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纵横小说App,新人免费读7天
已抢580 %

报纸

每天工作就够忙,若是还要兼职学校的授课工作...

大梁朝可没有如后世社会那样大家天天都在忙着赚钱的氛围环境。

又不是买房,在这个日落而息的时代,谁会把自己弄得那么累?

这就...让徐恒生有点头疼。

什么样的人最难求?

当然是没有欲望的人最难。

什么都不需要,这可就没法了。

但学校终究还是要老师的。

徐恒生寻思良久,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人可以不爱钱,但有一点,却是让古往今来乃至将来人,都很在意的一个点。

爱名。

尤其历史上那些有名的人物,所谋求的,其实就只希望能青史留名。

不说留下多少丰功伟绩,就算能流传下去一本书,一段话,也都心满意足。

这也正是为何古代文人总要著书立说。

既为名、也为了能把自己的思想流传。

徐恒生这回,就想就用这种方法,让人主动来找他求着当老师。

徐恒生用电脑系统,在网上找了银行金融理论的书。

大致对里面涉及到超越时代知识的话进行删除。

只保留了那些具有指导纲领的文件,以及关于银行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指导方针的文。

徐恒生想的,便是用这厚厚一沓文字,去找女皇陛下。

就说自己虽然能写出这样的内容。

但毕竟年轻不够成熟稳重。

对于这种提纲挈领性的书籍著名,他还做不到。

希望到时候能以陛下的名义,将这本书的著名权,赐予给对职业学校讲课有贡献的诸位夫子。

方能显现出这本书的价值。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徐恒生自然也是很有信心。

保证但凡是翻阅过的,对银行有了解的,都会对这本书有相见恨晚感。

若是用通俗易懂的话来形容。

徐恒生觉得,这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有百年以上的寿命实践期。

毕竟西方国家拥有银行历史超过两百年,徐恒生随便找点关键节点的发展脉络,就足够让后人慢慢去实践了。

书送到陛下面前,并且召集一众官吏与银行相关人员,集体讨论这本书后。

效果比徐恒生想象的还要好。

那些人在读完之后,都恨不得当场手抄下全部,好回家细细品读。

这可是足够能名留史书,乃至被后世一代代牢记提及的事。

如何不让人动心!

然而就在众人为署名权,该署谁的名,署多少人名争执的面红耳赤时。

女皇陛下便提出了徐恒生之前的话。

“诸位臣公想署名,可你们要是连培训学校都不去,这如何让后人信服?”

徐恒生献书这事,史书或许不会提及。

可在书如何得来,又为何要署名这些人问题上。

总该有个交代,不可能随便糊弄。

可若是以眼下这些人的条件,怕是就算写了署名,也未必有人会信。

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

那些原本拒绝过徐恒生请求的人,就都纷纷跑到徐恒生那里,请求着徐恒生让他们前去学校任课。

“你让我们教什么就教什么。”

这些人拍着胸脯保证。

徐恒生自然是笑着应允了。

目标轻松达成。

学生问题解决、学校老师教材也解决。

就只等学校建好了。

就在这日夜赶工建造了大半个月之后,大梁朝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便开学了。

虽说眼下暂时只培养面向银行的员工。

但只要学校能办起来,至于将来再学什么,再开设什么,就能顺理成章没啥难度了。

毕竟完事开头最难。

不过,好在开学后,徐恒生的基础数学课,在教授完阿拉伯数字以及常用四则运算后。

剩下的大部分时间,便都是银行那边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徐恒生这边的教学工作,便算是能告一段落了。

而且,自从学校开始后,那些之前就被淘汰的学生,但还想继续在下一次招生中被录取,也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努力想法设法寻找学习机会。

他甚至还听说,但凡是长安城有钟表摆设的店铺,便经常能看到一些衣着朴素的年轻人,盯着钟表临摹并请教别人的事。

年轻人爱学习,是好事。

很值得鼓励。

但像这样不成章法的学习,其实算是错误的方向。

但徐恒生既不能也不可能对这些人出声指导。

本着能帮一把这些穷苦人家孩子就帮一把的心态。

徐恒生便琢磨出了一个办法...

报纸。

办报纸这种事,大概可以提上日程了。

暂且不提后世。

只说在电脑网络尚未被发明出来的时代。

或者更点一点,没有电视只有广播的时代。

纸质媒介,尤其是报纸,可以说是传递消息最广泛的一种途径了。

在那个时代,大小新闻,最新消息,还有远方别处的消息。

也只有通过报纸,才能详细了解到。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谍战片里,通过报纸传递消息的各种桥段。

眼下长安城里有将近百万人口。

无论哪个时代,这可都算得上的巨大的城市了。

人口多,又是京城,识字的人,发生的事。

其实就已具备了报纸生存的土壤。

更别说还有那些识得字的,每天努力艰辛生活在长安城各处的年轻人,就算每天只有十几个人投稿。

这报纸都不缺素材啊。

毕竟人爱看八卦传言小道消息。

这可是哪个时代人都爱好的。

不过,为了保险,以及可能会有的险恶用心之人的刁难。

徐恒生提前进了趟宫,借着四月末青黄不济怕陛下吃不到可口蔬菜的名头。

将这做报纸的事,简单提了一嘴。

女皇陛下听徐恒生说了这种类似邸报的消息合集的纸。

自然是很感兴趣。

尤其是听徐恒生说,还能借此观察百姓所思所想,为治理国家提供某些便利,更加觉得不错。

便应允了徐恒生这个请求。

得了陛下的首肯。

徐恒生这才放了心,立刻就找到陆活,让他开始准备印刷报纸的准备工作。

一张报纸大小,虽说还未必有大梁朝学子每天练习写书法的大字贴大。

但宣纸这类纸的材质,肯定是不适合的。

用途不同,制造纸的材质自然不同。

上纵横小说支持作者,看最新章节

海量好书免费读,新设备新账号立享
去App看书
报纸
字体
A-
A+
夜间模式
下载纵横小说App 加入书架
下载App解锁更多功能
发布或查看评论内容,请下载纵横小说App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