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注:团扇也被叫做合欢扇,最早寓意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后来慢慢也引申为对每一个家庭的祝愿,阖家欢乐的意思,还有一段女子持扇,男子作诗的爱情故事,在明-朝后期之民-国初起,被红盖头取代。
——书接上回——
大商大军胜利的号角在周军的阵地上空回响,震耳欲聋,季历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他高举长剑,指向天际,仿佛要将这份荣耀献给苍穹。
当有周氏部落的族长季历向文丁(殷子托)报捷时,文丁坐在高高的王座上,目光深邃,他微笑着,手中的玉杯轻轻晃动,仿佛在为这场胜利而干杯。
随后,他郑重其事地封季历为“牧师”,那是一道金光闪闪的诏书,象征着无上的荣耀与权力,也预示着季历将执掌商朝西部地区的征伐大权。
季牧师没有辜负这份期望,他再次披上战甲,踏上了征伐始呼戎的征途。
那是一片广袤的草原,风带着草屑与泥土的气息,吹拂在战士们的脸上,仿佛是大自然对他们的考验。
战斗再次打响,箭矢如雨,马蹄如雷,始呼戎的防线在周军的猛攻下土崩瓦解,他们最终也败下阵来,向周人投降。
几年后的一个秋日,季历再次出征,目标是翳徒戎。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战场上弥漫着湿润的泥土味与淡淡的血腥气。
周军在季历的带领下,如同破晓的曙光,穿透了黑暗的迷雾,将翳徒戎的军队彻底击溃。胜利的旗帜在雨中高高飘扬,季历的声威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
文丁为此而感到深深的恐惧,他的内心如同被乌云笼罩的苍穹,翻滚着无尽的忧虑与不安。他决心要抑止周部落那如野草般疯长的势力,同时,他恍然大悟,明白了先祖武丁为何要采取那般决绝的手段,将周部落彻底从这片大地上抹去。
此时季历带着胜利的荣耀,踏上了前往殷都的征途。他身后,是周部落战士们坚毅的目光和期待的目光。
季历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将三个翳徒戎大头目,如同猎物般展示在文丁面前,以此作为自己赫赫战功的见证。
文丁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目光深邃而复杂。他缓缓举起手中的圭瓒,那是一件晶莹剔透的玉器,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同时,他还赐予了季历积匕,那是权力的象征,是殷商王朝对季历的认可与嘉奖。
文丁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他宣布加封季历为西伯,那一刻,宫殿内的气氛似乎都为之凝固。
季历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他仿佛看到了周部落未来的辉煌。
然而,在这虚假的和平之下,文丁却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
当季历准备满载荣誉返回周部落时,文丁下令囚禁了季历,将他关押在了府邸之中。
季历本就没有叛商的想法,被软禁的季历一气之下就绝食抗争,最后死在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周部落首领季历,惨遭商王文丁的囚杀,激起了商周之间更为激烈的矛盾波澜。
那时,天空仿佛也感受到了人间的哀痛,乌云密布,雷声轰鸣,商朝的王畿地区更是灾祸连连。
洹水,那条曾经滋养了无数商民的母亲河,竟在文丁时代“一日三绝”,河床干涸,龟裂的土地上,裂缝如同大地的伤痕,无声地诉说着商朝的衰败。
河水的枯竭,象征着商朝经济的萎缩与国力的日渐衰弱,曾经繁华的商都,如今笼罩在一片死寂与荒凉之中。
商都的宫殿,虽然依旧巍峨耸立,但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光彩。斑驳的墙壁上,青苔蔓延,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宫殿内,文丁(殷子托)的面容凝重,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忧虑与不安。
然而,他至死也未曾料到,季历的儿子,未来那位大名鼎鼎的西伯姬昌,正如同潜伏在暗处的猛虎,接班之后,日夜不息,磨牙吮血,心中充满了对商王朝的复仇之火。
岁月如梭,文丁在位十一年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文丁的离世,如同一片枯叶从枝头飘落,无声无息,却也在商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其子帝乙继位,但面对的是一个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商朝。
商都的天空依旧阴沉,乌云压顶,仿佛预示着更为黑暗的时代即将到来。
帝乙,子姓,名羡,商朝第二十九位人皇,帝乙继位后,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都伴随着无数生命的消逝与新生。
帝乙二年,秋风萧瑟,战鼓之声震耳欲聋,周部落的铁骑如潮水般涌向商朝的边境。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战争的阴霾笼罩了整个大地。周部落的勇士们,身着简陋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眼神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他们呐喊着,冲锋着,仿佛要将积蓄多年的怒火一次性倾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商朝的守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在周部落如狼似虎的攻势下,渐渐显露出疲态,防线被一步步压缩。
帝乙三年,西北边陲,昆夷部落的勇士们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寒光闪闪的长刀,如同狂暴的洪流,势不可挡地冲向商朝的领土。
他们的马蹄声如雷鸣般轰响,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帝乙得知消息后,面色凝重,立即派遣经验丰富的将领南仲率军向西抵御。南仲身披重甲,手持长枪,目光如炬,他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不仅关乎商朝的安危。
两军对峙,箭矢如雨,战鼓之声震耳欲聋,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就此展开。南仲指挥若定,商军士气高昂,最终成功抵御了昆夷的进攻,并在战后修筑了朔方城,作为防御昆夷的重要据点。
