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招贤纳士
李承乾安静的坐在东宫书房里的阴影处,眼神暗淡的看着窗外萧瑟的景象。
他的脚,近来已经有无法行动的迹象了。那天他去长孙皇后的宫中,听到太医在与皇后商量他的病情,原来,病情比他原想的更严重,剧太医所言,他的脚逐渐会慢慢恶化并腐烂掉。虽然李世民已下令若无法医好他的脚,太医院集体陪葬之类的话。但李承乾心里也明白,这已经是无法扭转的事实了。
想到自己身为大唐太子,天可汗的继承人,以后别说行走了,怕就是连堂堂正正活下去都很困难的时候,他就止不住的要崩溃。
好在,父皇现在还没有废太子的征兆,母后对他也是一如既往的温柔,这让他还是放心了不少。即便如此,自己也要在身体垮掉之前,尽可能的笼络势力。
“看来,普光庙和西华观都白修了。”李承乾看着眼前纷纷飘落的叶子,不禁悲叹道。
想他小时候生病时,父皇曾经为他修建普光庙和西华观,为的就是能替他向上天祈福,让民众替他祈福,让他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能为大唐鞠躬尽瘁。
可现在,自己只能拖着即将残疾的躯体,在这深宫里苟且的活着。
“太子殿下,林耀生请见。”远远地,小太监尖细的声音从书房门口传来。
李承乾没有回话,而是扶着书架慢慢的起身。然后,又一步一拖的挪着往前挪着。
“出去吧,一炷香后叫他进来。”
“是,太子殿下。”
听到书房门被轻轻关上,李承乾才走到了书桌前,打开一本书,假装正在阅读。
他不想让别人看到他现在的样子,否则,外面那些大臣肯定会上奏父皇。而如今强盛的大唐怎么能有一个身体残疾的太子?为了大唐的脸面,父皇也不得不把他废弃。
不!
绝不能!
李承乾想到这里,心里不自觉地别扭起来。连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他握着书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泛着红。
“太子殿下。”一炷香的时间到了,林耀生走了进来,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个从头到脚都遮在黑袍里的人,看不清男女。
李承乾这才回过神来,合上了手中的书。
“你们来了。”
黑袍人向后撩起宽大的帽子,露出一张苍白的青年的脸。这张脸看上去也就是十五六岁的样子,他的嘴唇毫无血色,似乎还在生病中。
“太子殿下。”青年向李承乾行礼。
“杜卿,辛苦了。你今日刚刚回来,想必病情还为痊愈,本宫这就召你前来,辛苦了。”
“太子不必客气。身为殿下幕僚理应如此,不知,殿下急召臣前来有何事吩咐?”
来人是杜荷,蔡国公杜如晦的长子。
“本宫听闻你与房俊交情颇深,是吗?”
“回殿下的话,房相于父亲有半师之谊,而臣自小与房驸马一同成长,说是交情颇深也确是如此。”
“最近房俊在父亲面前颇得脸面,在长安县衙里也赢得众多百姓的夸赞,这件事情,你可听说?”
杜荷聪明过人,当即便猜出了李承乾的心思。
“殿下的意思,是要招揽房俊?”
和聪明人说话果然痛快。
“杜卿可有把握?”
杜荷沉吟了一阵。说他与房俊交情颇深,此话并不假,毕竟两个人好的时候也跟一个人似的。可是,以杜荷对房俊的了解来说,此人不说是游手好闲也差不多。
可真要辅佐太子...
“怎么?杜卿有顾虑?”看杜荷半晌都没说话,李承乾微微蹙起了眉头。
“殿下,请恕臣实话实说。臣很了解房俊,他是那种一意孤行的人,如若他想做的事,那没人能拦得住他。可若是他不想做的事,怕是房相都不能扭转。”
这下,轮到李承乾沉默了。
其实他对房俊本是不看好的,但不知道父亲怎么想的,竟然不顾母亲反对,执意把妹妹下嫁给房俊,而不是表弟长孙冲。不过,以他近期的表现来看,大有惊为天人的感觉。
“杜卿,你只管放手去做。至于结果嘛,尽人事,听天命就好了。”
“是,臣知道了。明日臣便去长安县衙,想办法说服房俊投靠殿下。”
“耀生,送杜卿出去吧,本宫累了。”
“臣告退。”
出了东宫书房,林耀生赶紧让杜荷先把帽子带上。
“杜兄,你的身份还是不要过早暴露的好,以免陛下疑心太子结党。”
杜荷会意,随即用帽子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两个人一路无话,几个拐弯后,就消失在了皇宫的一个偏僻的脚门后。
...
“陛下,您看要不要追踪杜荷的行踪?”
黑影跪在桌子前方的空地上,看着一脸愁容的李世民。
“不必。”
“百年以后,这天下本就是太子的,即便现在他结党营私,朕也不像过问。毕竟,观音婢不仅为朕生儿育女,更是朕的良师益友。”
“对了,舒羽中毒的事有眉目了吗?”
“回陛下的话,暂时还没有。淑妃娘娘的宫苑内外,暗卫们都翻遍了,可什么都没有发现,臣以为...”
“说。”
“臣斗胆揣测,此毒事淑妃娘娘自己放入饮食中的。不然,为何暗卫什么都查不出来。”
“若真如此...”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想必长孙大人知道了,也不会放过淑妃娘娘的。”
“说起长孙无忌,最近有什么动静吗?”
“长孙大人今日午后见了司马南北,和长孙冲三人在厅里叙话了许久,因为长孙大人武力高强,如果靠得太近很容易被发现。所以他们具体说了什么,我无从得知,只是听盯梢的暗卫说,司马南北从厅里出来时,额头已经破了,血流了一脸,看样子是磕头用的力气太大导致的。”
“朕的这个大舅哥啊,真是算的好计谋。”
“陛下,恐怕司马南北之后还会找驸马的麻烦。”
“朕知道了,下去吧。”
“臣告退。”
李世民走到窗边望向挂在天上的皎月,此时,月正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