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成平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史家村,再次踏入了那熟悉的家门。细细算来,从二零零一年下半年起,直至此刻,他在西宁前后待了大概有七年左右的时间。这七年的时光啊,说起来不算漫长,可也并非短暂。对于史成平而言,这是相对较为安逸的七年。
在西宁的日子里,他虽也知晓自己不可能一直待在那里,迟早是要回到老家来的。然而,当这一天真的毫无预兆地突然降临,当他真切地站在老家的土地上时,他才发觉自己的内心竟是如此难受,这般难以接受眼前的这一切。
或许,这便是生活的本真模样吧。生活就如同那变幻莫测的河流,永不停歇地流淌着,变化才是它永恒不变的主题。既然生活已然发生了改变,那么不管内心有着怎样的波澜,都必须鼓起勇气去面对,去努力适应这全新的一切
母亲去世后他去过老院家里一次,当时的一幕他还历历在目,但当时他已在西宁生活,和这次的感觉并不太一样,这次当他再次推开老院的大门,一片荒凉和悲凉之感迎面而来!
眼前的老院子,围墙有些许斑驳,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木质的大门虽显陈旧,但那熟悉的纹理仿佛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推开门,院子里铺满了碎石子的地面上长出了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角落里,曾经堆放杂物的地方如今已布满了灰尘和蛛网。
院子靠南墙的两棵老榆树依然挺拔,粗壮的树干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欢迎久别重逢的主人。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给整个院子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
曾经熟悉的老屋,屋顶的瓦片有些已经松动,烟囱里也不再有袅袅炊烟升起。窗户上的玻璃蒙着一层灰尘,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屋内陈旧的家具静静地摆放着,仿佛在等待着主人的归来。
站在院子里,感受着微风拂面,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七年的时光,仿佛一场漫长的梦。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熟悉的味道。那是童年的欢笑,是成长的足迹,是家的温暖,婚姻的幸福,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然而,想到以后不得不在这里继续生活,心中又夹杂着一丝无奈。离开了繁华的西宁城,回到了自已曾经生活多年的村里,之前家里很多人也很热闹,随着时间和推移,家里的人不断的变少,不断的分离,只到现在只剩下了他一个人留在这个老院子里继续生活下去......
眼下老院子的情况,不能马上住进来,先需要好好收拾整理一番,还要添置一些必要的生活必需品,于是史成平先到了弟弟史成凡家,说先暂住几天,等老院子收拾妥当了,会马上搬出去。弟史成凡理解哥当下的处境,也就同意了。
在收拾老院子的那几日里,恰逢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田里的农活,根本抽不出人手来帮忙。所以,这收拾院子的活儿基本上就全落在了史成平一个人身上,他只能独自一人慢慢地打扫着、整理着这许久未打理过的老院子。
想想这些年,史成平辗转去过许多地方,一路上历经了诸多艰辛,吃了数不清的苦头。如今刚回到老家,望着这略显破败且空荡荡的老院子,他的心里不禁涌起了一丝凄苦之感。
史成平心里也明白,一味地沉浸在这种情绪里也没用,得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行。于是,他努力地让自己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收拾院子的工作当中。
院子里这儿缺个扫帚,那儿少个簸箕的,日常所需的东西都不齐全。史成平便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地去到上寨,在那儿采购了一些日用必需品回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白天就一门心思地收拾院子,累了就随便对付两口饭,填饱肚子接着干。到了晚上,老院子还没拾掇好,没办法住人,他便暂时到弟弟史成凡家凑合着睡上几个晚上。
好在史成平手脚勤快,没花上几天时间,这老院子就被他收拾得差不多了,基本具备了生活的条件,他也终于可以在这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老院子里开启新的生活了。
这几年间,家里的地一直是由弟弟史成凡在耕种打理,所以地里每年的收成也基本上都由弟弟两口子自行支配使用了。
然而今年的情况却有所不同。恰好赶在秋收这个忙碌的时节,史成平刚刚收拾完老院子,便赶忙去给弟弟两口子帮忙进行秋收以及后续的打碾工作。
