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军进入四川时,张献忠刚攻下成都,大半个四川已被他的叛军占领,他几乎成了四川的土皇帝。
但随着大军迅速南下,他在四川称王的日子也就到头了。面对强大的军队,张献忠并非毫无防备。
他听说过军队的威名,不敢轻视。于是他组建了一支二十万精锐部队,打算利用四川复杂的地形与军队打游击战。
然而,令张献忠意想不到的是,他辛苦组建的二十万大军,在军队面前根本不堪一击,一战就溃不成军。在军队强大火炮的攻击下,地形优势全无。
军队根本不玩这一套,一旦发现敌军动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是一阵猛烈炮轰。
敌人是否设伏,一炮下去就真相大白。在这种打法下,张献忠的二十万大军连集结的机会都没有。
这以后,大军一路高歌猛进,二十五万精锐席卷四川,叛军四处溃逃。随着胜利而来的是蜀地官员们的归顺与附和。
当年,蜀地乱象频生,直到一人挺身而出,才真正让局面改观。
这个人便是赫赫有名的巾帼英雄秦良玉。尽管年过七十,满头银发,但她依然精神抖擞。她的兄长、弟弟、丈夫、儿子乃至儿媳,都为了国家付出了生命。
她引以为豪的白杆军也在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如今的她,不过是一个孤零零的老太太,除了过去的荣耀,再无其他。
然而,她的爱国心始终未变。张献忠肆虐四川时,她建议巡抚陈士奇守住十三处要塞,但未被采纳;后来她又找到巡按刘之勃,对方虽认同其策略,却无多余兵力可派。
再往后,四川形势愈发严峻,张献忠大军攻陷夔州。秦良玉亲自率军支援,却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张献忠攻占成都后,她对部下说:“亲人已逝,只剩我一人,承蒙国家多年恩遇。即使一无所有,我也绝不屈服!”随后,她调集兵力坚守石砫,使张献忠不敢贸然进犯。
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女将军的影响多么深远。
秦良玉出现后,四川各地土司和百姓积极响应。一时之间,蜀地沸腾起来,民众怒斥张献忠,将其推至人人喊打的境地。
面对这种状况,张献忠明白自己在四川已难以容身,决定带着残兵败将撤往云贵。然而,还未离开四川,他的动向就被当地百姓告知了朝廷军队。
很快,毫无意外地,二十五万朝廷大军层层围堵住张献忠。最终,在重庆以东的武隆县,彻底击垮了他的势力,张献忠也在乱枪中丧命。
至此,长期威胁大明的两大匪患被彻底清除。
与此同时,京城内朱雄英的宫殿迎来了一批来自江湖的访客。这些人身份复杂,有男有女,还有和尚道士。他们代表着这个世界上的各大江湖门派。
实际上,王喜的动作非常迅速。借助五万朝廷大军的帮助,他仅用不到两个月便完成了江湖的整顿工作。站在朱雄英身边的阿九看着这些江湖前辈毕恭毕敬地站在大殿上,心中震撼无比。
大殿里挤满了江湖中人,有成名已久的,也有隐匿多年的。阿九不明白朱雄英是如何让这些性格各异的人服帖的,毕竟这些人当中有不少冷酷无情的角色,如今却规规矩矩地坐着。
相比之下,刚上任的张嫣倒是兴致勃勃。她从前对江湖所知甚少,做了女官之后天天翻阅武学秘籍和江湖动态,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看着这些人,她越发好奇他们是否真有秘籍中描述的本事。
张嫣性子谨慎,尽管满心疑惑,却没露声色。朱雄英没有察觉他们的神情变化,只是淡然地宣布,既然来了就得听他的命令。他补充说,他不管过去江湖中的事,但进到这里就必须遵守规矩。他叮嘱这些人不要惹麻烦给宗门和家人添堵,同时也应允了王喜提出的大多数要求。
底下的人听了都很兴奋,一个老和尚站出来询问朱雄英是否真的能让少林挑选地点重建寺庙,并且还能挑选适合的人。
朱雄英点头同意,但也立下了规矩:选地需缴税,挑人不能太随意,还得上报,不得收纳罪犯,若有想还俗的也不能阻拦。
方丈弯腰行礼,恭敬道:“我们少林定会照做。”
“佛法普渡有缘人,犯过错的人自当受罚,不愿出家的说明缘分未到,想还俗的则说明心中仍有尘世牵绊。”
“您的说法与我们少林的教义并无冲突。”
朱雄英瞥了眼方丈,心想这人倒是个识时务者。
早先少林那些和尚多强硬,什么条件都不愿妥协。
若不是王喜亮出五万大军的底牌,他们恐怕还会与王喜争个胜负。
现在反倒服服帖帖了。
江湖上,终究是拳头大的说话。
见少林那边没异议,朱雄英又环视其他人群:“你们呢?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吗?”
大殿里的江湖人彼此对视一眼,谁都不敢开口。
其实许多人心里都有疑问,只是不敢说出口。
谁不清楚王喜手段狠辣,谁敢不服就得被灭族灭派。
更何况现在,他们的亲人和家人全都在王喜掌控之中。
敢反抗?人家愿意给好处已经算是宽容了。
朱雄英见无人反对,挥挥手道:“都回去吧,有人会带你们去新的地方。”
“只要听话守规矩,你们的门派在那里一定能发展壮大。”
一帮江湖中人忙不迭地行礼:“多谢陛下!”
