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此计核心在于通过频繁变动对方的阵容,抽换其关键力量,等待其自行衰败,然后趁机加以利用,就像拖住车轮让车无法前行一样。在商业竞争、政治权谋等复杂情境中,这一计谋常被用于削弱对手、掌控局势,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商业理解深化
市场竞争中的策略运用
在市场竞争的激烈战场上,企业运用“偷梁换柱”策略可有效削弱对手实力,为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一家科技企业为例,该企业与竞争对手在智能硬件市场展开激烈角逐。为了打乱对手的战略布局,这家科技企业精心策划了一场“信息战”。
科技企业利用行业媒体、线上论坛等渠道,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智能硬件未来发展趋势的虚假报告,声称未来市场将聚焦于某一尚未成熟且成本高昂的技术方向(频更其阵)。竞争对手信以为真,投入大量资金和研发资源到该技术领域,试图抢占先机。而这家科技企业则暗中加大在成熟且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持续优化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对手在错误的技术方向上越陷越深,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错过了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机。产品研发进度滞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待其自败)。此时,这家科技企业凭借其成熟的产品和完善的市场布局,迅速推出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智能硬件产品,成功抢占了竞争对手原有的市场份额,在智能硬件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后乘之)。
在实施这一策略过程中,科技企业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比如虚假信息可能被竞争对手识破,从而引发反制措施;自身在正确技术方向上的研发也存在不确定性,若不能按时推出产品,前期的努力将付诸东流。为应对这些风险,科技企业一方面加强对虚假信息的包装和传播策略,使其更具可信度;另一方面,优化内部研发流程,加大研发投入,确保产品按时上线,从而有效降低了风险,成功实现了市场竞争目标。
合作项目中的权力博弈
在商业合作项目中,“偷梁换柱”策略也常被用于掌控项目主导权,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例如,两家企业合作开展一个大型软件项目,项目涉及核心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多个关键环节。其中一家企业(以下简称 A企业)企图掌控项目主导权,于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段。
A企业在项目初期,积极配合合作伙伴(以下简称 B企业),表现出高度的合作诚意,赢得了 B企业的信任。随着项目的深入,A企业以优化项目效率为由,逐步将自己的技术骨干安插到项目的关键岗位,如核心算法研发团队、项目管理团队等(抽其劲旅)。这些技术骨干凭借其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逐渐掌握了项目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决策权力。
同时,A企业还通过内部培训和团队建设,增强己方人员对项目的掌控力,削弱 B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在项目中的影响力。在项目后期,当产品进入市场推广阶段时,A企业凭借其在项目中的主导地位,按照自身的市场战略进行产品推广,将 B企业边缘化。最终,A企业成功推出基于该项目的软件产品,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 B企业则在项目中逐渐失去话语权,收益远低于预期(而后乘之)。
然而,这种策略也存在一定风险。一旦被合作伙伴察觉,可能导致合作关系破裂,引发法律纠纷,损害企业声誉。为避免这些风险,A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与 B企业的沟通和协调,表面上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通过合同条款、项目管理流程等手段,确保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从而在不引起合作伙伴强烈反弹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项目主导权的掌控。
古代故事延展
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将本该继承皇位的扶苏赐死,改立胡亥为帝。他们通过偷梁换柱的手段,掌握了朝廷大权,导致秦朝内部混乱,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赵高深知扶苏素有贤名,且与蒙恬等忠臣关系密切,若扶苏继位,自己将难以掌控朝政。于是,他精心策划了这场阴谋。赵高先找到李斯,以扶苏继位后李斯的地位将受到威胁为突破口,劝说李斯与自己合作。李斯起初犹豫不决,但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最终屈服。
他们篡改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赐剑让他自杀;同时,立胡亥为太子。为了确保阴谋得逞,赵高还派人封锁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辒辌车中,每日照常进献饮食,百官奏事也像往常一样,只有赵高、李斯和胡亥等少数几人知道真相。
