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立好字据,掌柜的拿出了八千两的银票。周奎笑嘻嘻的接过银票后,直接把六千两银票塞进袖口中。然后拿着两千两银票出去。
“倾儿这里是两千银票,拿给皇后娘娘。”
“是。”
倾儿带着两位随从急匆匆的向皇宫走去。
看着三人离去的。周奎高兴之际。
此时大殿之上,官员了还在吵闹,崇祯气不打一处来,高声呵斥到。
“在敢喧哗者,庭杖二十。”
见到皇帝发威了,百官们也不敢放肆,上面的这位皇帝可是杀了不少人。
崇祯看着张至发说道:“张阁老,你作为百官之首,做个表率吧。”
这下可真是骑虎难下,捐多了可以不行,那么钱那里来的,一定是贪污,少了皇帝又不高兴。要知道作为首辅么月俸禄也不过区区一百三十旦大米。
目前大米价格为一两银子两旦{三百五十斤左右}。也就是首辅一个月俸禄不到七十两银子。一般大明发放俸禄,有时候用米折算,有用食盐,油,还有的时候用铜钱银子。不一定全部发大米。这么多的工资怎么会做到不贪污,不是人人都能向海瑞学习。要知道官员们不是一个人,他们一大家子就靠这点俸禄生活,如今的大明不仅工资停发了,还要他们搞募捐。
张至发从身上掏了掏,最终搜刮出五两银子。
“皇上,臣身上就这五两银子,都捐了吧。”说完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王承恩叫人台了个大箱子放在了大殿之中。
五两银子投进去砸出很小的声音。
百官们见首辅做出了表率,所有人搜了搜身上琐碎的银两,那些几百两的银票自然被忽略。
王承恩负责记录。最后百官们只筹建不到两千两白银。退朝后崇祯领着别气黑的脸,回到了御书房。
“去叫骆养性。”
王承恩让下面的小太监去报信。
“备纸墨。”
崇祯站在案台前手持毛笔。王承恩随便开始备纸磨砚。
崇祯仔细回忆着前世那些贪官贰臣的名字随后纷纷写在了纸上,山西晋商也榜上有名。最后一个名字就是国丈周奎。
不多时,锦衣卫指挥使来到了御书房。
“臣参见万岁爷。”
“免礼。”
“朕有件事要你去办。”
说着示意王承恩。
后者会意,拿着那张写满名单的纸递给了骆养性。
大致扫了一眼,好家伙满朝文武,有点是权的都在上面。
“朕要你在一个月内收集上面所有人的犯罪证据,已经家产多少,藏密与何处。山西晋商不着急,先暗中渗透为主。”
“遵旨。不过万岁爷,这才行动太大,任务太广,经费不足。”
崇祯当然知道这几年锦衣卫的确是太穷了,自从崇祯继位后就有意打压锦衣卫。导致锦衣卫失去了不少内线。只要经费给足,骆养性非常有自信重铸锦衣卫荣光。
“朕现在只能给你一万两白银。”
听到这骆养性,一阵无语,一万两够干啥。
崇祯见状也知道钱是少了点,于是补充道:“只要证据确凿,朕就会下旨抄家,到时候所抄到之所有家产,锦衣卫拿走百分之十五。”
听到这骆养性瞬间来了精神,他非常清楚现在官员们的尿性,他敢保证这上面的人百分之八十贪污。巨贪着不在百分之四十。只是这都是空头支票,而且启动资金太少了。
崇祯看出了骆养性在想什么:“朕只能给一万两白银。你们几个锦衣卫使凑一凑,到时候从抄家里面扣还给你们。”
听皇帝这么说,骆养性冷汗直冒。意思就是朕知道官员个个贪污,你们锦衣卫也是一样。
“臣领旨。”
“嗯,下去吧。”
骆养性刚退下不久,周皇后就带着两千两银票来了。
“万岁爷,臣妾父亲听说万岁爷缺钱,急忙从家中拿出一大半积蓄。捐赠给皇上。”
看着桌案上的两张银票。然后看着满脸纯真的周皇后。
“辛苦皇后了。”
然后吩咐王承恩,带着早朝求来的银子,在去内库支够一万两送往镇抚司。
“遵旨。”
随后让皇后退下,他又要处理政务。
“宣内阁。”
不到一盏茶功夫五位内阁大臣急匆匆来到御书房。
崇祯看着五人说道:“如今大明多事之秋,满朝文武居然无一人能替朕分担。要是温阁老在朕轻松多了。”
温体仁作为崇祯年在位最长的首辅,自然深得帝心。后来崇祯怀疑他搞党争,最后让他致仕,竖年病逝家中。
张至发听到着立即行礼到:“臣无能。”
“张首辅为大明鞠躬尽瘁朕看得到。可是军国大事不可推迟,尔等身兼数职,朕于心不忍。”
几个老狐狸听到这,都知道皇上要分他们手中的权。
