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起讫:约公元前6955——前6931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6987——前6931年
出生地:中河(今河南洛阳市洛宁县中河乡)
立都:象邑(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北)
年号:伏案元年(丁卯,前6954)
伏案,女,姓风,名伏案,号中央氏。中华远古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二十二任帝。大伏羲氏族中央氏执政的三任帝。
伏案约生于节触三年(甲午,前6987),出生在中央氏的都城(活动中心)中河。她的祖辈是中央氏首任帝象伟,母辈是中央氏二任帝节触。
伏案相貌平平,个子不高,前额大,下巴小,头发稀疏而且红棕夹杂其间,是位外表不太招人喜欢的女人。据说每次在接待外族走婚的男人时,她经常是一位剩女,只有前来走婚的男人比这里的女人多时,她才有幸被选中。当然那位男人肯定不是英俊潇洒的美男子。
就是这样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子,却有着特殊的才能。据说她小时候是个哑巴,直到五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奇怪的是她除了会说普通话(当地语言)外,还会说几种谁也听不懂的话。有人说她说的是蛮语,有人说是兽语、鸟语,也有人说她是自己瞎说。
伏案在二十四岁以前一直被族人冷落,方方面面都被人看不起。但她自己并不自卑,每天照旧高高兴兴。
谁也没有想到,一次意外的事件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对她的看法。
节触二十六年(丁巳,前6964),南方的有苗氏族人派两名使臣来访问中原的大伏羲氏族。由于语言不通,当时的中原人都称南方人为苗蛮。苗人使臣执意要见帝节触,族人只好把她带到节触面前。但是两名南方女子呜哩哇啦的说了好半天,节触一句都没听明白,甚为着急。
这时帝节触身边有人附在她耳边说:“头领,咱们族里有个叫伏案的女子,也会说这种鸟语,或许她能听明白。”节触说:“那就赶快把她叫来呀!”那人赶忙跑去召唤伏案。
伏案跟着那人跑步来见帝节触。帝节触说明情况,问她能不能听懂两名苗蛮女子的话。伏案说:“让我来试试看。”
于是帝节触便让两名有苗族人与伏案对话,双方果然对答如流。在场的人无不称奇。
伏案向帝节触翻译说:她们是南方的有苗族人,是奉了她们头领的命令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想和我们大伏羲氏族建立外交关系,互派使臣访问,进行生产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谋求共同发展。
帝节触是一位英明的君主,知道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立刻表示同意,并且答应派使臣随同她们进行回访。旋即命伏案为接待外宾的特使,陪同两位有苗族人到各部落去走访。两名使臣足足在这里待了二十多天。
这天,两名有苗族女子求见帝节触,提出准备回国,问她是否派使臣回访。
帝节触便派伏案和一位精明的青年女子为使臣,随同两名有苗族女子前往南方访问。
伏案不辱使命,和那名姐妹千里迢迢访问江南,并且成功返回,带回许多南方人的信息和先进的农业、冶金、纺织等技术,在大伏羲氏族各部落进行推广,获得了很大益处。
不久,伏案又向帝节触提出要出访西方、北方和东方各国,声称这些国家的语言她都精通。帝节触这才知道伏案乃是当世奇才,可笑自己有眼不识金镶玉,竟然把她当成平庸之辈,真是失误!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她的请求,让伏案陆续出国访问。
就这样,伏案在三年时间里,连续访问了大小十几个“国家”,行程数千里。她的访问沟通了中原政权与其他氏族联盟政权的联系,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开创了良好的开端。
帝节触认为伏案为大伏羲氏族做出了重大贡献,便召集各部落大酋长议事,建议推举伏案为帝位继承人。她的提议被顺利通过。
节触二十七年(戊午,前6963),伏羲女娲氏政权立伏案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6955年,中央氏二任帝节触病逝后,伏案正式即帝位。仍都于象邑。以丁卯年(前6954)为伏案元年。
伏案即位后,继续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为了适应对外联络,她还亲自培训了数十名青年学习各民族的不同语言,让她们来担当翻译和出访各国的使臣。
在伏案执政时期,大伏羲氏族的统治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包括今山西省东部、河北省东南部、河南省大部、安徽省北部和山东省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主要是渔业、狩猎和农业,此时的农业还很不发达,北方以麦类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此时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骨器、木器、竹器和石器。此时的手工业主要有制木、制陶、制骨、制玉、纺织等。
当时人们聚落的村社多是临河而居,虽然人们已经注意到临河而居的危险,但是由于当时还不懂得凿井的技术,无法解决生活用水困难,只能冒险居住在河边。不过人们已经提高了对水患的防范能力,许多村社都备有竹排和独木舟,以应付突发的水灾。
伏案执政期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明和创造。社会各族各部落生产和生活状况良好。
遗憾的是伏案这样一位天才的女帝却没有长寿,不到六十岁就去世了。
伏案三十三岁即帝位,在位约二十五年,卒于伏案二十四年(庚寅,前6931),终年五十七岁。遗体埋葬在象邑西南的伏羲帝王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伏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