待这些人走后,阿九好奇地问:“先生,您是怎么让他们这么听话的?”
朱雄英笑了:“每个人都有弱点,找到他们的弱点就行了。”
阿九迟疑片刻:“先生若是靠威胁,他们未必真的会为您效力。”
朱雄英满不在乎地说:“真心诚意有什么用?只要他们能为我办事就行。”
“到了新地方,他们只能按照我说的做,不听话的话,我可以让他们过得舒舒服服,也可以让他们走得干脆利落。”
阿九心里一紧,这大概就是帝王那种冷冰冰的性格吧?
就在这时,朱由检满脸兴奋地冲了进来:“先生,好消息!张献忠死了!”
朱雄英看着激动不已的朱由检,完全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自从崇祯二年高迎祥起事,再到后来李自成和张献忠南北呼应,搅得天下大乱,如今总算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十五年来,崇祯皇帝朱由检一直被造反问题压得喘不过气。如今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终于被消灭,各地的匪患也平息了,这对他来说,就像搬走了压在心头多年的大石头。
而且,东北那边的造反势力也被彻底解决了。整个大明再没有内忧外患,崇祯高兴得几乎要失控了。
朱雄英轻轻摇了摇头:“别高兴得太早,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不管是贪污还是造反,这些都只是表面的问题,更深层的麻烦还在后面。“对付这些问题,我帮不上忙,只能靠你自己了。”
不过,既然贪官已经肃清,是不是该推进咱们的合作计划了?目前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的无户籍人口,都在军队的带领下陆续来到京城。
只是南方八省还没有动静。
崇祯听后脸色一僵,随即笑着说:“先生放心,我这就下旨给南方八省,让他们配合军队把人都送到京城。”
朱雄英点点头,刚想再说些什么,太监王承恩急匆匆地跑了进来:“皇上不好了!武昌的左良玉拒不交出兵权,在南京强行扶持福王登基,搞了个所谓的‘南朝’!”
崇祯顿时大惊失色:“你说什么?!”
对于左良玉擅自拥立福王另立朝廷的事情,连朱雄英都觉得意外。以前天下有匪患时,左良玉这样做还能理解,但现在匪患已除,左良玉这么做就显得很不合常理了。难道他认为自己手下的八十万大军能挡住朝廷的军队?
朱雄英不信左良玉会如此愚蠢。之前一个张献忠就够左良玉头疼了,他凭什么觉得能对抗平定了张献忠的强大军队?到底是谁给了他这个胆子?
忽然间,朱雄英明白了。恐怕另立朝廷并非左良玉主动所为,而是与崇祯近期的举动有关。近段时间,崇祯大力整治官场,许多贪官被抄家灭族。北方省份几乎都被清理了一遍,这让南方的官员和富商非常恐慌。而左良玉正是南方的军事政治领袖。
要供养八十万大军,当然少不了南方那些官员和乡绅的支持。反过来,这些人既然能撑着左良玉,也就有能力操控他。
左良玉敢这样搞事,八成是他背后那些南方官绅指使的。他们担心自己过去的劣迹会被清算,所以才策划了这事。
朱雄英听了忍不住笑了,说南方那些官绅集团真是走到绝路上了。
朱由检此刻还没完全理解左良玉另立伪朝的真正意图。他先是震惊,随后怒火中烧,咬牙切齿道:“好个左良玉,果然早有反心!之前先生提醒我时,我还不信,没想到刚平定叛乱,他就敢做出这种事!我非得将他千刀万剐不可!”
朱雄英看了他一眼,语气平静地说道:“这件事对你来说,其实是好事。”
朱由检一脸疑惑:“好事?左良玉在南方另立伪朝,这怎么会是好事?”
朱雄英不紧不慢地解释道:“当然是好事。左良玉手握八十万大军,这些军费难道是你出的?”
朱由检脸色一沉:“先生别取笑我了,你也知道我之前的处境。”
朱雄英微微一笑:“我不是取笑你,只是在说事实。左良玉能养得起这么多兵,少不了南方官绅的支持。”
“现在你在北方大力整顿,惩治贪官污吏,杀了不少人,收了不少银子。南方那些还在观望的官绅们会怎么想?他们会不害怕吗?”
“之前盗匪横行,他们或许觉得朝廷短期内无法顾及南方。但现在天下逐渐安定,他们的侥幸心理也破灭了。你觉得他们会坐等你去整顿南方官场吗?”
“左良玉只是南方官绅的一个代表罢了。他不一定真想另立伪朝,但他与那些官绅关系太深,也怕朝廷追究。所以他只能站到南方官绅那边去了。”
“不过这样一来,事情反而好办了。他们不反还好,现在反了,不过是一场大战就能把他们全收拾掉,这不是你的机会吗?连借口都省了。”
朱雄英的话让朱由检又是一愣:“先生的意思是……”
朱雄英笑着说道:“我可以写信给四川的常茂,让他直接转向东南作战。”
“别担心,不用太久,那所谓的伪朝自然会消失不见。”
“不过,你自己也得有所准备。”
“有中央军在,可以帮你解决所有麻烦。”
“但等我们之间的交易结束了,中央军就得离开。”
“到时候,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本事震慑四方,恐怕这天下安定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