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起讫:约公元前7615——前7569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7637——前7569年
出生地:凤城(今河南济源市西)
立都: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
年号:师嬟元年(丁卯,前7614)
师,女,姓风,名师(yi,读一),中华远古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四任帝。
师是纯血缘伏羲氏族传人,其祖辈为伏羲女娲政权二任帝女娲,母辈为三任帝嬟移。
伏羲女娲氏政权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女尊男卑的时代。那时候的男人社会地位低下,不管在本部落为民还是在外部落为夫,都是如此。整个部落联盟从上到下基本上都由女人管理,男人参政议政极少,简直是凤毛麟角。因此历届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帝)在选拔接班人时,根本就不考虑男人,只注意选拔那些有能力的女子。
有读者说古时候人的寿命很短,平均寿命只在三十岁左右,你写的帝王怎么都很长寿,是不是不真实啊?其实,在氏族联盟时代的早期,人的寿命是很长的,平均寿命应该在七十岁左右。因为那时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没有环境污染,没有战争,也没有瘟疫流行,人怎么可能短寿呢?而到了氏族联盟时代的后期,也就是炎帝和黄帝时期,各部落集团为了争夺领地,不断的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使许多田地荒芜,村庄焚毁,成千上万的平民在战争中死去。同时残酷的战争和野蛮的杀戮,破坏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导致各种疾病流行,使许多人过早的天亡。人的寿命开始逐渐下降,但平均寿命也还在五十岁左右。可是到了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战争和疾病使更多的人早亡,人的平均寿命才降到了三十岁左右。所以,笼统的说古人寿命短是不对的,是野蛮的战争和疾病使人的生命缩短了。
我们还是回到正题吧。
师是伏羲女娲氏族的一名优秀女子,她约生于移十六年(甲辰,前7637),从小聪明机智,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她不仅对春种、秋收、冬藏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对田猎和采撷也颇有见解,经常给族人解决一些难题,人们都赞她是圣女,深得族人喜欢。因此她在少年时便得到了帝移的器重,多次派她担当族内的重要工作。移晚年时,提名选举她为帝位继承人,得到了全族的支持。
其实当时所谓的“帝”实际上就是部落联盟的总首领,也就是大酋长,掌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她(或他)手中握有一种称作圭的叉形器,就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公元前7615年,伏羲氏三任帝嬟移去世,师受命于汶上,继承帝位。
师嬟即位后,以丁卯年(前7614)为师嬟元年。
在八千年前的中原地区气候比较炎热,到处都是茂密的草木和森林,漫山遍野都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随处可见千姿百态的飞禽和走兽。人们外出采集野果和狩猎,一般都是成群结队,只有那些武功好胆子大的人才敢单独行动。师嬟年轻时就经常单独行动,而且每次都能平安归来。
当时的汶水并不叫汶水,也不叫河,而是称作沟。经过数万年风雨和洪水的侵蚀,地面上形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沟壑,古人把有水流动的水道称作沟,没水流动的山谷称作壑。直到现在我国有些地方河流的名子还称作沟,这便是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
那时候的都城房舍也都是土木结构的茅草屋,根本没有什么象样的建筑,更不用说什么亭台楼阁和宫殿了。帝的服饰和平民没有多大差别,男人都是一头黑发用细麻绳随意地绑在脑后,赤裸着上身,(有的胸前长了许多黑毛),下身穿着半截灰白色的麻布裤子,裤腰处用一根麻绳系住,赤着一双大脚,脚面上也长了许多稀疏的黑毛。
女人秀发紧束脑后,粉衫罩住前胸,下身穿乳白色的宽松麻布裤子,有的赤着双脚,有的穿着用蒲草或树皮(加工过的)编制的草鞋。
从贾湖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种植稻谷和饲养家畜,制骨业、制陶业、纺织业都已经有了专门的作坊。所以说孔老夫子和司马迁先生把中国远古时代的发明全都记在了黄帝时代,实在是大错而特错。
师在位执政时的事迹我们不清楚,看样子她没有辜负先帝和族人的期望,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应该是一位尽职尽责的领袖。
师嬟在位约四十七年,约卒于师嬟四十六年(壬子,前7569),终年约六十九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帝师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