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大商仙朝,随着盘庚新政的实施,政局逐渐稳定,诸侯纷纷前来朝贺,商朝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盘庚以他的英明和果敢,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和诸侯的尊敬,商朝也因此在他的治理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
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
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而盘庚给出了到殷去有三条好处:
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眼下的都城‘奄’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眼下的情况要好。
第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
第三,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树起“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宣称为人民打算来争取民心。
在当时,“天命”和“先王”无疑是有威力的,因此盘庚得以迁殷。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通过迁都,镇压了异己,商王权威上升了。
另一边四分胡族,土方、鬼方、羌方等部落如同暗夜中的狼群,趁着商朝内政的微妙变动,悄然间磨利了他们的爪牙,贪婪地觊觎着中原的沃土与繁华。
他们的骑兵在边境线上如鬼魅般游弋,每一次突袭都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让边境的村落与城镇笼罩在一片惶恐不安之中。
盘庚,这位被后世誉为“中兴之主”的明君,以其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引领着殷商这艘巨轮,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不仅稳住了国家的根基,更让生产力如春日竹笋般迅速生长。
然而,随着盘庚的驾崩,一场无声的危机悄然降临。
小辛,这位继位的君王,并未能继承兄长的雄才大略与治国方略。
他轻信谗言,废弃了盘庚精心构建的治国蓝图,仿佛一夜之间,商朝这艘巨轮失去了方向,在波涛中摇摇欲坠。
边境的警报声日益频繁,外族铁蹄的轰鸣震颤着大地的脉搏。
小辛在位的二十一年间,商朝的国运如同秋叶般缓缓飘落,昔日的辉煌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幻影。
朝堂之上,忠臣良将或遭排挤,或心灰意冷,国家的脊梁在无声中变得脆弱不堪。
在这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每一次外族的侵袭都如同利刃般割裂着商朝的子民的心。村落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哭声与求救声交织成一首凄凉的挽歌。
而商朝的军队,在缺乏明确战略与有力指挥的情况下,往往只能被动应战,疲于奔命,胜利的曙光似乎越来越远。
后世评价:盘庚逢商乱,古我先后,罔不惟民之承保,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华~夏中兴,后盘庚死,其弟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
随着小辛(殷子颂)的最后一声叹息,历史的车轮悄然转动,将权柄无缝对接至其弟小乙(殷子敛)之手。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而又充满期待的气息,仿佛每一缕风都承载着先祖的注视与未来的期许。
继位大典之夜,星辰异常璀璨,似乎连天地也在为这位新君的登场加冕。
小乙身着繁复的冕服,步履坚定地踏上玉阶,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上,回响着先人的智慧与荣耀。
小乙(祖乙)即位后,并未立即沉浸在权力的狂欢中,而是迅速展现出其雄才大略。
他首先下令将殷墟卜辞正式列为直系先王祭祀的重要部分,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家族的血脉传承,更开创了商代祭祀制度的新篇章,使得信仰与权力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更为人称道的是,小乙深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理,他大胆地将未来的中兴之主~武丁,派遣至田间耕作,体验民生疾苦,磨砺其意志与智慧。
这一举动看似悖离常理,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武丁在田野间挥汗如雨,不仅学会了农民的坚韧与勤劳,更深刻理解了国家的根基所在,为将来实施一系列改革,引领大商走向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大商,仿佛一艘巨轮,在小乙这位英明君主的掌舵下,正缓缓驶出平静的海湾,准备迎接更加波澜壮阔的风雨洗礼。
根据《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和《竹书纪年》记载:阿衡之臣,为讨祖乙,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人皇尊上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为纪万年功绩,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华~夏传承几千年的春~节由此而来。
东夷之地,烽火连天,战鼓轰鸣,他亲自率军,犹如怒海中的蛟龙,穿梭于敌阵之间。箭矢如雨,盾牌如林,殷子敛剑尖所指,无坚不摧,所到之处,东夷部落纷纷归降,鬼方势力亦闻风丧胆,外乱之势渐趋平息。
与此同时,殷商的腹地,经济脉络悄然复苏,农田里稻香四溢,百姓们挥汗如雨,却面带笑意,因为他们的辛勤耕耘正换来生活的希望与安宁。
市集上,商品琳琅满目,人声鼎沸,一片繁荣景象,仿佛连空气都弥漫着新生的气息。人口的增长,如同春日的嫩芽,虽不起眼却势不可挡,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与可能。
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未来的君主武丁,正默默地在民间锤炼自己。
少年武丁,被父王小乙赋予了非凡的使命,他脱下华服,换上粗布,深入民间,与百姓同吃同住,共历风雨。
