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波澜壮阔之后走向了终结。王仙芝、黄巢、朱温、当时一起搞起义,王仙芝,黄巢被后期史书列入《贼寇传》而朱温被后代史学家列入《帝王传》不惜笔墨大肆渲染,虽然曾在一个锅里吃饭,人生际遇竟然云泥之别。虽然这场起义之后,大唐王朝看似获得了短暂喘息之机,但这不过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回光返照罢了。因为在一次次对百姓的冷酷摧残以及连绵不断的起义冲击下,唐朝进行自我改革、延续生机的时间窗口已然彻底关闭。历史的车轮无情地滚滚向前,李唐王气已经黯然神伤。就这样,五代十国那动荡混乱的乱世大幕,缓缓拉开。
在五代的历史长卷中,后梁的故事率先登场,而故事的核心人物,便是亲手将辉煌的李唐王朝推向覆灭的朱温。号称“晚唐屠龙刀”
地处苏北的名城徐州,在中国历史上堪称著名的帝王之乡,有着“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这里仿佛是开国皇帝的摇篮,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那位吃饭耍赖、还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刘邦。两汉时期的二十多位皇帝,祖籍都在徐州。除了刘邦,还有南朝宋武帝刘裕,五代时期南唐的列祖李昪。而提及五代十国,还有一位出生于徐州的皇帝,他就是一代枭雄朱温,五代第一个朝代——梁朝的开国太祖。
唐宣宗大中六年十月二十一日的夜晚,朱温出生在砀山五沟里。他的祖父朱信、父亲朱诚,都是乡下以教书为生的先生。号“朱五经”,在世时常说:
“我生平熟读五经,依赖这个养家糊口,三个孩子当中只有长子朱全昱跟我相似,次子朱存,三子朱温,这两个小的不学无术,长大之后、肯定没什么出息,也不知道我们朱家将来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三个孩子逐渐长大,入不敷出,朱老头整天郁郁寡宽,不料抑郁成疾,竟然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了。更惨的是,他死后,家徒四壁,朱家连丧葬费都凑不齐,亏了亲族邻里慷慨解囊,这才将老头儿草草的安葬了。家境贫寒,父亲早早离世。朱温便和两个哥哥朱全昱、朱存,无奈之下跟着母亲王氏,寄住在萧县的富户刘崇家中。母亲王氏靠给人家做活维持生计。
朱温的大哥朱全昱,性格憨厚朴实,为人老实本分。而朱存和朱温却性格凶悍,尤其是朱温自小体格健壮、擅长骑射,但厌恶农耕劳作,常以“豪雄”自诩,好勇斗狠,乡邻多视其为游手好闲的问题少年,狡黠且不安分。由于小时候缺乏严格管教,再加上他自身性格的缘故,朱温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性,手脚不太干净,老是爱偷东西。刘崇十分讨厌这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经常拿着大棍子教训他。有一次,朱温跑去村头赌博,结果技艺不精,输得底儿掉。他身上没钱,便偷偷摸摸地溜回刘崇家,偷了刘家的大锅,打算拿去换钱。可朱温的“手艺”还不够娴熟,背着锅还没跑出院子,就被刘崇逮了个正着。刘崇气得火冒三丈,大骂:“朱三,看我今天不打死你!”
