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这是——疯了吗?
长孙无忌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李恪此时的精神状态。
他呆愣了半刻,终于反应了过来。
嫌弃地从李恪手中抽出了双手,有些好奇道:“吴王殿下为何发笑?”
“那是三和啊,蛮荒之地的三和。”
李恪摆摆手,没有向长孙无忌解释什么。
他当然知道三和是个蛮荒之地,而且在后世三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广州湾!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
没错,就是那个距离琼省只有数十里的广州湾。
那地方对于这个时代地处关中的人来说,是蛮荒之地。
但对于他这个后世的历史系大学生来说,就是天选之地。
无他,地理位置。
广州湾虽然地处偏远,但属于沿海地区,物产丰富。
只要他依靠前世带来的学识,好好发展,将广州湾当作跳板,入主琼岛,依靠一省之地,大力发展人口,积蓄实力。
进可守广州湾,退可守琼岛
到那时,就是国中之国,不论大唐是谁当皇帝,也奈何他不得。
如此得天独厚之地,他怎能不欢喜?
不过这些他没跟长孙无忌说。
真要是让这老阴货知道了,他怕是得气吐血。
也不管长孙无忌怎么想,只是随意的摆摆手让走人。
接下来要准备搬家了。
开心!
吴王府,当吴王即将外放三和的消息传到吴王府,府中一片愁云惨雾。
此时李恪还关在宗人府。
长史刘清峰正对着薛仁贵一顿训斥。
“你说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吴王少不经事,你也不劝劝,反而还跟着胡闹。”
薛仁贵有些害怕这老学究,当下缩了缩脖子。
“咱家皇子本就无罪,是那柳范欺人太甚,教训他一顿怎么了?”
“你啊你。”
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刘清峰气不打一处来。
“朝堂之争本就如此,朝廷自有法度,若想整治他另有他法,怎可直接冲府,把人吊起来抽,这岂不是授人以柄?”
“如今陛下龙颜大怒,下旨让殿下外放三和,这一去山高林密,路途遥远,殿下只怕是这一世都回不得长安了。”
薛仁贵撇了撇嘴道:“我看外放三和挺好的,天高皇帝远,也省得在朝中被那些别有用心之辈污蔑。”
“你懂什么?”
刘清峰瞪了薛仁贵一眼道:“三和之地疾苦,天下贵为天家贵胄,怎能受得了那贫苦。”
“再说了,一但殿下前往三和,那无疑是断了争储的路,我等乃殿下手下肱骨忠臣,焉能见殿下变成个失势王爷!”
“不行,老夫要面见圣上,求圣上收回成命!”
薛仁贵道:“可是,如今圣上圣旨已下,如何才能让圣上收回成命?”
刘清峰道:“无妨,此事我心中自有计较,只要献出那件宝物,圣上自然会转怨为喜,就是犯下天大的过错,也可保殿下无恙!”
薛仁贵好奇道:“是什么宝物竟有这般神奇?”
刘清峰一脸智珠在握,却是卖了个关子。
…………
太极宫中,李世民与房玄龄一干重臣皆在此地,正商议着北方大旱的善后工作。
当朝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道:“户部已经先行拨粮五十万石,于作日出发,前往青州赈济灾民,不日到达。”
“后续还将筹措五十万石粮食,以供使用。按受灾地区人口来算,约莫可供灾民消耗三个月。”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如此便好,那现如今青州灾情如何了?可有缓解?”
房玄龄道:“尚未有缓解,现如今已至夏季,农户田地里的庄稼都旱死了,若是持续干旱下去,农户一年到头都无收成,只能依靠赈灾粮食度日。”
“到时候,恐怕户部力有不逮。”
李世民道:“若是如此,从其他地方调遣粮食过去,撑过今年灾情,可否?”
房玄龄道:“赈济灾民劳费颇多,只怕国库中钱粮不足,难以为继。”
李世民道:“说来说去,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依爱卿之言,要朕不管下面百姓的死活吗?”
这时,下方的魏征站了出来,说道:“圣人有云,“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天降灾邪,视为警醒。”
“如此,陛下可下罪己诏。”
李世民面色一沉,一股怒火冲上心头。
又来这套?