在田间地头,他与农夫一同挥锄,汗水浸湿了衣襟,却也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深刻理解了民生疾苦与国家兴衰的紧密联系。
在劳作之余,武丁更是以谦逊之姿,遍访贤能。
当他听闻象贤人甘盘之名,不惜跋山涉水,亲自拜访,终得甘盘赏识,尊其为师,日夜聆听教诲,学识与见识与日俱增。
更令人称奇的是,武丁不拘一格,甚至从囚犯中发现了傅说的非凡才能,力排众议,举其为相。
这一举动,在朝野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却也彰显了武丁识人用人的非凡眼光与胆识。这段时光,对于武丁而言,是磨砺,亦是成长。
他在民间的每一分耕耘,都为日后登基治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那些关于甘盘与傅说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口中传颂的佳话。
在武丁的引领下众人共同编织了一幅“天下咸欢,商道复兴”的壮丽图景。
这不仅仅是史书中的一笔轻描淡写,而是每一刻都激荡着热血与智慧的壮丽史诗。
初登大宝,武丁并未急于展现锋芒,而是选择了三年不言,这段时光里,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倾听百姓心声,同时暗中观察朝臣,辨识忠奸。
这看似沉默的三年,实则暗流涌动,每一步都充满了策略与考量,最终,他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肃清朝堂,开启了他的改革之路,这便是“初即位三年不言”背后隐藏的深沉智慧与坚定意志。
在对外征伐与开拓上,武丁更是展现了非凡的胆略与魄力。
每一次战役,都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对强敌的果敢挑战。
当胜利的旗帜插遍新征服的领土时,武丁并未贪恋权势,而是慷慨地将这些土地或赐予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如雀侯之封,既是对勇士的褒奖,也是对新秩序的构建;或册封当地臣服的氏族方国首领为侯伯,如犬侯、祝伯等,以此巩固联盟,共谋发展,展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与广阔的胸襟。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极大地扩展了商朝的疆域,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商道得以复兴,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真正实现了“天下咸欢”的盛世景象。
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即匈奴)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
同时为武丁选取民间传说的玄鸟转世的巾帼之名的‘妇好’为安国妃。
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元妃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
殷商的天空下,风云变幻,作为武丁最得力的伴侣与智囊,妇好不仅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姿,亲自领兵深入羌地,其“伐羌”之战,犹如狂风骤雨,席卷而来,令敌人闻风丧胆。
战场上,妇好身披重甲,手持狪悦(斧头),骑乘于雄壮的战马之上,眼神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与决绝。
每一次战马的冲锋,都伴随着震天的战鼓与士兵们的呐喊,仿佛能撕裂天际,直击敌人心脏。
“获羌”之日,阳光似乎都染上了几分血色。
战场上,羌人俘虏或跪或伏,眼神中满是绝望与不甘。
妇好立于高岗之上,目光深邃而复杂,她深知这不仅仅是胜利的果实,更是沉重的责任与抉择。
在那一刻,她的心中或许有过挣扎,但为了部落的安宁与繁荣,她毅然决定遵循古老的仪式~~“用羌”。
祭祀之日,天空阴沉沉的,仿佛连天地都在为这即将发生的仪式默哀。
巨大的祭坛上,火焰熊熊燃烧,映照出一张张虔诚而严肃的脸庞。
妇好身着一袭庄重的礼服,手持玉琮,缓缓步入祭坛中心。
随着妇好的一声令下,被选中的羌人俘虏被一一带上祭坛,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中摇曳,显得格外渺小而无助。
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肃穆,每一声心跳都似乎能与鼓点共鸣。
妇好的声音沉稳有力,她口中默念着古老的咒语,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引导着灵魂的归宿。
火光中,羌人俘虏的身影逐渐模糊,最终化为一缕青烟,飘向未知的天际。
这场“用羌”的仪式,不仅是对‘圣’的敬畏与献祭,在武丁和妇好的带领下,殷商逐渐走向强盛,迎来了历史上辉煌的“武丁中兴”时期。
武丁破格提拔傅说为相,武丁在傅说的辅佐下,商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兴盛。他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强化军事,使得国家机器运转得更加高效有力。
那些曾经困扰商朝的朔方、土方、大漠、鬼方、羌方等外族联盟,在傅说的智谋与武丁的英明领导下,一一被平定,夕阳西下,原野上尸横遍野,乌鸦的鸣叫在天空中回荡着,虽然商朝胜利了,但是也失去了近九千多人,武丁让傅说(yuè),立刻带人出关收拢弟兄们的尸体,火化后分别装殓好,不能让他们暴尸荒野!
傅说(yuè)心头一颤,抱拳应诺,同时傅说的名字,也因此被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了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骄傲与象征。
夜晚,武丁带着妇好见过自己的母亲(武丁的母亲)妣庚以后,就立刻带着妇好去见病危的父亲小乙(殷子敛)。
此时夜晚另一边,战场之上,气氛骤然紧绷如弦,每一缕风都似乎携带着不安的讯息。
傅说率领着精锐部队,穿梭于满目疮痍的战场之间,执行着那庄严而沉重的任务~~收殓阵亡将士的遗体。
马蹄声轰鸣,尘土飞扬,每一声金属的碰撞都敲打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
傅说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他亲手为每一位牺牲的勇士盖上战袍,动作中透露着对战友无尽的敬意与哀悼。
这一幕,无声地宣告着战争的残酷,也激发了将士们对胜利的渴望与对和平的向往。周围,诸侯大军的营寨中,灯火通明,人影绰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