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短命的可汗
不久之后,处罗可汗觉得定襄城实在是太小,就决定派军队攻取并州。
然后在那里安置杨政道,当时厥的重臣都坚决反对。
认为这样做不值得并且很冒险,占卜也显示这次军事行动大凶。
可是处罗可汗仍不死心,甚至他还曾悲痛的说道:
“我祖先失去了国家,正是因为隋的恩惠,才得以复国。”
“现在若有恩不报,那还算什么大汗?神难道会阻碍我这样做吗?”
“如果是这样,那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做决定。”
不过很奇怪的是,就在这位处罗可汗依旧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军事行动之时。
天不遂人愿,不仅怪事频频发生,自己还生了病,结果不幸逝世。
渴望的远征也因此泡了汤。
而他的死因,后事推测为中毒而亡。
至于这下毒之人似乎就是义成公主。
虽然很多人都说成公主是无意将其致死。
但杨萧地刺却持怀疑态度。
毕竟杨萧也曾听闻处罗可汗此人,生性残暴。
而且,历史上,处罗可汗死后,义成公主便在突厥拥有了强劲的势力。
其实按理说,这个时候的义成公主大权在握早已不需要靠下嫁稳定局势。
可这时,她却选择和颉利可汗联合了起来。
不过杨萧却也记得,在这三大可汗中,就数颉利可汗在位时间长。
他在为时充分利用隋末中原内乱之际。
抓紧将当年被隋朝打得元气大伤的突厥力量重新聚集起来。
且在役使中原这事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超过了突厥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可汗。
尽管他最后成了,被唐朝生擒活捉,却不能否认此点。
颉利可汗趁隋末大乱之际,逼迫李渊、刘武周、薛举、梁师都称臣。
他抓住机会,趁中原内乱之际,大举入侵边关,夺取了大量的人口、财货。
颉利可汗不满足掳掠,野心勃勃,想要占据中原,他付诸了行动,差一点成功。
机会在李世民刚刚登基的时出现。
当时,“玄武门事变”不久,李世民才登基,根基未稳。
颉利可汗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亲率突厥大军,长驱直入,直扑长安,兵临渭水。
颉利可汗选择的时机非常准,突厥大军如入无人之境,就打到了渭水之滨。
唐王朝一片哗然,唐王朝处在危急关头。
若是换一个胆小怕事的皇帝的话,说不定就逃走了。
但颉利碰到的是李世民这个马上皇帝。
李世民亲临渭水,调兵驻守,准备反击。
最后,在做好了各方准备的情况下,后续援兵有赶来的情况下。
颉利可汗不得不打消入主中原的决定。
改为迫使李世民在便桥订下盟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便桥之盟”。
虽然李世民称这次是耻辱,但总算是逼退了颉利。
但此后唐向突厥纳贡称臣十余年。
然此人最后被李靖趁着其部落受到了天灾损失较大之际。
最后夜袭阴山端了老巢,在碛口被唐军生擒。
不得不说此人依然是隋末唐初时期最强的突厥可汗。
不过,虽说颉利可汗是突厥最厉害的可汗,杨萧却看到了颉利可汗的另一面。
当年,隋有恩于突厥,但当隋有难之际,颉利可汗却不思帮助。
如果说始毕不帮大隋,那时因为杨广的分化政策将他激怒。
所以他不帮衬杨广倒是情有可原。
而处罗可汗,不管是真是假,至少她也算是积极扶持大隋的后裔,只是可惜死得太早。
所以,论起知恩图报,颉利可汗确实是最差的。
而且,在历史上,颉利可汗虽与李世民签订了盟约,但他却屡次违背誓言。
对边境连年征讨,连年掠夺。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颉利可汗此人也并非是个守信之人。
那么,对付一个不守信,又不知感恩的人,那恐怕就只能比他更为狡诈方能将其制服。
其实,仔细想想,他此次若想让这些可汗自乱阵脚,唯一的办法恐怕就是:
从突厥内部将其瓦解。
杨萧记得历史上大唐建立之初,有这么一件事:
唐朝新立后,突也经历了一次人事动荡。
当时处罗可汗死了,隋朝的义成公主支持可汗的弟弟继位,是为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继承了始毕可汗的政策,对中原王朝采取敌视态度。
他将象征王权的牙帐从漠北迁到了漠南阴山,这里距离中原更近,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唐高祖从颉利可汗南迁的举动中嗅出了战争的威胁。
此时唐朝刚刚立国不久,国力虚弱,无力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唐朝派出了一支规格颇高的使节团前去拜访颉利可汗,希望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和平。
然而,唐朝使团与突厥人因为礼仪问题产生了争端。
在拜见颉利可汗的仪式上,唐朝使团“长揖不屈节”,仅仅拱手作揖表示尊敬。
颉利可汗大为不快,扣下使团做人质。唐朝与突厥的和平交涉彻底破裂。
伺候连续四五年的时间里,突厥人年年入侵。
从东边的幽州到西边的陇右,长达两千公里的战线上,突厥骑兵四处出击,从未消停。
唐朝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前线损兵折将,苦不堪言。
有一年,颉利可汗再次人侵,被打急眼的高祖令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亲赴前线督军。
擅长进攻的李世民这次遇到了麻烦一连续几天的大一雨,阻断了粮道。
没有足够的粮食,军队面临崩溃的危机。
为了拖延突既大军,李世民决定亲自出马,寻求和谈机会。
他带了一百骑兵来到突厥阵前,高喊道:
“我大唐没有对不起突厥的地方,你们为何要入寇?颉利可开笑而不答。
这时,李世民说了一句名其她的话:“你们难道忘记了我们是结拜兄弟吗?”
而就是这句话,让颉利可汗听得一头雾水,他未曾与李世民结拜过,何来兄弟之说?
但也就是这么一句莫名自瞄的话让他立刻就撤兵了。
杨萧想来,感觉只有一种可能:当时,颉利可汗的侄子突利可汗与李世民私交甚好。
颉利可汗定是觉得他们肯定私下结拜了,准备内外勾结,图谋不轨。
当时生性多疑的颉利可汗见情况不对,率军撤回了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