让史成平颇感意外的是,自己这些年没在村里生活,村子里的变化居然还挺大的。就拿秋收和打碾这件事儿来说吧,如今已经逐渐开始采用机械化的方式来进行了。放眼望去,能看到不少人家的田地里,收割机、脱粒机等各类农业机械在轰隆隆地作业着,大大提高了秋收的效率。
不过,村里也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家依旧沿用着原来的传统方式在进行秋收和打碾,弟弟史成凡两口子便是其中之一。虽说他们还是采用老方式,但好在史成凡有一台手扶拖拉机,这可帮了大忙了。
在整个农事过程中,不管是犁地的时候,还是拉麦子去晾晒,亦或是在碾场的时候,这台手扶拖拉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相较于以前单纯依靠牲口来干活的方式,如今使用手扶拖拉机的效率可真是高多了。以前用牲口犁地,速度慢不说,还得时刻盯着牲口的动向,生怕它不听话;拉麦子时,牲口的力气有限,往往要来回跑好多趟;碾场的时候更是麻烦,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现在有了手扶拖拉机,这些活儿干起来轻松了许多,不仅节省了时间,人也不用那么劳累了。
秋收的忙碌过后,史成平找到弟弟史成凡,和他仔细商量起了一件事儿。史成平想着,自己既然已经回到老家,准备长期生活下去,那得提前为接下来的日子做打算呀。于是,他提出想用钱从弟弟这儿买上几袋子粮食,这些粮食足够自己下半年吃的就行。而且,他还打算从明年开始,亲自耕种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弟弟史成凡听了哥哥的想法后,二话没说就表示同意了。
在之后的空闲时间里,史成平便开始着手为明年的种地事宜做准备。他先是去购置了一些种地用的农具和工具,像锄头、镰刀、犁耙等等,把种地需要用到的家什都置办得差不多了。
至此,史成平重新回归老家农村生活这件事儿,算是彻彻底底地落实下来了。不管之前经历了多少波折,也不管未来的生活会面临怎样的挑战,生活终究还是要继续。
在与儿子史存玉的一次通话过程中,史成平将自己如今在老家的境况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儿子听。他细细诉说着自己回到老家后的种种经历,从收拾老院子的忙碌,到帮忙秋收打碾的情形,再到筹备明年种地的计划等等,事无巨细。
史存玉在电话那头认真地听着,越听心里越是担忧。父亲一个人在老家,生活诸多不易,虽然父亲努力让一切步入正轨,但那种孤单的感觉还是透过电话线传了过来。
最后,史存玉在电话中语气坚定地告诉史成平,他已经做了决定,就在今年年底过年的时候,他要带着妻子和孩子,一家三口一同回到青海老家,陪伴父亲一起过个热闹的年。
史成平听到这个消息的瞬间,内心满是欢喜,简直高兴坏了。毕竟如今年纪越来越大,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日子过得格外孤单。平日里,连个说贴心话的人都没有,这种孤独感常常萦绕在心头。所以此刻,他一听到儿子要回来过年的消息,情绪便一下子激动起来,眼眶也不由自主地湿润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顺着脸颊缓缓滑落。
史存玉回老家过年的这一消息,仿若在史成平那原本有些落寞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丝光亮。这丝光亮虽然微弱,却足以让他眼前一亮,给史成平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史成平回到村里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重新适应村里的农活以及日常生活当中。他每日里忙着打理田地、操持家务,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回归到曾经熟悉的农村节奏。
然而,去年他去上海看望史存玉这件事儿,不知怎的被村里的一些人知道了,随后便开始在村子里渐渐传开。这事儿就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而且这涟漪还越扩越大,越传越离谱。到最后,竟然有人信口胡诌,说出了史成平的儿子史存玉在上海病得很重,甚至可能都不行了这样耸人听闻的话,而且这种不实传言还在村里肆意蔓延开来。
史成平得知这些流言蜚语后,心里别提有多生气。自己儿子明明好好的,只不过是身体有些小毛病,儿子自己心里有数,也有信心治好,可这些人却在这儿瞎传些没影的事儿,这不是平白无故地让人闹心嘛。
好在,史存玉已经决定今年年底要带着家人回青海老家陪自己过年了。史成平心想,这下好了,等儿子一家回来,让大家都亲眼看看,也好让这些乱七八糟的传言彻底消失。
于是,史成平一边在心里默默地计算着史存玉回来的日子,一边满心期待着。往年过年的时候,他总是平平淡淡地就过去了,心里几乎掀不起什么波澜。可这次不一样,一想到儿子一家即将回来团聚,他就兴奋得不行,甚至都有点等不及了,心里一个劲儿地盼着时间能过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好让一家人团圆的时刻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