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老汉不识字,便把曲青寒写的契书递给了四儿子。
常老四接过那黄纸,还煞有介事的抖了两抖,随即才将纸上的内容宣读了出来。
“今日,我常睿恩、曲青寒夫妇决定与父母兄弟分家……”
契书上的内容很简单,而这份契书也只是作为乡老正式分户籍的一个凭证。
真正意义上的分家,还要等明日找了统管这凤鸣村的乡老过来。
不仅要有几家人在场,还得请几位在村里有威望的公证人作见证。
曲青寒在拿到盖有乡老私印的正式文书之后,还得去县里统管户籍的衙门,申请分户和定籍。
只有这样,她们一家才算真正彻底的从常家脱离出来。
不过曲青寒并不着急,分家本就不容易,路也要一步一步的走才行。
她安安静静的等着常老四念完契书上的内容,随即将手中竹笔往常老汉面前一送。
“公爹,请吧。”
那常老汉冷哼一声,并没有伸手去接她递来的笔,而是粗鲁的把手往砚台里一伸,五指便立刻被黑色的墨汁染透。
随后,一巴掌重重的拍在了契书上。
曲青寒见自己的目的达成,心中不免高兴。
可那常老太婆却仿佛笃定了她一个人养不活六个小崽子一般,急不可耐的冲上前。
一边将她的物件从柜子里掏出来,一边歪着嘴巴赶人道:“好了,现在你们大房已经不是我常家的人了,现在就给我滚!老娘倒要看看,你有什么本事,居然敢分家!”
一旁的朱氏和马氏对视了一眼,显然都没料到,公爹和婆母居然真被这个刚进门的新嫂子给拿捏了。
曲青寒也不废话,当场就开始收拾东西。
不仅自己收,还指挥着一旁已经被吓傻了的常思安和常盼盼一起收。
“安安,带着你四妹妹去把二妹和三妹叫起来。顺便再叫一下你的两个小舅舅,咱们现在就搬家。”
常思安这才反应过来,刚刚发生了什么。
她年纪已经不小了,显然知道搬出常家意味着什么。
她爷她奶虽然总是打骂和使唤她干活,但好歹还有口热饭给她吃。可要是跟着这个后娘真搬去了西山的牛棚,她怕是以后连口稀饭都没得喝了。
“不,奶!我不走。我是常家的孩子,这女人才嫁进来一天,连我爹面都见过,凭什么我就要跟着她过。”
不过很可惜,常老太现在只等着曲青寒饿死街头,根本不听大孙女的哭嚎。
曲青寒显然没料到,自己的女儿居然会临时倒戈。
她心里虽有气,但也知道自己眼下身份不过是个后娘,与女儿们的关系尚需时间去改善。
出乎她预料的,反倒是老四常盼盼。
她自打见到这个后娘毒晕六叔,压制了她爷爷奶奶后,便对这个后母多了一份崇拜之情。
加上她在这个家里,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被她奶奶和两个婶婶使唤着干重活。听说可以离开这个家,她反倒十分开心。
常盼盼拉着大姐的袖子,劝道,“大姐!咱们跟着后娘走吧,反正爷和奶对咱们也不好。外面多好,多自由呀。而且后娘肯定不会不管咱们的。”
常思安冷哼一声,“你别天真了!她管咱们又能如何,她自己和两个兄弟都要饿死了,还能管得着你我的死活?”
常盼盼见说不动大姐,只得一跺小腿,“你不走算了!我去叫二姐三姐和两个小舅舅。”说完,转身飞也似的跑了。
曲青寒见大女儿铁了心不跟自己走,也不再劝说。
只是开始收拾自己的行李。
一旁的马氏见了,拉了拉朱氏的袖子,示意她说点什么。
朱氏虽然是个一根筋,但她也知道眼下给曲青寒说情,对自己没任何好处。于是,便假装没懂马氏的意思。
没办法,马氏只得自己站出来,劝说常老太道。
“婆婆,大哥一直寄钱回来可全是因为这几个孩子。虽然他已经失联好几个月了,可万一他要是回来了……”
马氏的话只说了一半,但常老太立刻便明白了她的意思。
她大儿常睿恩从小就很能干懂事,但他也不太像他们常家的人,对父母并非有求必应。
要是让他知道,自己私自给他娶妻,还把他的孩子都给赶了出去,铁定是不会再给家里寄钱了。
曲青寒这小贱蹄子,婚前看似柔弱好拿捏,没想到婚后竟是这幅面孔。
万一她写信去给睿恩,添油加醋的告状,那可就坏菜了。
不行,她得捏个把柄在手上!
常老太眼珠子咕噜噜一转。
最后,她大手一挥,道:“大丫头不愿跟着走,那便留在家里好了。省得以后你爹回来,说我这个做奶的不厚道。”
常思安见她奶点了头,高兴得立刻跑到了她的身后。
曲青寒见状,有些失望的摇了摇头。
不过眼下天色太晚,自己带着这么多孩子出常家也的确有些麻烦。
常思安想待在常家,就暂时先待着吧。
……
原主的东西很少,只有几件旧衣裳和一套破旧的笔墨纸砚。
不过看得出来,她对这套文房用品非常的宝贝,里里外外用了三层布料包裹,最里头那一层还是价格不便宜的棉布。
曲青寒很快就收拾了好了东西,抬脚便要走出喜房。
可前脚还没跨过门槛,就被身后的常老汉给喝止住了。
“站住!”
曲青寒皱着眉头转身。
只见常老汉指着地上的常老六,冷声道:“人都没治好就想走?”
曲青寒这才想起,这儿还有条姓常的狗等着她去救。
“哦,对了。差点把六叔给忘了。”
曲青寒无所谓的态度,再度让常老汉双目一瞪。
不过,曲青寒接下来说出口的话,却是令他瞬间暴跳如雷。
曲青寒:“既然我已经不是你们常家的人了,那按照规矩,请人看病得付诊费。”
“我也不坑你们,镇上的大夫治疟毒是十五文,药钱另算。那我就打个折,十四文半好了。”
说完,她将手向常家老两口面前一摊。
笑道:“先给钱后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