奈,也有对信念的坚持。
“项燕将军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未亡!!”守将的声音虽已沙哑,却蕴含着不可动摇的力量。他拼尽最后的力气,将这句话吼向了天际,仿佛要让全天下的人都听到这份不屈与坚持。
至此,士卒上前,欲割去众人的人头,顿时被李信阻止,说道:“如此英雄,留于全尸,验明正身,于国公处置。”
不久白起的战报飞抵咸阳,看完战报的嬴政当即召来了李斯,王绾,冯去疾等重臣,楚国江山,已然都归属于秦国,一统大业,已然翘首在望。
现在就剩下齐、卫,白起让嬴政暂时停兵,自己在一次前往齐国。
齐国偏安而亡不战而降,阎乐一声令下,让齐军在四野纷纷大喊:“秦军不杀齐人,只拿流亡世族,举发者可任意离去!”
难以计数的秦军围在城前,一个人站在齐王的面前,慢慢拜下:“大王,降吧。”
齐王瘫坐在自己的座上,轻声地问道:“没别的办法了?”
殿下的人没有回答,只是沉默着。
齐王闭上了眼睛:“降,寡人,降了。”
泱泱大齐国,就这般毫无抵抗之心,不管是在历史还是现在,就这般不战而降了!
齐王建怀中抱着王印和玉下匣,整个齐国君臣队列中。
只有后胜显现出一丝极大的喜意,因为他会是北海侯,于现在齐相并无甚区别。
白起的大队马车出现在临淄城楼下,齐国,众人自是知晓,面前这个人,便是所谓的齐国‘张楚岚’!
这一年,比历史上足足提前了十年!!
齐国不战而降的战报已然传回了咸阳,接着其他国也投降了,在历史上卫国(朝歌)是唯一没有被赢政消灭的国家,在秦二世即位以后,卫国(朝歌)才被灭掉。
不过现在因为白起的建议,赢政同意灭卫国(朝歌)。
秦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所过之处,尘土飞扬,战旗猎猎作响,无情地收割着生命的脆弱。
卫国的防线在秦军的猛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一个月的激烈交锋后,那座曾经坚不可摧的城池轰然倒塌,标志着八百年赢氏一族,终于跨越了无数烽烟,将华~夏大地紧紧揽入怀中。
然而,胜利的喜悦尚未传遍每一个角落,王城内已是另一番景象,同时白起也拿走了齐国的器灵‘玉简九歌’!
李斯,这位智谋超群的丞相,连续三日未眠,与太史令、宗庙令并肩作战,在太庙内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两大庆典~新潮开辟与天子即位的双重盛事。
王殿之内,随着宦官尖锐的嗓音响起:“群臣觐见~!”
众臣纷纷跪拜,三呼“大秦万年”,响彻大殿,震得梁柱似乎都为之颤抖。
这不仅仅是对国家的颂扬,更是每个人心中对即将到来的变革的无限憧憬与敬畏。
李斯站在群臣之首,目光如炬,心中盘算着每一个细节,力求将这场庆典打造得尽善尽美,让大秦的辉煌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随即,李斯将新朝开过大典的礼仪之事汇报了进程。
在秦国那广袤无垠的疆域上,天际线似乎都被雄浑的山川与浩瀚的沙漠勾勒得异常辽阔,其壮丽景象,即便是夏商周的辉煌也难以望其项背,唯有那传说中迷雾笼罩、历史尘埃深埋的虞朝,其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方能与之相提并论,引人遐想无限。
大殿之内,光影交错间,气氛凝重而充满期待。
李斯身着华服,面容坚毅,他的目光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壁垒,直视未来的辉煌。他的话语,字字铿锵,如同战鼓擂动,激荡着大殿内每一个人的心弦。
李斯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他缓缓起身,稽首行礼,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不容置疑的忠诚与决心,说道:“大王,吾泱泱华~夏,历经千年风雨,今朝终得一统,此乃天命所归,亦是我辈之幸。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绝不可停滞不前,更不可重蹈覆辙,再走那夏商周三朝诸侯纷争、割据一方的老路!”
嬴政,这位千古一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他静静聆听着李斯的每一句话,脸上渐渐浮现出赞许之色。
大殿内,群臣屏息,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错过这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
“创新,非但为强国之策,更是立国之本!”李斯的声音愈发激昂,他的话语如同锋利的剑刃,划破空气,直击人心:“吾等当以法家为基,兼收并蓄百家之长,改革制度,兴修水利,开疆拓土,让秦国的旗帜飘扬于四海之内,让华~夏之名响彻寰宇!”
随着李斯的慷慨陈词,大殿内的气氛达到了顶点,仿佛连空气都在颤抖。
嬴政猛然站起,玄~龙~袍随风鼓荡,他的声音如同雷鸣般响起:“好!李斯之言,正合朕意!自今日起,秦国当以创新为魂,锐意进取,开创万世不拔之基业!”
此言一出,群臣沸腾,纷纷跪拜高呼:“大王万年!大秦万年!”整个大殿被一片激昂的声浪所淹没,预示着秦国即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
嬴政接着说道:“未来已定,天下一统,华~夏已告之新!然则,寡人和尔等,到底欲将何等一个天下,交付于华夏后人!!!”
“臣等,必不负大秦!”
李斯上前一步,说道:“大王,开国大朝,礼仪虽重,臣有大策而成,新朝可行。”
嬴政一听,顿时面露喜色,道:“廷尉说来。”
李斯道:“勘定典章,更定民号,收天下兵器,同度量衡,同车轨驰道,同钱币,定户籍,定赋税,建万里长城!”
嬴政细细一琢磨后说道:“好,李斯廷尉比寡人想的周全!一月后,大朝决断,大朝所决,一则封赏功臣,二则宣示天下图治。”
“臣等领命!”
下朝以后,嬴政回到后宫,见到了赵姬,说道:“母后,天下统一了!母后思念太傅了?”
赵姬脸色一怔,面如红霞,唯留赵高侍奉左右。
赵高虽是内官,隐形权力极大,王伟骏和嬴政,一个是秦王,一个是权倾天下的贵胄,所以,赵高在他们二人面前是很没有存在感的,但是,赵高却在任何一个天下人面前,那都是权势熏天之人。
历史上,李斯的书法,那是冠绝天下的,号称书法鼻祖,又身为廷尉,更是精通秦国法律。
在李斯和嬴政的背后,赵高其实是时时都在默默发育的起小心思,可见赵高此人之利害。
大臣相顾之间争执不下,这大典在即,唯有一事,那就是王号。
谁定的王号,被嬴政取用,谁必将名留青史,而且,如今的秦国,乃是开创了千古唯有的功业,白起看了看李斯。
白起忽然一怔,对着嬴政一稽首,说道:“臣以为,昔日五帝拥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如今,大王诛残贼,平天下,海内之都皆为郡县,法令由中央一统,大王之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有此而论,臣以为,大王当称‘皇帝’”
李斯,冯去疾,王绾,周青臣,焦茅等大臣纷纷念道:“皇帝!”
嬴政说道:“吾祖恶来乃是大商重臣,今灭周,当复辟商制度,吾为秦始皇帝,二世三世四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也!”
秦国永不灭,秦朝永相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