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四大名相之—王珪
经过一夜,房俊制作白糖的事情就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
“你看吧,我就说嘛,房县令那天的话一定是误会。”
“是啊,房县令果然没令咱们失望!”
“好想早点吃到好吃的白糖啊!”
“我现在既想吃糖,又想嫁给房县令!”
“就你?长安城想嫁给房县令的女人都排到城外了!你算哪根葱啊?”
听着从县衙门外传进来的吵嚷声,王浩赶到一阵头疼。这些无知少女啊,人家房县令家有正妻啦,你们能不能别在这犯花痴了!
“哇,房县令来啦!”
“房县令!”
房俊一下轿子,就被团团围住,随之而来的还有一阵阵尖叫和欢呼。放眼望去,全是青春洋溢的面孔。
果然是唐朝,社会的开化程度和现代不相上下。房俊极力按下心中的狂喜,强自装作镇定的样子。
“房县令,这是我为你摘的花。”一个长相甜美、个子较小的女生挤到房俊面前,递上一束被折的有些皱巴巴的野花。五颜六色的野花衬着女孩娇羞的脸庞,真是一道美景。
还没等房俊结果花,之见女孩就被后面嫉妒的人群挤得站不稳身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房俊见状,立刻上前护住了女孩。
“各位,请听我一言。”
人群这才渐渐安静下来。房俊一伸手,将女孩从地上拽了起来。
“你没事吧?”
“没...没事。”看着房俊握着自己的手,女孩的脸瞬间变得更红了。房俊赶紧松开了她。
“各位,这里是县衙,是官差们办公的地方。请大家以后没事不要来这里了,拜托了。”
说罢,房俊分开众人,在王武的护送下走进了县衙。
刚才被房俊拉起来的女孩,还呆呆的看着自己被握过的那只手,小声嘀咕了一句,“房县令的手,真温暖...”
...
“我说你小子,从哪招惹了这么多姑娘,啊?”王浩一脸不满的看向房俊。一大早的,县衙门口来了这么多姑娘,搞得衙门里这些血气方刚的衙役们都没心思干活了。
“这哪是我招惹的来的啊?这些都是我的迷妹,迷妹,你懂不懂?”
“我管你什么迷,什么妹的,总之,下次再有这种情况发生,你就给我从后门进来!”王浩没好气的说。
这时,王武小跑着到二人面前。
“王县丞,外面来了一对父子。说是陛下召入朝中的官员,今日刚刚抵达长安,前来登记造册。”
听闻此言,房俊赶紧在他贫瘠的知识库里寻找相关信息。
贞观年间,还是被征招回朝的,难道...
“此人姓王还是姓魏?”
王武奇怪的看向房俊。
“姓王,不过,不过大人是怎么知道的?”
房俊当然知道!就算他的历史课听的再烂,但李世民在位时期的四位著名宰相是房玄龄、杜如晦、王珪和魏征,这一点,他还是知道的。
听房玄龄说,近期赣南一带黄河改道,杜如晦替李世民出去治水了,所以房俊还未见到他,而四大名相中,现在只剩王珪和魏征没有出场了。
那么,此人必定就是王珪了。
这位王珪,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入召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理郎。后来受其叔父牵连,逃遁终南山。
唐朝建立以后,王珪投奔唐朝,成为隐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可王珪仕途多舛,武德七年,因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争斗引发了杨文干事件,王珪因此被流放。
看来,李世民现在已经想通,赦免了他二人的罪责。现在王珪已经来到了长安,那么,魏征到来的日子想必也不远了。
其实,房俊还挺想见见这位唐朝的嘴替的。
“怎么,你认识?”王浩用奇怪的眼神大量着房俊,“你别跟我说,又是什么游山玩水认识的人,我可不信你那一套。”自从王浩听说,房俊在朝堂上跟李世民说,他的制糖术是从南疆巫师手中买来的以后,就经常用这个梗调侃他。
“我不认识,但是我想认识,这下你满意了吧!快拿上你的登记簿,人家还在前面等着呢!”
这是李世民订下的规矩,凡是入住长安城的人,不管是入仕还是其他什么,都要先到长安衙门进行登记造册并留下画像。三天之后,长安衙门还会派人到登记的住址去核查信息,如果没有找到人,立刻就会发布海捕文书捉拿此人。
此举也是为了防止心怀叵测之人混入长安城,做些鸡鸣狗盗的事也就算了,万一有危害长安城百姓的事情发生,也好第一时间核查并进行抓捕。
说话间,王武已经小跑着从后堂拿出登记簿。
“王县丞,您先去前面登记,画像的师爷随后就到。”
房俊一把强过王武手中的登记簿,“今天本县令心情好,多做点事。”
来到前堂,只见一高一矮两个男人正在低声谈论着什么。矮个的男人身穿一件棕褐色大氅、头戴一顶黑色小帽;高个的男人身穿一件黑色大氅、头上梳着一个发髻。两人的衣服上都沾满了灰尘,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
“王珪大人,一路辛苦了。”
听到声音,两人转过身来。只见挨个的男人约摸三十岁左右的样子,尽管一脸疲累,但双眼仍旧炯炯有神,他摸了摸下巴上的一撮胡子,拱手道。
“劳烦县令亲自登记,不敢当,不敢当啊。”
房俊心下惊异。
“王大人怎知我是县令?”
“那县令怎知老夫是王珪?”
二人一笑,都在心里对彼此留下了第一印象。
“县令大人年少有成,老夫刚还和小儿谈论起县令,没想到下一刻您就出现了。”
房俊看向站在王珪身边的黑衣男子,只见那是一个比他年长不了多少的青年。和长安城中的富家公子哥不同,此人肤色黝黑,剑眉星目,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英气,直给房俊一种侠客本人的感觉。
“房县令,在下王崇基。随父亲在来的路上听了不少关于您的传闻,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今后你我同在长安为官,还望房县令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