好在刘崇的母亲与刘崇态度截然不同,她非常喜欢朱温这个野孩子,赶忙出来制止,朱温这才逃过一劫。朱温虽说不擅长干农活,却擅长骑射。他经常和二哥朱存外出打猎,射死几只野鸡野兔,拿回来献给刘家,母亲也能跟着分一些。刘崇吃到野味,自然对朱温脸色好了些。刘母心疼朱温,还经常给他梳头。刘崇曾数落母亲多管闲事,刘母却对刘崇等家眷说:
“你们可别小瞧了朱三,这孩子面相与众不同,将来必定能成就大事。好好对待他,日后咱们刘家说不定还能跟着沾光呢。”
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根本不相信。这便是朱温童年的故事。
以朱温这样的家境、为人和能力,如果生在太平盛世,他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在乡野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运气好点儿的话,或许能娶个老婆,生一堆儿女,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绝无出人头地的可能。可命运弄人,他偏偏生在了乱世。而且,乱世恰恰是朱温最能如鱼得水的舞台。历史事实表明,像朱温这种不务正业的流氓无赖,在乱世中获得成功的概率高得惊人。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刘邦、刘备、石勒、刘裕、陈霸先、王建、郭威、朱元璋等等。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也基本都出身社会底层。这是因为社会底层出身的枭雄,相对更了解民间百姓的疾苦,所以他们往往能客观地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王仙芝和黄巢带领着活不下去的农民,发起了规模浩大的起义,影响极其深远,整个关东地区都为之震动。萧县离山东很近,朱温自然也听闻了黄巢起义的消息。他心想,与其在这里受刘崇的窝囊气,倒不如趁着年轻出去闯荡一番,至于生死,就听天由命吧。朱温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两个哥哥。大哥朱全昱不想出去,以他的性格和能力,出去了也难以混出名堂。二哥朱存却和朱温想法一致,于是兄弟二人便把母亲托付给大哥照顾,而后告别母亲,北上投奔黄巢的农民起义军。这一年,朱温二十五岁。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巧合,同样出身社会底层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在二十五岁时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
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朱温的能力得到了充分施展。他跟着黄巢进军河南,南下江东,转战两浙,进入福建,攻打广州,屡立战功,因此得到了黄巢的重用和提拔。然而,朱温的二哥朱存在攻打广州时不幸战死,留下了两个孩子朱友宁和朱友伦。
黄巢进入关中之后,朱温投降了唐将王重荣,朱温以母亲姓王为由,认王重荣为“舅舅”,建立私人纽带以巩固地位。这一行为让王重容更加信任他,并调转矛头镇压黄巢起义军。
但好景不长,形势很快急转直下。投降朱温的王重荣率先发难,再次归附唐朝,唐军大举进攻,黄巢的大齐政权摇摇欲坠。朱温不愧是一代枭雄,眼光极为毒辣。他深知黄巢大势已去,自己当初参加义军,追求的不过是个人的荣华富贵。既然黄巢不行了,那就另寻高枝。朱温听从手下谋士谢瞳的劝告,投降了唐朝。唐僖宗任命朱温为招讨副使,授予宣武军节度使等职,并承诺收复长安之后,即刻让他赴任,还赐名朱全忠。
黄巢被赶出长安后,唐中和三年七月,朱温意气风发地来到汴州,成为一方诸侯。此时黄巢还在河南一带流窜,所以朱温积极招兵买马,以防不测。不过,汴州地处四战之地,周边强敌众多,朱温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
朱温的北方,有华州的义成军节度使王铎;怀州的河阳三城节度使诸葛爽;东北方向,有郓州的天平军节度使朱瑄,兖州的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青州的平卢节度使王敬武;东边,有徐州的武宁军节度使时溥;南边,有淮南节度使高骈;西边,有许州的忠武节度使周岌。此外,朱温的北方,还有凶悍的李克用。可谓众敌环伺。“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这些人名义上都是唐朝的忠臣,可实际上个个心怀鬼胎。他们见唐朝积弱不振,都想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截留地方赋税,自己掌控赏罚大权。不过,王铎是以宰相身份兼任节度使,还算得上是朝廷的人马。
