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勾践回国后,毅然决定将国都迁往那平原广袤、易守难攻的山阴大城(今绍~兴~县西部)。
迁都之日百姓与士兵们携家带口,浩浩荡荡地踏上新征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不安。
勾践忧心苦思,每日里,那座简陋的宫殿中,总能看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坐在冰冷的王位上。为了铭记亡国之痛,他把一只干瘪的苦胆高高悬挂在座位之上,那苦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屈辱,就是‘卧薪尝胆’
每当坐卧之时,他总能轻易地仰头触碰到那苦涩的源泉,舌尖轻舔,一股难以言喻的苦味瞬间弥漫开来,直击心灵深处。
即便是用餐之际,这苦胆也如影随形,提醒他勿忘会稽之耻,那份苦涩成了他心中永远的警钟。
为了安抚民心,他亲自下令修整那些因战乱而残破的宗庙,一时间,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敲打声、凿刻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向天地诉说着越国的重生。
越王勾践身着素服亲自走访民间,济贫吊丧,与百姓同吃同住,共饮一江水,那份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越国人。
为了让越国得以休生养息,他果断命官吏因袭旧规,减轻刑罚,让冤屈得以昭雪,让善良得以弘扬。
那些曾经因战乱而被迫服徭役的百姓,如今得以解脱,再也不用在泑涂沟塘中辛苦劳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农业生产迅速恢复,田野间,稻香四溢,农人挥汗如雨,却满脸幸福;村落中,孩童嬉戏,老人安详,一派安居乐业、和谐共生的景象。
人口也逐渐增多,新生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越国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之后越王勾践颁布五政之律!
其一鼓励农桑。勾践带着大臣和夫人粗衣淡饭,亲自耕田织布,开垦了自己的田地。他还每天到农田劝勉农民耕种,碰到在地里耕种的农民,就拿出带来的饭食,坐下来和他们一起用餐。于是越国人人耕种,粮食储备开始丰足起来。
其二弘扬诚信。勾践亲自听取越国的争讼案件,查验判决。凡是有商人不讲诚信、弄虚作假、引起诉讼的,都被判刑。凡是有官僚巧立名目实行苛政的,被百姓检举的,都被免职。凡是有人背弃承诺的,不分贵贱都被判刑。于是越国人都不敢再有欺诈行为,全国的诉讼案件大大减少。
其三勾践派人考察边境城镇的人口数量和官员政绩,赏赐人口集中聚居的地方的官员,处罚人口稀少分散的地方的官员。于是越国官员都知道越王想要充实人口,就纷纷招徕东夷、西夷、古蔑、句吴等部族听说越国粮食丰足且政宽人和,就纷纷前来归附,越国人口大大增加。
其四勾践每天鉴赏兵器,询问大臣家中和边县城市的兵器储备。于是越国上下都爱好兵器,兵甲储备大为增加。
其五修令审刑。凡是对越王不恭敬的、服饰用品逾制的、以及传唱吴国音乐诗歌的人都被诛杀。
同时勾践还不忘向吴国进献木材、绢帛、美女,来使吴王夫差骄奢淫逸,同时达到麻痹吴国的目的。
西施与郑旦,两位绝代佳人,身着华服,眼含秋水,踏着晨露,被送往吴国宫廷,她们不仅是美的化身,更是越国精心布下的棋子。