崇祯也不想,如今大明内阁权力太大了。而且这五位内阁大员,干啥啥不行,党争第一名。必须亲自扶持亲信掌控内阁。
崇祯:“内阁拟旨,史可法,孙传庭。陈新甲。命卢象升率天雄军入京。”
”
张至发:“皇上,天雄军入京不可。怕有董卓之危”
“年初鞑子围京,若不是天雄军解围,土木堡之变重演。朕还没好好犒劳天雄军。”
见状内阁几人在也没有说什么。
“京师周边也没有合适的驻地。”
“让天雄军暂驻三大营。”
“遵旨。”
如今的三大营早就烂透了,兵部册上是有二十多万可战之兵,崇祯知道除去老幼病残,和吃空饷的能有一半就算不错了。让这样的一只军队保护大明中枢。他晚上都得做噩梦。只要天雄军一到,在加上锦衣卫抄出来的白银,手里有了钱又有兵,直接把三大营整顿一遍,成为自己的亲军。
还有七年,三年内必须稳定国内,然后再猥琐发育一下,七年后找皇太极1V1。
“好了你们先退下。”
对着王承恩吩咐到:“让骆养性抓紧时间,十天之内朕要抄一批。”
“遵旨。”
一天后杨嗣昌终于赶到了京师。
御书房
“微臣参见吾皇。吾皇圣安。”
“免礼,朕圣安。赐座。上茶”
“多谢陛下。”
“杨爱卿,可有御敌之策。”
“陛下,臣在回京路上倒是想出一条对策。”
“杨爱卿真乃大明之福。”
随后杨嗣昌拿出行军图说道:“如今大明内外忧患,臣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建奴虽强,旦对于并不构成威胁。微臣这些年一直在围剿叛军,亲眼目睹,叛军之残忍,烧,杀,无恶不作。被摧毁家园的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加入叛军,就这样如同滚雪球一般,叛军之势越来越大。臣的想法就是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围之歼灭。”
听到这崇祯大为赞赏。然后问道:“计可行,先不说此役投入之大。若此时建奴乘机南下,大明不得已抽兵北上。阵型一乱叛军就此突围。”
“陛下,如今只能先稳住建奴。”
“爱卿可有什么计策。”
“第一派一名使者出使建奴,休战两年。两年内臣比如剿灭张献忠,李自成。第二,建奴南下无非就是入冬后没有过冬之物,开市卖他们冬天所需之物。如此建奴有了过冬之物,就不会挥兵南下。”
崇祯无奈道:“爱卿,不是朕不想,如今朝廷一些官员谈奴色变,打又打不过,和又不让和。朕是在没办法。”
“陛下大明已病入膏肓,必须下猛药。”
崇祯思考了一会说道:“明日早朝你只需提对叛军行军计划。后者我自有打算。”
“遵命。”
随即君臣二人又详细的谈论此役其他问题。直到夕阳西下,杨嗣昌才离开了皇宫。
历史上杨嗣昌的四正六隅战略之所以失败,一是明军各总兵配合上出了问题,导致张献忠几次都突围除去,最后奇袭襄阳。二是崇祯十一年末清兵南下,洪承畴,孙传庭被调进京勤王。最终导致张献忠李自成死灰复燃。从而四正六隅战略彻底失败,事后,杨嗣昌被言官弹劾。杨嗣昌也在第二年惭愧病死。
崇祯当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第二日早朝。
杨嗣昌去年生擒闯王高迎祥之功,为他稳固朝中的地位。
此次入京任职兵部尚书,等他把计划陈述一遍后,百官们无一人反对。
王承恩宣读到:“杨嗣昌剿寇有功,特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四正六隅剿寇大计。”
“吾皇圣明。”
这时候杨嗣昌说道:“陛下,臣的四正六隅,需要各省总督协助。”
“朕命你为平寇总督,赐尚方宝剑,统筹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江西,湖广六省兵力,命洪承畴为河南总兵,全力协助杨嗣昌,命熊文灿为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总理,负责平寇后勤。封秦良玉为一品诰命夫人,让其守住所有入川道路,朕不希望叛军流窜川地。”
“臣定不负皇恩。”
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