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在整个霓虹电影史上,都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个时期。
在此之前,霓虹艺人奉行的是所谓的“片场制”。也就是说艺人的所属关系是归于电影公司的。
五大电影公司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他们在那时掌握了全国90%的艺人合约,甚至可能更多也说不定。
还订立了一个名叫“五社协定”的秘密协议。该协定是当时的五大电影公司——东宝、东映、大映、新东宝、松竹,旨在垄断市场而签订的合约,规定了“不借入、不借出、不挖角”的原则。
简单点说,就是划分好了各自的领地——也就是艺人资源,这些艺人们只能拍各自所属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
如果只是这样子,那“五社协定”的性质也不算恶劣。但资本家的嘴脸嘛,懂得都懂。
既然手下这批演员不会被其他大公司挖角,也不能去拍其他公司制作的电影,那想让谁红不就是自己这个当老板的一句话的事么?
就算拍一部戏只给他们一块钱的片酬,那些所谓的大明星还不是只能乖乖地照办?
在必要的时候,为自己、为公司去陪几个大人物喝喝酒唱唱歌,甚至宽个衣解个带,也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吧?
甚至不用陪什么大人物,每天晚上来给自己暖床就是每日必修课……等等。
总之各种过分的、不过分的、肮脏的、不那么肮脏的要求,在这个“五社协议”缔结后的时期里,可以说只有你们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情。
但电影巨头公司这种垄断的好日子并没能持续下去。
60年代以后正是霓虹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可电影行业不仅没有得到发展,相反却走向衰退。
原来的五大电影公司中,新东宝和大映两家公司分别于1961年及1971年倒闭,产量大为缩小,转为经营发行、经营影院或扩大其它附带事业。
日活虽然顶替新东宝,成为了霓虹电影公司的五大新成员。但很快他们也陷入了财政危机,只能不顾廉耻地拍摄成人电影来苦苦支撑。
要知道这种事情,在过去那个还没有录像带的时期,可是只有独立电影才会干的。日活的窘迫也揭露了这个时期所谓的五大,到底有多么的虚弱不堪。
随着五社协定的失效,大电影公司对雇员的生杀大权被彻底打破,曾经的行业垄断格局被打破,为后来的电影人和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和表现空间。
彻底埋葬“片场制”的另一个关键,是以渡边娱乐、杰尼斯和HoriPro为首的艺能事务所,通过电视剧演出机会和电视选秀等方式,大量发掘并签约新人。这种趋势加剧了电影公司对演员和导演的掌控力的下降。
尤其是当大映公司在1971年破产时,其旗下的一些头牌演员如C和若尾文子等人成为了自由身,可以不受限制地参与各家电影公司的影视剧拍摄。
尽管“片厂制”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演员们的“解放”,可实际上新的事务所体系迅速建立起来,对演员的经纪约管理反而变得更加严格起来。
在没有事务所经纪约的情况下,演员几乎不可能获得曝光机会。
这表明即使在没有片厂制的束缚下,演员和导演仍然需要依赖于新的行业结构来获得工作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像长野博之前会选择直接跟花叶制片签专属合约,也算是当代年轻人看明白了片场制跟事务所体系其实并没有多少差别后的一种选择。
认定西野京跟春原米拉都是有良心有能力的老板,那就早点抱紧大腿的好。
此外,七十年代初霓虹电影滑入低谷的背景下,一些电影公司如东宝株式会社开始尝试新的策略来振兴电影业。