每一次与夫差的相见,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演出,她们以倾城之姿,温柔乡中暗藏锋芒,渐渐腐蚀着夫差的心智,让他沉迷于酒色,荒废朝政,而越国则借此机会,在夫差的眼皮子底下,悄然壮大。
与此同时,越国的田野间,农人挥汗如雨,他们深知,每一粒粮食都是未来复国的基石。
耕田犁地,引水灌溉,昔日的荒芜之地逐渐焕发生机,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在这十年间,越国仿佛一只蛰伏的猛虎,表面看似平静无波,实则暗中养精蓄锐,等待着那一刻的爆发。
勾践还优礼下士,招揽各地人才,经过“十年生聚”,越国实力大增。
夫差,被伯嚭那谄媚之徒投其所好,仿佛陷入了一场奢靡的梦境。他下令重建的姑苏台,巍峨耸立于云霄之下,昼夜不息的工匠们挥汗如雨,石材与木料在撞击声中堆砌起一座人间仙境。
勾践再次向夫差进献十万葛布等贡品。夫差大喜,竟归还了大部分越国领土,使越国完全收复了檇李(今嘉~兴~南)及其南部地区,疆域恢复到八百里。
文种,越国智囊,深知此等奢靡乃亡国之兆,便悄然布局。他精选百亩良木,每一根都纹理清晰,质地坚硬,看似是献给夫差的厚礼,实则暗藏玄机。
这些良木,在运送至吴都的途中,便悄然间消耗了无数民力,沿途百姓苦不堪言,却只能默默承受。
夫差见到这批良木,大喜过望,当即决定利用它们扩建宫殿,进一步彰显自己的威严与富足。
一时间,姑苏城内烟尘四起,工匠们日夜赶工,民力枯竭,怨声载道。
伍子胥屡次上书劝阻,言辞恳切,却如石沉大海,未能触动夫差分毫。
而另一边,越国正蓄势待发。
文种巧妙策划,于越国谷粮丰收之际,精选上等粟种,精心蒸煮,使其外观更加饱满诱人,再巧妙伪装后送予吴王夫差。
夫差见其谷种粗壮异常,满心欢喜,认为此乃天赐良种,不顾一切地将其分发给国民,期待来年的丰收景象。
然而,这精心设计的阴谋悄然铺开。
当春种秋收之时,吴国的田野上却是一片荒芜,那些被蒸煮过的粟种,早已失去了生命力,无法生根发芽,更别提结出果实。
孙武想起‘好友’王伟骏的提醒,居然和文种作的事情一模一样,多次让夫差出兵此地灭了越国,但是全部被伯嚭阻止,孙武最后无奈在伍子胥的帮助假死,离开了吴国。
孙武劝解伍子胥一起离开,但是伍子胥没有同意!
次年吴国大闹饥荒,伯嚭贪名远播之处,孔子弟子,子贡评断:“吴太宰伯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大王,夏有妹喜,晋有骊姬之乱,现吴有西施必乱也!”伍子胥规劝道。
“笑话,孤,其是夏桀暴-君,晋献之昏君乎?小小施夷光(西施原名)敢乎?”夫差自负道。
“大王,国家灭亡,什么多有可能,可以亡于女人之手,也可亡于外敌之手,更可亡于梦中,不提昏暴之君乎?”伯嚭狡辩道。
“如果有人说,灭亡跟女人、外敌、昏暴之君无关的话,此人一定是无知低-贱之人。如大王不忍杀西施,就将她嫁于平民,让她一生无忧。”伍子胥这时候说道。
“汝可会自己妻妾送于他人?”夫差怒道。
“如,可以拯救苍生,我会!这是西施之爱范蠡所说!”伍子胥说道。
“什么?范蠡?一派胡言!”夫差顿时气笑了。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范蠡舍爱,救越民,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乱吴宫,以霸越也!”伍子胥对着夫差说道。
“退下!孤,不想见你!”夫差怒了。
“大王……”伍子胥还想劝解。
“滚!!!”夫差起身一副你不离开,我就拔剑斩了你的态度。
伍子胥有点心灰意冷的离开了~!