自他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开始,这些年他是励精图治,外击匈奴,巩固边境,内休养生息,安抚子民。
十数年来,未曾有一日懈怠。
可他如此勤奋,这天下依旧暗流涌动,灾祸不断。
自贞观元年启,霜灾,蝗灾,水灾,旱灾,年年不绝。
于是民间便有了风言风语,说他李世民杀兄囚父,得位不正,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这才降下了灾难。
每一次,这帮言官都跳出来,说是他李世民的罪,害的百姓受苦,必须要下罪己诏。
特别是这个魏征,每次都反复横跳,疯狂弹劾。
天可怜见,淮北水灾是他李世民的错,剑南道霜灾是他李世民的错,现在就连青州旱灾也是他李世民的错。
他李世民到底是造了孽?
李世民怒火中烧,一双虎目盯着魏征,说道:“依魏卿所言,难道只要朕认了错,那旱灾便可解了么?”
魏征怡然不惧道:“那是自然,只要陛下诚心悔过,那上天必将解了灾情,如若不然,就是陛下诚心不够而已。”
一听这话,李世民被气得不轻,血压都差点上来了。
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真是岂有此理!
他李世民怎能答应!
就在二人僵持不下之时,门外小太监近来禀告,吴王府长史刘清峰觐见。
虽然李世民现在并不待见吴王府中人,但好歹刘清峰这时前来,解了他的围。
于是下令让刘清峰觐见。
只见刘清峰手里捧着一个箱子,快步走到李世民面前,跪地叩首道:“臣吴王府长史刘清峰,叩见皇上。”
李世民面无表情,淡淡道:“刘长史此番前来,是要有何要事啊?”
刘清峰朗声道:“臣此番前来,是为解青州旱灾而来!”
“哦,爱卿莫非有何妙计?快速速献上来。”
刘清峰道:“臣有一物,亩产两千斤,早熟,耐旱,一年可熟两至三季!”
“什么?竟有此等神物?”
“这绝无可能!”
此话,朝堂中尽皆哗然一片,诸位重臣皆面色不信之色。
亩产两千斤,还一年可熟两至三季?
这怎么可能!
就连李世民也掩盖不住满脸失望神色,只当刘清峰在说瞎话。
刘清峰看着一干人等的脸色,心中了然。
就好像看到曾经的自己一样,自以为饱读诗书,才智过人,却不知天外有天。
要不是吴王殿下,此时他也是这么无知吧。
刘清峰将手里的箱子打开,抓出一把稻米举过头顶。
“臣所言未有半点虚假,有实物在此,陛下一看便知?”
李世民接过太监递过来的稻米一看,有些不以为然。
“这不就是普通的稻米吗,有何不同之处?”
刘清峰道:“费也,此稻乃是占城稻,由林邑国引进而来,外形较之关中稻米细狭,非普通稻米。”
“且此稻种一年前已经由安州引进,经过种植,可知此稻种一年两熟,若是肥沃一些的土地,甚至可以三熟。”
听到这里,李世民再也坐不住了,他站起身来回踱步,仍旧有些难以置信。
若是刘清峰所言不虚,那些稻种就是天赐神物啊,
不仅青州旱灾可解,大唐千秋万代都会因此受益!
这可是关系到大唐根基的大事啊!
“刘卿家此言当真?”
刘清峰斩钉截铁道:“陛下若是不信,臣可立下军令状。”
“此稻种在安州已种植一年,当地农户皆知,陛下可派人前去查验便知。”
看到刘清峰不疑有他,李世民不由得已经信了七八成,但此事关系太大,他又不得不慎重。
于是下令道:“来人,百骑司速速派人前往安州查探此事,不得有误!”
说完李世民上前把刘清峰搀扶起来,温声道:“非是不信刘卿,实在是此事事关重大,朕要真凭实据才放心。”
“此事若是为真,那刘卿便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朕定当重重有赏!”
闻言刘清峰却道:“臣不敢居功,陛下明鉴。”
“此稻种乃是吴王殿下引进,一手培育出来的,实非微臣之功劳。”
“什么?”
李世民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稻种是那个整日里惹是生非的老三弄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