朱温刚到汴州,人生地不熟,便主动拜王铎为靠山,送了不少钱财给王铎。王铎觉得朱温这人可靠,便对他十分倚重。
朱温主政宣武军后,很快成了大财主。他还有些孝心,派人去萧县刘崇家,接还在那里为奴的母亲和大哥进城享福。为了在汴州人面前风光一把,朱温在城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汴州百姓纷纷挤到城外看热闹。朱温迎母的佳话,一时间轰动全城。在府中设家宴时,朱温恭敬地献上美酒给母亲。王氏边哭边饮。朱温因为高兴,多喝了几杯,无赖本性开始暴露。他笑着说:
“父亲朱诚读了一辈子书,到最后也没考上进士,没想到他儿子居然当上了节度使。父亲如果在地下有知,也该为我高兴。”
朱温竟然敢取笑去世多年的父亲,王老夫人心里很不痛快,过了好一会儿,长叹一声说:
“阿三,你能有今天,确实了不起。但你的为人,做母亲的再清楚不过。你的德行,未必比你父亲强。还有你二哥朱存,身死蛮荒之地,留下儿女孤苦伶仃,你却视而不见。传出去,你脸上也无光。”
朱温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哭着认错:
“是我错了。我一定接回二哥的遗孤,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随后,朱温派人把朱存的两个遗孤以及其他朱氏家人都接到汴州。因为刘母曾经善待自己,出于面子,他重重赏赐了刘崇,刘崇后来还当上了商州刺史。
朱温的人生经历本就充满传奇色彩,然而,让后人熟知且感到不可思议的,并非他的战斗历程,而是他的爱情故事。朱温后来当上皇帝之后,荒淫无度,连自己的儿媳妇们都不放过,后人大多认为他是个淫贼。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像朱温这样生性暴虐的人,竟然有一位温柔善良的妻子张氏。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一般都没有正式名字。张氏的贤惠程度,比起以贤德著称的东汉明德马皇后(马援之女)、唐朝长孙皇后等人,毫不逊色。更让人惊讶的是,朱温生性残暴好淫,却对妻子张氏百依百顺,从无二心。事实上,朱温的淫乱行为是在妻子死后才开始的,妻子在世时,他堪称模范丈夫。
张氏的父亲张蕤,是唐朝的宋州刺史,而朱温出生的砀山,正是宋州的辖区。地方长官的传闻轶事,向来是普通百姓平时津津乐道的话题。朱温也听闻过张小姐的美貌与贤惠,他对二哥朱存说:
“以前汉光武帝曾说,做官要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以后我也要娶到这位张小姐。”
朱存哪里相信他这话,嘲笑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说:
“河边有水,你先去照照自己的德行。”
朱温后来参加起义军,心中依然念念不忘张小姐,总想着有朝一日能与她相遇,成就美好姻缘。立誓“必娶此女为妻”,成为其发迹动力。朱温一直到了而立之年,还未娶妻,始终在苦苦等待张氏。也许是朱温的执着感动了上天,他在黄巢手下担任同州防御使时,遇到了沦为难民的张小姐。朱温激动得差点哭出来,直呼:
“这是上天赐给我的啊!”
随后,朱温以极其正式、隆重的礼节迎娶张小姐过门,张氏成为了朱温的正妻。
朱温是五代时期著名的狠角色,治军严厉,赏罚分明,但在温柔婉约的张氏夫人面前,却极为温顺,言听计从。这种性格上的巨大反差,不仅让后人对张氏夫人肃然起敬,也让人们在痛恨朱温罪恶的同时,不禁对朱温多了几分别样的感觉。
朱温主政宣武军之后,开始着手进行治理和建设。要想成就大事,身边没有几个得力的谋士可不行。朱温先是得到了前台州刺史李振。李振离开台州逃归长安时,路过汴州,被朱温盛情挽留,聘为从事。朱温继续四处发掘人才,运气也着实不错。他在汴州发现了一位名叫敬翔的奇才,敬翔是唐中宗时平阳王敬晖的后人,祖辈大多在大郡担任要职。敬翔饱读诗书,文笔极佳,史称其“尽心勤劳,有经国济世之略”,可惜他多次科举都未考中,生活穷困潦倒,无奈之下只好来到汴州,投靠同乡观察支使王发。王发虽然收留了敬翔,但对他并不优待。时间一长,敬翔囊中羞涩,生活日益窘迫,为了生计,他只好靠给别人写文章来换口饭吃。因为敬翔文笔好,写出的文章常常有精彩语句在坊间流传。朱温虽然没什么文化,大字不识几个,但喜欢听别人讲解文章,也听闻了敬翔文笔好的名声。朱温打听到敬翔寄住在王发府中,便告诉王发:
“我听说你手下有位奇才,你把他请到我这里,我要重用他。”
