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承大统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代地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定都中都(今山西平遥)。他的母亲是薄太后。在代地治理十七年后,命运迎来了重大转折。
公元前180年七月,执掌朝政的吕后去世。九月,吕氏家族吕产等人图谋篡权,威胁刘氏江山。陈平、周勃等老臣联合朱虚侯刘章等人发动政变,诛灭诸吕。大臣们商议后,决定迎立素有贤名的代王刘恒为帝。
消息传到代地,刘恒召集谋士商议。郎中令张武警告:"汉朝老臣都是跟随高祖打天下的猛将,手段狠辣。如今京城刚经历血洗,恐怕有诈。"中尉宋昌却力主进京:"天下人心归刘氏,吕后专权时太尉周勃仅凭符节就能让北军倒戈,可见天意难违。如今内有宗室镇守,外有诸侯牵制,大臣们是真心拥戴您!"
刘恒犹豫不决,先派舅舅薄昭去长安打探。薄昭亲眼见到周勃等人诚意,带回可靠消息。刘恒这才笑着对宋昌说:"果然如你所料!"随即带领六名亲信奔赴长安。抵达渭桥时,百官跪迎,周勃跪献玉玺,刘恒却谨慎地说:"到代王府邸再议。"最终在群臣再三恳请下,这位二十四岁的藩王登基称帝。
二、治国新政
1.废除苛法
文帝即位后立即推行仁政。他下诏废除"连坐法":"法律本该惩恶扬善,现在一人犯罪却要牵连全家,这等于逼良为暴!"官员起初反对:"连坐能让百姓互相监督。"文帝反驳:"官吏不能教化百姓,反而用恶法治民,简直是火上浇油!"最终废除了这项秦朝遗留的残酷法令。
公元前167年,齐地太仓令淳于意犯罪被判肉刑,女儿缇萦上书哭诉:"砍断的手足不能重生,刺面的疤痕永远在提醒罪过,犯人连改过自新的机会都没有!"文帝深受触动,下诏废除黥面、割鼻、断足等肉刑,改为劳役和杖刑,中国法制史从此翻开新篇章。
2.重农安民
文帝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每年春耕都要亲自下田示范。他免除田租十二年,减轻农民负担。遇灾荒时开仓放粮,允许百姓卖爵换钱度过难关。有次想建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相当于十户中产之家财产),立即作罢:"住着先帝的宫殿已觉惭愧,怎能再浪费民财?"
3.节俭治国
皇帝以身作则过简朴生活:穿粗布衣裳,后宫妃嫔衣裙不得拖地,帷帐不准绣花。修建霸陵时要求"全用瓦器,不得用金银装饰",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明确要求薄葬的皇帝。对待南越王赵佗,他不以武力镇压,而是优待其亲属,最终使南越重新归附。
三、外御匈奴
面对匈奴侵扰,文帝采取"和亲为主,积极防御"的策略。他派遣灌婴率八万五千骑兵驻守边境,但严令不得主动出击:"朕不忍让百姓再受战乱之苦。"即便匈奴三次大规模入侵,也只是加强防御工事。同时不断派遣使者沟通,最终与匈奴达成和亲协议。
四、君臣之道
对待功臣既慷慨又智慧:周勃、陈平等人获封万户侯,但当周勃居功自傲时,文帝默许他称病辞职。发现将军张武受贿,反而赐金使其羞愧自省。对于称病不朝的吴王刘濞,不仅不责罚还赐予手杖以示关怀。这种"以德化人"的执政风格,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清明政局。
五、遗诏仁风
公元前157年,文帝临终前留下震撼人心的遗诏:"生死本是自然规律,何须过度哀伤?禁止厚葬扰民,百姓婚嫁饮酒照常,守丧三日即可除服。"更叮嘱霸陵修建"保持山陵原貌,不得改动"。这份充满人文关怀的遗嘱,连司马迁都赞叹:"霸陵如故,千年颂声!"
六、历史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汉兴四十余年,德至盛也!"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没有扩建宫室、不增车马仪仗,却废除酷刑、轻徭薄赋,使人丁从1800万增长至2500万,国库积钱过亿,粮仓堆积至腐。他用仁德化解危机,用智慧驾驭群臣,用克制守护百姓,真正诠释了"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的为君之道。正如景帝追尊庙号"太宗"时所总结:文帝之德"上配天地,光照四海",为华夏文明树立了永恒的仁政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