扶苏接到假遗诏后,虽心中疑虑,但性格仁孝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胡亥顺利继位,成为秦二世。赵高则凭借拥立之功,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实际权力。他在朝廷中排除异己,陷害忠良,蒙恬等忠臣先后被杀害。秦二世在赵高的操控下,荒淫无道,加重百姓赋税徭役,导致民不聊生,各地纷纷爆发起义。
秦朝内部陷入了混乱,曾经强大的秦朝在赵高的“偷梁换柱”之计下,迅速走向衰败。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展示了“偷梁换柱”策略在政治权谋中的巨大破坏力,也警示后人,在权力斗争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正义,防止被奸人利用。
现代商业案例
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某新兴操作系统企业与一家传统手机巨头合作,旨在将新兴操作系统搭载在手机巨头的部分手机产品上,共同开拓市场。
在合作初期,双方都对项目寄予厚望。然而,新兴操作系统企业暗中怀有掌控项目主导权的意图。随着合作项目的推进,新兴操作系统企业以提升系统兼容性和稳定性为由,逐步将自己的技术团队安插到手机巨头负责该项目的核心部门,参与系统优化、功能开发等关键环节(抽其劲旅)。
这些技术人员凭借对新兴操作系统的深入理解和先进的技术理念,在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获得了项目中的关键决策权。同时,新兴操作系统企业还通过技术封锁和信息不对称,限制手机巨头技术人员对操作系统核心技术的了解和掌握。
在项目后期,当操作系统即将推向市场时,新兴操作系统企业凭借其在项目中的主导地位,单方面对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市场定位进行了调整,将产品定位为高端市场,强调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个性化服务,而这与手机巨头原本的市场战略有所偏差。手机巨头虽然意识到情况不对,但此时在项目中的话语权已经被大大削弱,只能被动接受。
最终,搭载新兴操作系统的手机产品上市后,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高端市场获得了一定的份额,新兴操作系统企业也因此在操作系统市场中崭露头角。而手机巨头虽然在该项目中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由于失去了项目主导权,在产品市场定位和市场推广方面较为被动,未能充分实现自身的商业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新兴操作系统企业也面临着合作破裂的风险,以及来自其他竞争对手的反击。为了降低风险,企业一方面加强与手机巨头的沟通,表面上维持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加快技术研发和市场布局,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可能的风险。
新增实操案例
在服装行业,两家服装企业合作推出一个联名系列服装产品。A企业是一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品牌影响力的传统服装企业,B企业是一家新兴的快时尚服装品牌,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的设计理念。
在合作项目启动初期,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希望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联名系列产品。然而,B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暗中策划了“偷梁换柱”策略,试图掌控项目主导权,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
B企业以提升产品时尚感和市场适应性为由,在产品设计环节,逐渐增加己方设计师在设计团队中的占比,并通过内部培训和团队协作,形成了以 B企业设计师为主导的设计风格(抽其劲旅)。在设计理念上,B企业设计师引入了大量当下流行的快时尚元素,强调个性化和潮流感,这与 A企业传统的经典设计风格有所冲突。
同时,B企业在市场推广环节也逐渐掌握了主导权。他们利用自身在社交媒体和线上渠道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年轻消费者的推广策略,如邀请网红进行产品展示、举办线上时尚活动等,将联名系列产品定位为年轻时尚群体的专属产品。
随着项目的推进,A企业发现联名系列产品的风格和市场定位与自己最初的设想相差甚远,但此时 B企业在设计和市场推广方面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A企业在项目中的话语权被大大削弱。
最终,联名系列服装产品上市后,在年轻时尚市场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销量,B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而 A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联名系列产品吸引了部分年轻消费者,但由于产品风格偏离了自身传统定位,也引发了部分老客户的不满。在这一过程中,B企业面临着合作关系破裂和品牌形象受损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B企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注重与 A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在宣传推广中强调双方的合作关系,同时在产品设计中保留了部分 A企业的经典元素,以平衡双方的利益和品牌形象,从而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维持了合作关系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