朱温和敬翔见面之后,朱温问道:“我听说先生常读《春秋》,请问《春秋》里都记载了些什么?”敬翔侃侃而谈,说《春秋》记载的无非是诸侯之间争权夺利、相互杀伐之事,言语间神采飞扬。朱温担心敬翔是个迂腐的书呆子,便想考考他对军事的见解,又问:“《春秋》里记载的兵法,能运用到当今之事吗?”敬翔笑道:“兵者,诡道也,应变如同走马灯,灵活多变者胜。《春秋》里的古法,未必适用于今日。”朱温听后大喜,对敬翔委以重任。此后朱温对敬翔“言听计从”,视其为军政决策的核心智囊,甚至称“纵使张良、陈平复生,也难转祸为福”以此表示对其倚重。
此时,朱温手下文有李振、敬翔、谢瞳、刘捍,武有庞师古、葛从周、张归霸、霍存等人,再加上军队战斗力强,能征善战,在中州地区堪称强大势力。
不过,要论起各镇的地势,五代十国时期,最为突出的当属河东地区。河东地区北靠大漠,南临中原,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优势十分明显。五代中有三个王朝都是从河东发家的,由此可见河东地区地位的重要性。
中原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易攻难守。朱温的处境和三国时期的曹操颇为相似,都占据黄河以南地区,北方有强大的敌对势力。唯一不同的是,曹操面对的是外表强大、内心怯懦的袁绍,而朱温面对的则是能征善战的沙陀人李克用,以及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
朱温曾经有过一次绝佳的机会可以除掉李克用。唐中和四年五月,李克用追击黄巢,路过汴州,准备在此补充粮草后再战。朱温觉得机会来了,便设计想要杀掉李克用。结果李克用命不该绝,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成功逃脱。朱温捶胸顿足,懊恼不已,这次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把李克用给彻底得罪了,以后别想有安宁日子过了。
李克用逃出生天后,曾上表朝廷,请求责罚朱温。唐僖宗知道李克用和朱温有仇,但朱温对唐朝的功劳也不逊色于李克用,两边他都不敢轻易得罪,只好好言劝慰,加封李克用,还在河东地区给他多划了几个州的地盘,李克用这才暂时作罢,打算日后再找朱温算账。
此时的朱温,还没闲工夫去理会李克用,因为他身边那帮爱惹事的势力,比李克用的威胁更大,朱温决定先把他们一一铲除。芝兰挡路不得不除、朱温觉得义成军节度使王铎实力相对较弱,便时不时地找王铎的麻烦。王铎本就是个圆滑之人,知道自己不是朱温的对手,生怕哪天被朱温吞并。唐中和四年十月,王铎上表朝廷,请求唐僖宗给他换个地方任职。唐僖宗对这些地方上的破事儿也懒得管,便把王铎调任为义昌军节度使。义昌军节度使杨全玫在沧州日子过得挺舒坦,哪里肯让王铎来取代自己呢?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歪主意。杨全玫知道魏博军节度使乐彦祯的儿子乐从训为人残暴,便挑拨乐从训去杀王铎。乐从训贪图王铎的财物和妻妾,果真带着数百江湖强人,杀了王铎,抢走了他的财物后扬长而去。
此时,已经在成都待腻了的唐僖宗李儇,正准备返回京城长安。得知王铎被杀的消息后,他也无可奈何,自己都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呢。唐中和五年正月,李儇启程离开成都,北上回长安。可当他看到长安城中荆棘丛生,满目疮痍,瞬间心凉了半截。当然,这些都还不是最要紧的。最让李儇窝火的是,黄巢虽然被剿灭了,但自安史之乱后就存在的关中藩镇割据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唐朝中央政府实际能控制的,不过是河西、山南、剑南、岭南等数十个州,而且朝廷在各个藩镇中的威信已经荡然无存,对他们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关中的各个藩镇自行处理藩镇事务,只不过把李儇当作一尊泥菩萨供着,每年象征性地给朝廷送点钱,算是给皇帝留了点面子。唐朝此时的形势,和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之后的军阀混战极为相似。唐僖宗和汉献帝没什么两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宗打下的江山摇摇欲坠,可他根本无心考虑唐朝的命运,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这个倒霉皇帝该如何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