此时,吴国宫廷内暗流涌动,夜色如墨,星辰隐匿,仿佛连天际也为之屏息。
西施的闺房内,烛光摇曳,映照着她绝美的脸庞,那双眸子中闪烁的不仅是倾国之色,更有深不可测的恨意与决绝。
西施轻抚着案上的信纸,指尖微颤,每一笔都似利刃,刻下对故国的深情与对吴国的刻骨仇恨。
信中,西施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吴宫内的微妙变化,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夫差宠爱的巧妙利用,以及对郑旦那份单纯享乐的微妙讽刺。
文字间流转的,不仅是情报,更是她作为间谍,步步为营、精心布局的智谋与牺牲。
信鸽振翅高飞,划破夜空的宁静,带着西施的密信穿越重重宫墙,直奔越国而去。而在吴国,一场风暴正悄然酝酿,西施亡吴的计划就此开始~~!!!
越王勾践十一年,勾践立于朝堂之上,见民心已如沸水般汹涌澎湃,勾践紧握的双拳微微颤抖,心中那股被囚禁多年的怒火几乎要冲破胸膛。
然而,理智如寒冰般凝固了他的冲动,他知道,仅凭一腔热血,难以撼动强大的吴国。正当他心中权衡利弊,欲要发兵之际,大夫逢同急匆匆步入大殿,一脸凝重。他疾步上前,跪于勾践面前,声音低沉而坚定:“大王,越国国力虽已渐复,但吴国亦非昔日可比,其已对我越国生出警惕之心。此时若贸然进攻,无异于以卵击石,胜算渺茫。”
勾践闻言,眉头紧锁,目光中闪过一丝不甘。
逢同见状,继续说道:“然则,吴国近来与齐、晋两国争端不断,战火一触即发。此乃天赐良机,我越国不如暂且隐忍,厚事吴国,表面上示好以麻痹其戒备之心。同时,暗中与齐、楚、晋三国结盟交好,借其力以制吴。待那三国与吴国鏖战至疲敝之时,我越国再雷霆出击,一举攻破吴国,方能报昔日之仇,雪国耻家恨。”
逢同之言,字字铿锵,句句掷地有声,犹如一股清流浇灭了勾践心头的怒火,让他冷静下来。
勾践缓缓踱步,目光在朝堂之上扫视,似乎在寻找着支持或反对的声音。
然而,朝堂之上,一片寂静,所有大臣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等待着他的最终决断。
勾践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坚毅而深邃。
勾践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逢同大夫所言极是,寡人险些被仇恨蒙蔽了双眼。越国若要雪耻,必须审时度势,智取而非硬拼。从今日起,我越国将暂时放下仇恨,厚事吴国,同时暗中联络齐、楚、晋三国,静待时机。”
与此同时,夫差,这位雄踞江东的霸主,心中燃着一团不灭的战火,他目光如炬,誓要将疆土拓展至更远的地方。
听闻齐国边境烽火连天,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心念一动,便欲挥师北上,让那齐国也尝尝吴刀之利。
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一股不祥的阴云笼罩在他的心头~~勾践,那个曾经屈膝臣服的越王,如今竟在暗中蓄力,企图以卧薪尝胆之志,报当年会稽之辱。
夫差眉头紧锁,手中的酒杯几乎被捏碎,他深知,若先攻齐国,后院起火之患将难以预料。正当他犹豫不决之际,一位身着儒衫、风度翩翩的智者踏入了吴宫,他便是子贡,此行肩负着救鲁伐齐的重任,穿梭于五国之间,巧舌如簧,运筹帷幄。
子贡站在大殿之上,目光炯炯,他深知夫差的心思,便开口言道:“大王若先伐齐,不仅可展我大吴之威,更能在诸侯间树立仁义之名。而越国,不过跳梁小丑,不足为虑。大王若保全越国,以德服人,必将赢得天下人心。”
言罢,他轻摇羽扇,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夫差听后,心中一动,那股对越国的疑虑瞬间消散了大半。他望着子贡,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仿佛看到了自己一统天下的希望所在。
于是,夫差拍案而起,决定暂缓伐越,先取齐国。
子贡见状,心中暗自庆幸,他知道,自己的第一步计划已经成功。
随后,他辞别夫差,踏上了前往越国的路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