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每本小说的上传时间和更新频率,分别用不同的笔名在榕树下、天涯等不同的论坛和刚起步的小说网站进行连载,生怕被人发现这些风格迥异的作品竟出自同一人之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凭借其前所未有的题材和简单粗暴的爽感,率先在当时最大的文学交流平台榕树下论坛脱颖而出。
几乎是一夜之间,书评区就涌入了大量的留言。
“我靠!这小说太带劲了!看得我热血沸腾!”
“主角太牛逼了!就喜欢这种快意恩仇的!”
帖子的点击量和回复量节节攀升,迅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早期读者。
当然,伴随热度而来的,还有争议。
由于《坏蛋》的内容涉及到一些暴力和所谓的“负面”情节,自然也引来了一些“卫道士”的口诛笔伐。
“这种小说简直是毒害青少年!宣扬暴力,教坏小孩!”
“作者三观不正,建议封杀!”
然而,这种争议非但没有让小说的热度下降,反而如同火上浇油一般,吸引了更多好奇的目光。
支持者和反对者在书评区吵得不可开交,让《坏蛋》的话题度居高不下。
就在徐韬的网络事业初见曙光之时,鲁明那边的小动作也开始了。
他知道自己上次在宿舍栽赃不成反被教务长训斥,名声已经臭了,便想了个更阴损的招。
他找到了同班一个名叫孙贼的学生。
这孙贼人如其名,尖嘴猴腮,惯会见风使舵,平日里就喜欢巴结鲁明这种有钱有势的同学。
鲁明私下里给了孙贼一些好处,让他有意无意地在班级里,甚至其他公开场合散播关于徐韬的谣言。
“哎,你们听说了吗?那个徐韬啊,手脚不干净,以前在宿舍偷过东西被人当场抓包呢!”
“是啊是啊,听说他品行很有问题,教务长都差点把他开除了!”
谣言如同插上了翅膀,很快就在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中传开。
徐韬很快就察觉到了这些针对自己的恶意中伤。
换做旁人,恐怕早就气得跳脚,急于辩解了。
但他只是冷冷一笑,并没有立刻发作。
跟这种小人当面争执,只会拉低自己的格调,反而中了对方的圈套。
机会很快就来了。
在一堂全系都参加的公共课上,老师讲到了某个社会现象,鼓励大家自由讨论。
孙贼瞅准机会,故作深沉地发言,话里话外又开始影射徐韬。
“有些人啊,表面上看起来人模狗样的,背地里却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败坏了我们晋大学生的名声……”
他说这话的时候,还刻意瞟了徐韬几眼,引得不少同学也朝徐韬看来,眼神中带着探寻和鄙夷。
就在孙贼洋洋得意,以为自己这番话既讨好了鲁明,又踩了徐韬,还能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一番“正义感”的时候,徐韬突然举起了手。
老师示意他发言。
徐韬站起身,神色平静,目光清澈地看着孙贼。
“这位同学,我听你刚才的话,似乎意有所指。你说‘有些人偷鸡摸狗’,还说‘败坏了晋大学生的名声’,那么请问,你是指具体哪个人?他偷了什么?又是如何败坏了名声?可有真凭实据?”
孙贼没想到徐韬会当众发难,而且一开口就如此犀利,顿时有些慌乱:“我……我就是打个比方,没特指谁……”
徐韬微微一笑,声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哦?打个比方?那请问你这个比方是从何而来?是道听途说,还是亲眼所见?”
“如果是道听途说,那便是传播未经证实的谣言;如果是亲眼所见,那你为何不向学校举报,反而在这里含沙射影,混淆视听?”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同学和老师,朗声道。
“我们晋大是治学严谨的高等学府,讲究的是实事求是。随意散播没有根据的言论,不仅是对他人名誉的侵害,更是对我们晋大校风的玷污!”
“这位同学,你这种不负责任的发言,又何尝不是在败坏我们晋大学生的形象呢?”
徐韬一番话,逻辑清晰,字字珠玑,三言两语便将孙贼驳斥得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周围的同学也纷纷反应过来,看向孙贼的眼神瞬间变了味。
这家伙,果然是在恶意中伤!
老师也皱起了眉头,对孙贼这种捕风捉影、搬弄是非的行为很是不满。
鲁明的小算盘彻底落空,孙贼更是当众出丑,灰溜溜地坐了下去,再也不敢多说一句。
课堂风波过后,徐韬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在榕树下的热度持续发酵,书评区也日益活跃。
在众多读者中,一个ID为“东哥爱读书”的读者引起了徐韬的特别注意。
这位“东哥爱读书”每次打赏的金额都不多,往往就是几块钱。
但他的每一条评论都非常用心,常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徐韬在情节处理上的一些小瑕疵,或者对后续剧情提出一些极具建设性的意见。
徐韬仔细研究过他的评论,发现此人对网络小说的理解,远超这个时代的普通读者,甚至比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还要深刻。
“有点意思。”徐韬摸了摸下巴,心中暗自猜测,这个“东哥爱读书”,会不会是未来网文圈的某位大神,或者是一位眼光毒辣的资深编辑?
就在徐韬对这位神秘读者产生好奇的时候,他的榕树下账号,收到了一条来自编辑部的站内短信。
榕树下编辑部的橄榄枝,让徐韬精神一振。
他没有耽搁,按照短信上留下的QQ号码,很快添加了对方。
简单的开场白后,两人很快就《坏蛋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展开了交流。
林晚秋显然对《坏蛋》非常看好,言语间充满了对徐韬的欣赏。
“徐老师,不瞒您说,《坏蛋》这本书的题材和行文风格,都让我眼前一亮。虽然现在有一些争议,但我个人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作品的讨论度和潜力。”
徐韬笑了笑,这个林晚秋,倒是有几分眼光。
他并没有因为对方的夸奖而飘飘然。
而是利用自己后世十几年的网文经验,看似不经意地引导着话题,旁敲侧击地了解着当前网文圈的运作模式、稿费标准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
林晚秋虽然年轻,但业务还算熟练,对徐韬提出的问题都一一耐心解答。
只是,越聊下去,林晚秋心中的惊讶就越盛。
这个“十二楼五城”,从QQ资料上看,似乎年纪不大,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老练和对网络文学的理解深度,完全不像一个新人作者,倒像是个在圈内浸淫多年的老油条。
“徐老师,是这样的,”林晚秋进入正题,“我们编辑部一致认为《坏蛋》这本书非常有潜力,希望能与您签订独家连载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