例如,通过邀请擅长女性题材的导演西河克己翻拍《伊豆的舞女》,并挖掘新人山口百惠的潜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些举措不仅帮助山口百惠成为几代观众永久的记忆,也为霓虹电影业带来了一线生机。
但这些重振霓虹电影业的举措,都跟破产后又被德间书店收购重组的大映株式会社关系不大了。
大映在获得德间书店的支持后,尽管又重整旗鼓恢复经营,可重点已不放在影片的制作方面。
主要是破产的时候那些制作型人才基本上都走光了,他们在之后的这二十年里只能通过发行其他电影公司的作品来保持自己的业内地位。
这些年他们稍微有了点余力,便想着扶持、入股、收购一些小电影公司,从而恢复自身的影片制作能力。
只可惜老天爷就跟逗他们玩似的,他们看中但没签下的电影都火了。而被他们签下的电影,明明在独立影院时表现良好,上了商业院线票房却都扑了个惨。
虽然目前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但长此以往,二次破产恐怕也是指日可待了。这次要是再破产,那能不能保住“大映(DAIEI)”这个名字都不好说了。
就在《情书》上映前,大映株式会社的头头脑脑们还在讨论要不要放弃扶持那些小公司,也就是彻底放弃自产电影的路线,老老实实经营发行、经营影院或扩大其它附带事业。
不少人甚至提议可以去抱“同事”吉卜力工作室,也就是宫崎骏的大腿,人家这十年里拍的动画,像什么《龙猫》、《魔女宅急便》等等,那是一个比一个火。
不过,更多人是对这个提议表示坚决反对。理由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明明大家都是德间书店的子公司,你家吉卜力制作的电影为啥一个都不放我家电影院里独占呢?不独占也就罢了,还老是挂东映的名,这是明摆着瞧不起我们大映是吧!
就算我们大映是有点弱鸡,可你好歹也帮忙遮掩下呗!自家集团同事有院线资源你不用,非要去跟东映那些妖艳贱货眉来眼去的,是生怕旁人不知道我们大映快不行了是吧!?
就在这些头头脑脑把扶持小公司的话题吵成要不要抱谁大腿的时候,《情书》的口碑开始发酵了。
这么一部低成本爱情片,终于跃入了他们这些(自认为还是)商业电影界大佬的眼中。
副社长田中秀一原本就是坚持继续走扶持、收购的路线,在亲眼看过《情书》后,就仔细搜集了一番这部电影的幕后资料。
他比其他几大院线的人细心的地方,在于他在得知《情书》的编剧西野京是个新人编剧后,又认真调查了一番西野京的情况。
在得知这是个刚刚20岁,还在早稻田大学就读的大学生后,便想赌一把,赌什么?就赌这位西野老师是个前途无量的天才编剧。
花叶制片的发展历程在业内不是什么秘密,春原米拉这个老板虽然是首次下场亲自当导演,但过去一年多没有化腐朽为神奇也是事实。
于是田中秀一便认定这位新人编剧,才是真正主导了花叶制片这次逆袭好戏的幕后推手。
尽管体量上有很大的区别,大映株式会社跟花叶制片的发展过程也的确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都曾经风光过,也都没落了。
换个角度来看,大映甚至还要更惨一点:花叶制片只是差点倒闭,大映却是已经倒闭重组过了一次。眼下可以说是第二次经历即将破产的危机。
尽管因为底蕴问题,这个危机爆发的时间还能往后推十年,但一直在走下坡路也是肯定的。
曾经同为五大的东映、东宝、松竹都找到了振兴自家产业的方法,哪怕是抛弃节操,拍十六禁、十八禁或者二十禁影片的日活,好歹也找到了一条路。
只有大映,至今还没找到自己的出路。或许在二十年前,就该跟同为老牌片场的新东宝一样,直接倒闭,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才更加干脆点——高层中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声音。
越是清楚大映曾经有多风光的人,越是无法接受现在的有心无力。
副社长田中秀一也是见证过大映曾经风光的人,只不过他当年是站在观众的角度。
随着好莱坞开始拍摄以“哥斯拉”为核心的怪兽宇宙电影后,不少从前不看特摄片的路人观众也知道了这个霓虹有名的大怪兽。
“哥斯拉”这块招牌便是东宝株式会社的镇社之宝。但其实在霓虹这里,也是有另一只大怪兽能够与“哥斯拉(ゴジラ)”叫板的,那就是大映这边的“加美拉(ガメラ)”。
