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遵命。”
侍监看了眼字条,回话后弓着身子将字条塞进袖子里,匆匆离开了。
萧誉司不愿意终日里听朝堂上那群人对姜云姝口诛笔伐,索性就一直称病在家,朝堂群臣的折子也全都由他的心腹转送入太子府处理。
姜云姝为了配合萧誉司病重假象,不再去医馆露面,待在家中陪着萧誉司处理大事小情。
“长公主说女子学院里一切如常,因为入学的资格来之不易,她们都很努力学习。”
长公主担心姜云姝萧誉司的情况,曾经悄悄来了趟太子府探病。
知晓萧誉司身体无恙后,她同驸马也放下心来,时不时的会把外头的消息传入太子府中。
“这样的话,她们也没有辜负当初你跟长公主一番努力的苦心。”
萧誉司听着姜云姝念叨着女子入学的时,附和道。
当初为了替女子争取到读书明礼的资格,长公主与姜云姝又是入学院,又是资格考试,前前后后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对了,这是羽国传回来的最新消息,你看看。”
萧誉司将手里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字条递给了身旁的姜云姝,字条上的内容只有一条:皇帝裴温文截掉了粮仓。
“歧县大灾,裴温文截了粮仓,这下子那些受灾的百姓要遭受更多苦难了。”
天灾也好人祸也罢,最终受苦的都是无辜的百姓。
“羽国太子本想要在歧县赈灾一事上大做文章,挽回颓势,裴帝这么做,他如今怕是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头烂额。”
萧誉司从姜云姝的手里接过字条,食指轻点,若有所思道。
“羽国境内,太子再没有助力,娘子,你说他这个时候在想什么?”
歧县内。
太子想的当然是如何赈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今,歧县的灾民饥肠辘辘,太子即便是有再多的道理,对着这群灾民来说都是无用的废话。
“太子,不好了,我们的人前去歧县附近的县衙筹措粮食,那些县令告知他们自己粮食短缺,无法救济歧县粮食的缺口!”
“太子,歧县府衙存储粮食的粮仓在我们来之前被一伙山匪截了,府衙那群官兵赈灾多日精疲力乏,不是山匪的对手,原本存储在粮仓里的赈灾粮食全都被山匪一锅端了!”
歧县府衙的粮食没了,附近县城存储的粮食也没没了。
太子这下子是彻底坐不住。
“去,把歧县那群打不过山匪的废物全都给我砍了,没用的东西!”
“堂堂官府衙门的人,被一群山匪给截了,说出去我都替他们丢人!”
太子怒骂出口。
一旁的心腹见着随行伺候的歧县官吏面色有异,连忙上前劝阻。
“太子,如今重要的不是惩罚这些衙役,朝廷派太子来这里赈灾,此消息已经被散播出去,现在我们驻扎地帐篷外,一大堆的流民正朝着我们涌来,属下担心这件事情处理不好的话,这些流民很有可能发生暴动!”
流民暴动可不是小事。
人在饿到极致时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没人知道,太子自然是也想到了这一茬。
“那就把我们随军带来的粮食分一点给他们,暂时安抚一下流民。”
无奈之下,太子决定从自己下手。
“不行的,太子,外头的流民有一千多号人,不要说分一部分的粮食给他们,就是我们把现在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们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这话终于让太子意识到眼下处境的危急。
他在这指挥大帐里左右踱步,一掀起帘子,就看到外头饥饿难耐,堵在帐篷门口等着他分发粮食的流民。
眉头皱的更紧。
“陈茜,地图拿来。”
陈女官看着形同热锅上蚂蚁一般的太子,心中十分痛快,收敛脸上的愉色,拿过地图。
“歧县……歧县……”
太子看着地图上歧县与京都的位置,眼下他再是想要去京都求援,已然是来不及了。
但视线扫过,他看到了靖国。
羽国京都来不及,可这并不代表靖国一样来不及。
太子心中有了主意,脱口而出道。
“你们护送陈茜去靖国见他们的太子妃,今晚就出发,记得一定要速战速决!”
“太子,你是想要太子妃给我们准备粮食?”
陈茜皱眉。
她没想到眼前堂堂一国的太子,在面对灾民时,竟然无能到这种地步!
“靖国风调雨顺,孤相信太子妃她能拿得出我要的一百万石粮食,当然,她没有拒绝本太子的权利!”
太子胸有成竹安排道。
“陈茜,见到太子妃告诉她,如果她胆敢不照着我的吩咐去做,那就把她亲手给萧誉司下毒的事情捅出去,我倒要看看,他是要命还是乖乖照做!”
陈茜暗骂太子无耻。
当夜。
她被太子安插在靖国的人一路护送到了姜云姝的住处。
陈茜见到姜云姝萧誉司之后,把太子的打算同他们和盘托出。
“殿下,太子妃,歧县百姓无辜,但你们不能就这样忍气吞声帮了他,太子作恶多端,人神共愤,此次赈灾的事他搞砸了,羽国才有机会废太子,另立他人。”
牺牲歧县百姓,换取羽国未来迎来一位好太子,此计虽算不上上佳,却也是眼下他们能做的所有事。
“靖国不应该为了他人做嫁衣。”
陈茜的劝诫,字字句句很有道理。
“陈女官,你不要着急,其实,我们如今已经有了一个双赢的办法,粮食,我与殿下早已备好,天灾人祸百姓无辜,而且,若是你没能带着粮食回去,太子肯定也不会饶了你。”
姜云姝答应给陈茜粮食。
“我一个人的性命无足轻重!”
“不止你一个人的性命,陈女官,请相信我们,这些粮食你让外头的人跟你一起用太子在靖国的渠道运出去,其他的事情不要做,你只需在太子身边保全自己!”
陈茜能够得到太子的信任,一直潜伏在其身边,这才是最重要的。
“好,我听你们的安排。”
她已经见识到太子妃与萧誉司的本事,便放心的带着大批的粮食回去见了太子。
粮食有了,流民心下稳定,太子的名声见好。
反倒是丢了粮食府衙和官差成了歧县百姓责备的对象,他们指责陛下识人不清,派了些昏聩之辈治理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