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起讫:约公元前7569——前7527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7593——前7527年
出生地:泰安(今山东泰安市大汶口)
立都: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
年号:太昊元年(癸丑,前7568)
太昊,男,姓风,名太昊,又称太昊伏羲,尊称白帝。中华远古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五任帝。
太昊是纯血缘伏羲氏族传人,他的祖辈是三任帝嬟移,母辈是四任帝师嬟。
太昊约生于师嬟二十二年(戊子,前7593),是纯血缘伏羲氏族的一位绝顶聪明的男子。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女尊男卑。因此,各部落大酋长基本上都是女人,只有极个别出类拔萃的男人才能有资格被选为部落首领。太昊就是这样一个的优秀男人。
约公元前7569年,伏羲氏四任帝师嬟病死于宫中。师嬟去世后,族人推举太昊为帝,以癸丑年(前7568)为太昊元年。
太昊执政时期,其活动区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和山东半岛的山地,《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里清楚地说明,当时伏羲女娲政权所统治的区域在中国的北方和东部,而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及西部高原,同时还活动着其它部族的中华人,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氏族联盟政权。
太昊初都于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晚年时迁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
太昊执政时期除继承了先祖伏羲所创造的远古文明外,还有了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在生活上的发明主要有三项:一是进行农田改革,放水浇田,史称“畎田”。当时气候多雨,洪水不断泛滥,黄河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冲击着下游洼地,形成大面积的平原。当时人们称这种河水冲击形成的平原为“息土”、“息壤”、“宿沙”、“夙沙”。太昊时期发明的“畎田”就是在这些平原上开沟挖渠,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排泄洪涝,是农业文明的一大发展。伏羲氏因有畎田之利,后被周边氏族称之为畎夷。
二是对大风雨表的改革,太昊以前的大风雨表为木质,称木主,极易损毁。太昊改用石主为碑,以象髀骨,树立测试风雨的山碑天齐石主,又称石晷。
三是发明草编织物——蓑衣。当时的气候是晴天少阴雨多,夏季里更是经常阴雨连绵,麻类织成的衣物不利于田间劳作和渔猎。这时候,民间发明了用草和树皮编成的防雨工具,称作蓑衣,以适应当时的恶劣天气。后来,人们便把这项发明归功于太昊了。
太昊娶五世女娲氏女子为妻,生有四子。长子名重,次子名该,三子名修,四子名熙。他们虽然属于女娲氏后裔,可是后来都得到了太昊的重用。太昊执政时,提升葛天氏后裔木正勾芒(又作句芒)为天栋勾陈柱下史总官,拜为上相。改任长子重代替勾芒木正之职,主东方木星、龙星的观测。因为人们习惯于称木正为勾芒,便把重称作勾芒。此后“勾芒”便成了木正官职的代名词。太昊任命次子该为金正,号蓐收,又称金天氏,主西方金星的观测。又以三子修和四子熙共主北方水星,号为玄冥,负责北方辰星的观测。
.太昊时期在文化上的重大贡献是发明了十二地支。
传说十二地支是太昊的重臣勾芒发明的,古时的十二地支读音和写法与现在完全不同,古时的写法和读音是:(1)(zi,读孳),即现在的子时;(2)(nao,读孬),即现在的丑时;(3)X(ao,读坳),即现在的寅时;(4)(jiao,读娇),即现在的卯时;(5)(chen,读臣),即现在的辰时;(6)χ(guang,读广),即现在的已时;(7)∞(wu,读五),即现在的午时;(8)⊕(wei),读围),即现在的未时(9)⇒(\operatorname(chang),读长),即现在的申时;0¥(qiu,读酋),即现在的酉时;()(qu,读渠),即现在的戌时;02)(kuang,读矿),即现在的亥时。(据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
太昊是伏羲女娲政权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史书上曾留有许多记录,但由于天灾人祸的损毁,保留下来的很少,未免有些遗憾。
太昊在位约四十三年,卒于太昊四十二年(甲午,前7527),终年六十七岁。遗体葬在宛丘太昊陵(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城北),尊号白帝、帝太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