它的形象原型是乌龟,还可以产生喷射气流来飞行,主要技能是喷射火焰。外形看起来……总之像西野京这种还挺资深的宝可梦迷,在第一眼看到加美拉的时候,就联想到了初代御三家里的“水箭龟”。
“名侦探柯南”系列中偶尔会从几个小朋友口中提到的大怪兽“哥美拉(ゴメラ)”,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是把“哥斯拉”跟“加美拉”粘合在一起的产物。
田中秀一便是从小看着“加美拉”电影长大的大映少壮派,可是从1980年后,大映就再也没有拍过一部“加美拉”系列的电影了。
德间书店其实一直想复活这个IP,但无奈大映方面表现得一直不尽如人意。像田中秀一这样心中还有点热血的四十岁出头的中年人,这些年真的是急得白头发都多了不少。
在高层会议中,听到又有人提议放弃原定战略,老老实实回去搞电影发行、幕后工作的田中秀一,就像一个输红眼的赌徒,表示要在《情书》这部电影和花叶制片上最后赌一把。
如果花叶制片依然像从前那些电影公司一样烂泥扶不上墙,那他就放弃坚持,你们以后说怎样就怎样。
于是便有了这次大映开给花叶制片的超优厚条件:他们愿意分给花叶制片约34.3%的票房分成。这个比例要比第二名足足高出2%以上。
以目前《情书》已经超过5亿日元的总票房来算,2%可就是1000万日元,这对于一部成本才四千万不到的电影而言,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另外,大映在院线资源上,虽然在纸面上比起同样递出橄榄枝的东宝、东映都要逊色,但过去二十年深耕发行与院线的大映,其实在专业性上并不逊色任何一家“五大”。
综合来看,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跟大映合作都是花叶制片目前最佳的选择。
一切谈妥之后,之后的速度一下子就快了起来,
大映株式会社出手之后,全国院线的大门轻松打开,东京以外的各大城市也开始大范围的放映。
这样一部本来就在东京的年轻情侣群体中有了一定名气的电影,现在开始正式的造势宣发之后,立即就成了三月的一匹票房黑马。
西野京本来还想着跟春原米拉关系拉近后,就应该到了LSP们喜闻乐见的环节。结果自从和大映株式会社签订合同之后,那天他哄米拉社长的话就来了个一语成谶:工作真的是做不完的!
上了商业院线,再靠之前那种无为而治般的口碑自行发酵就不现实了,就算他想这么偷懒省事,人家大映也不肯啊。
结果就是每隔几天就要碰头去开一个会,针对其他城市的宣发工作做出各种各样的决定。
尤其是接下来几个较大城市的试映会,他跟春原米拉也必须要去参加,作为编剧和导演、制片人,他们这回也要在商业电影的圈子里正式露面了。
虽然两人基本上都是一起行动,但压根就没有卿卿我我的空间和时间。让西野京后悔得肠子都快青了。
商业电影什么的,完全可以下部再说嘛!独立影院又怎么了,三亿多的票房峰值又怎样,连播他十个月,不也能有三十亿日元嘛!
这些念头他也就在脑子里想想。就算是外行人,也知道不可能有电影能在哪家电影院里连播十个月的。独立影院在这方面,很多时候甚至比商业影院换得还勤快。
要说在电影宣传这件事上,积极性与不情不愿的西野京正相反的,自然便是《情书》的几位主演。
他们原本以为之前那样一个一个独立影院开见面会什么的,就已经很有电影明星的感觉了。
没想到事情这么快就又上了一个档次。这次他们是真的开始像以往只在电视新闻、报纸上看到过的那些大明星一样,在许多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面前宣传自己拍的电影。
而不管是中山姐妹还是长野博、工藤亮二,颜值都是十分在线。随着《情书》票房和口碑的一路走高,他们几人的人气自然也在偶像级颜值的加成下蹭蹭蹭地往上涨。
而他们的魅力又反过来吸引了一大票颜值至上的粉丝走进电影院,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待到三月份的全国票房统计出炉,不管是花叶制片,还是大映方面,都被那个数字给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