帝乙四年,春日的暖阳洒满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然而,在这宁静的表象之下,一场政治联姻正在悄然进行。《易经》中记载的“帝乙归妹”,便是这场联姻的写照。帝乙为了巩固与周部落的联盟,决定将心爱的女儿(“妹”指少女,并非兄妹之“妹”)嫁给姬昌。
婚礼之日,商周的贵族们身着华服,齐聚一堂,场面宏大而庄重。
帝乙的女儿身着嫁衣,含泪告别了父母,踏上了前往周部落的征途,这场联姻,为后来的周朝建立消灭商朝埋下伏笔。
帝乙九年,天际阴霾密布,战鼓之声隐隐回响于辽阔的中原大地。
帝乙毅然决然地挥师东进,征伐那些久不安分的岛夷与淮夷。大军如洪流般席卷而过,所到之处,尘土飞扬,战旗猎猎作响。
然而,就在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队行至半途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破了原有的平静。
孟方,这个隐匿于今河南睢县附近的神秘之地,竟胆敢纠集叛军,对帝乙大军展开了猛烈的截击。
夜色如墨,火光冲天,双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箭矢如雨,刀光剑影交织,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帝乙端坐于战车之上,目光如炬,指挥若定,他身边的诸侯们亦是奋勇当先,誓死捍卫商朝的荣耀。
战斗持续了一夜,直至黎明时分,孟方的叛军终于抵挡不住帝乙大军的凌厉攻势,纷纷溃败。
帝乙乘胜追击,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将孟方彻底平定。胜利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士兵的脸上,他们高举着战旗,欢呼着帝乙的名字,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们喝彩。
得胜而回的途中,帝乙望着这片被战火洗礼过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他深知,战争虽然带来了胜利,但也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与苦难。
于是,在回到王城后不久,他便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迁都于沫(朝歌),一个更加繁华、更加适宜统治的地方。
迁都之后,帝乙并未沉溺于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是开始着手治理国家,恢复民生。
在庸臣的建议之下,他更是做出了一个宽仁之举,释放了部分犯人,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举动,无疑赢得了百姓们的广泛赞誉,也为帝乙赢得了更多的民心。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三十七年统治期间,一股暗流却在悄然涌动。
周国,这个曾经被商朝视为蕞尔小国的存在,却在暗中不断积蓄力量,秘密收买人心。
姬昌逐步奠定了伐商建周的基础。
而这一切,帝乙却浑然不知,他依然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和平盛世之中,殊不知,一场颠覆商朝统治的风暴,已经在悄然酝酿……
也是因为姬昌那精妙绝伦的收买人心之计,使得人皇帝乙在长达三十七年的统治期间,商朝如同风中残烛,日渐衰弱。
那些年里,商朝宫廷内斗不断,朝臣们的心思被姬昌的糖衣炮弹所腐蚀,纷纷倒戈相向,使得商朝的政治根基如同被白蚁蛀空的梁柱,摇摇欲坠。
世事如棋局局新,人心似海浪涛涛。然而,历史的车轮终究碾过了人皇帝乙的时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帝乙驾崩,其子殷子受继位,成为了商朝最后一位人皇。
帝辛(殷子受)登基之时,天空乌云密布,雷声轰鸣,仿佛预示着商朝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周部落,一场权力的更迭也在悄然进行,姬昌继位,是为西伯昌,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十三位贤能之士,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
另一边,闻太师开始出发攻灭北海(最早的北欧‘神话’政权入侵之地)!
商周时代,规矩如同铁律,森严而不可侵犯。男二十不娶,女十五不嫁,这两条红线如同锋利的刀刃,一旦触碰,便是犯下重罪,等待着的将是无情的惩罚。
在那个时代,个人隐私几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婚丧嫁娶,每一个细节都被严格的规定所束缚,如同被精心雕琢的木偶,一举一动都需遵循既定的轨迹。
云韵她意识到等自己年满十六岁之后,如果还未出嫁,那么等待她的将是更为悲惨的命运~~为奴。
这个念头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头,让她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在这个血脉为尊、为贵的时代,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的价值。
那些高高在上、有身份的人,仿佛天生就拥有一层无形的光环,他们绝不会与那些没有身份的人共处一室,更不会给予他们丝毫的尊重与同情。
云韵的父亲也是个好人,就算成为半个贵族,在贵族一妻多妾时代也只有一个妻子(中-国历史根本没有三妻之说,纳妾也是有等级区分才可以纳多少个),后来不得不把爵位传给女儿。
云韵常常目睹这样的场景,那些贵族们趾高气扬地走过,而她的父母和乡亲们则只能低头弯腰,卑躬屈膝地行礼。
每当夜深人静,云韵都会悄悄地来到村口,望着那遥远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向往。
她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逃离这个束缚她的时代,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她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什么,只能默默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十六岁的生日一天天临近,云韵的心也一天天地沉了下去。
她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找到一个愿意娶她的夫婿,否则等待她的将是无尽的苦难。然而,在这个看重身份与地位的时代,又有谁愿意娶一个最低级的小贵族的女子呢?
今天云韵迷迷糊糊起床,穿上麻布单衣,踩上草鞋,从水罐中取水漱口,用湿润的手掌拍打脸颊,清理眼角。
云韵又要开始了作为渡娘的新一天,她先是一天的打扫,要把庐给打扫干净,因为这里不仅仅是她的家,也是她的工作场所,是渡口驿站,准备炊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