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位背景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次子,母亲为窦太后。原本在代国时,文帝已有三个儿子,但窦太后得宠后,前三位王子接连夭折,刘启因此成为皇位继承人。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后,32岁的刘启继承大统,开启了16年的"文景之治"后半程。
####二、执政初期(前元年间)
1.新政开端
登基首月便大赦天下,赐百姓爵位一级。五月减免田租一半,同时在长安为文帝修建太宗庙,要求群臣不得朝贺,以示对父亲的敬重。面对匈奴侵扰代郡,延续文帝的和亲政策,避免大规模战争。
2.天象示警
前元二年(前155年),天空接连出现异常天象:东北方现彗星,衡山郡下冰雹深达二尺,火星逆行逼近北极星。这些现象被视作上天警示,景帝开始调整政策:将广川王、长沙王遣返封国,任命陶青为丞相,增设南陵等新县。
3.七国之乱
前元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等六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景帝先杀晁错试图平息事态,但叛军仍围攻梁国。最终派遣周亚夫率军平叛,历时三月平定这场波及半壁江山的动乱。战后赦免参与叛乱的楚元王后代,分封诸皇子镇守要地。
三、中期治理(中元年间)
1.制度变革
中元元年(前149年)改革司法体系:将廷尉改称大理,典客改称大行,建立更规范的官职体系。同时允许民间自由交易,解除商业禁令。中元五年(前145年)削弱诸侯权力,改诸侯"丞相"为"相",直接由中央任命。
2.天灾应对
面对频繁自然灾害:中元二年衡山郡冰雹大如斗,中元四年蝗灾肆虐,中元五年全国大水。景帝采取系列措施:赦免修建阳陵的刑徒,开放皇家园林供灾民采集,允许百姓入山采矿自救,展现灵活执政能力。
3.储君风波
中元七年(前143年)废黜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改立胶东王刘彻(即汉武帝)为太子。这场震动朝野的废立事件中,太尉周亚夫因反对被罢相,最终冤死狱中,暴露了皇权与功臣集团的矛盾。
四、执政晚期(后元年间)
1.经济调控
后元二年(前142年)遭遇特大旱灾,颁布特殊法令:禁止用粮食喂马,违者没收充公;囚犯改穿粗麻衣;暂停酿酒节约粮食。同时减免田租,开放皇室陵区土地供百姓耕种。
2.边境危机
匈奴持续侵扰:后元元年入上郡,后元三年犯雁门。景帝采取"北守南和"策略:北方派郅都等将领严守关隘,南方与南越保持友好。虽不复文帝时期的和亲政策,但避免大规模用兵。
3.临终安排
前141年正月行太子加冠礼,十天后突发重病。临终前下诏:赐天下每户百钱,释放宫女归家,要求丧事从简。48岁的景帝留下"户口翻倍,国库充盈"的盛世基业,将江山交予16岁的汉武帝。
五、历史功过
1.延续盛世
继承文帝轻徭薄赋政策:田租保持三十税一,允许民间铸钱。长安太仓存粮"陈陈相因",国库钱串堆积至腐朽。人口从2500万增至3000万,为武帝时代打下坚实基础。
2.削藩成败
采纳晁错《削藩策》引发七国之乱,暴露激进改革的弊端。但平定叛乱后推行"推恩令"雏形:将梁国分为五国,齐国划为七郡,从根本上削弱诸侯实力。这种"先破后立"的策略,被司马迁评价为"主父偃之策的先声"。
3.法治得失
一方面废除肉刑、减轻刑罚,另一方面重用酷吏郅都、宁成。这种"宽严相济"的统治方式,既维持了社会稳定,也为后期吏治腐败埋下隐患。太史公司马迁感叹:"周亚夫冤死狱中,实为明君污点。"
六、历史评价
班固在《汉书》中总结:"景帝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他巩固了中央集权,化解了诸侯威胁,但过度依赖权术制衡,导致忠臣蒙冤。正如未央宫前殿的日晷:阳光下的阴影始终与光明相伴,这位承前启后的帝王,用智慧与争议书写了"文景之治"的最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