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可能是处罗的阴谋
不过裴矩信中也提到了:
李渊打的不过那只是一些小兵小战,始毕可汗也并没有发挥他全部的实力。
毕竟后来的始毕可汗扫平了无数劲敌,也已经拥兵百万。
所以裴矩认为,此时始毕可汗只是在等一个更好的时机。
他定是在等隋彻底被众割据势力一举推翻。
便会站出来号令群雄之机,让割据的中原群雄纷纷来依附于他。
这样的一封信读下来,信息量确实很大。
不过,杨萧看的很清楚,对抗始毕不能硬碰硬。
这样的一个劲敌,最好的方法恐怕还是从内部找到瓦解的方法。
那么,如果想从内部瓦解突厥,就需要对突厥内部的那些个重要人物有所了解。
方能制定出理想的方案。
而此时,他心中确实有几个人还需重点了解。
一个是改嫁给始毕的义成公主,另一个则是嫁给处罗可汗的信义公主。
这两个公主,他所了解的信息并不多,晚上再问问蓉儿应该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另外就是启民可汗的另两个儿子:处罗可汗颉利可汗。
这两个人加上始毕可汗,就是启民可汗的三个儿子。
杨萧仔细的回想着这三个人,这三位可汗在原本的历史进程中却很是奇怪:
尤其是始毕可汗,因为始毕的死,很奇怪!
按理说,始毕可汗是影响唐朝生死的人物。
唐必然是对他高度关注,但他怎么死的。
史书却是完全避而不谈,只是用一个“卒”来带过。
是病死,你就说病死;是争权暗杀而死,你就说暗杀。
那为什么唐朝的史书有什么好躲避呢?
他的弟弟,处罗可汗,也是在攻打唐朝的时候死,但史书详细谈了他的死因。
神灵的死因,或者被唐朝使者毒死。
薛举也是在攻打唐朝的时候死,史书详细记录他病死的过程。
但为什么对始毕,就避而不谈?
还有一种说法是,始毕是恰好在要攻唐之时病死,似乎唐朝很幸运,躲过一劫。
这可信吗?
始毕可汗可是当时最具重量的人物,又正在决定唐朝的生死。
古代史书再怎么惜字如金,也不会仅仅连一个“病”字都要省略吧。
而且,《资治通鉴•唐纪三》也只是说:“会始毕卒”,和《旧唐书》一样,没有写死因。
而且始毕死后,处罗居然遣使入朝告丧。
当时李渊还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
又遣内史舍人郑德挺往吊处罗,赐物三万段。
更奇怪的还有后来。
始毕死后,还以其子年幼为由,立其弟为处罗可汗。”
意思是始毕可汗的儿子,什钵苾,因为年幼,不能继位,所以始毕的弟弟继位。
就是处罗可汗,始毕可汗的正妻,隋朝的义成公主,跟着再次嫁给处罗。
但是,其实什钵苾当时已经16周岁,在那个时代的游牧民族,绝对谈不上“年幼”。
世民十四五岁就在马上带兵出征了。
什钵苾居然被套上“年幼不堪嗣位”的人设,这实在有些说不通。
而那个狡猾的处罗可汗在继位之初,与唐朝关系变好了,好到荒唐的程度。
首先是处罗派使者,去向唐朝“告丧”。
这个告丧就太奇怪了,原本你突厥来攻打我,成为我的生死大敌。
现在你死了,我才能活!死里逃生,唐朝必然是举国欢腾。
对突厥来说,应该很沮丧,或者是夹着尾巴,不吭不声。
处罗怎么会,派使者去向唐朝“告丧”呢?
而当时唐高祖的反应也很奇怪,他不仅没有幸灾乐祸。
反而还接受了处罗的“告丧”,是大张旗鼓地为始毕“举哀”,如同死了自己的兄弟。
而且,此后两国好得像是真的兄弟,完全不像是生死大敌。
更有记载,处罗此后频遣使朝贡。
此前唐朝是厥的小弟,给突厥送钱、送女人,突厥使者态度傲慢。
此后厥变为唐朝的小弟,处罗频频遣使去唐朝,朝贡。
这听上去确实太荒唐了。
仔细回想这段历史,确实太蹊跷了。
杨萧想了很久,到是有一种可能。
因为此次来之前,李建成便极力想获取机会与突厥接洽。
原本如果没有自己,那么李建成必然是能拿到出使突厥的机会。
所以,杨萧认定,在历史上,定是李建成在处突厥事务。
大概率是这样:在两军对峙期间,李建成要拉拢野心勃勃的处罗,合作暗杀了始毕。
各取所需:唐朝得以喘息、处罗夺位。
既然是暗杀夺位,处罗当然不会让,始毕的儿子继位。
在这个时代,特别是游牧民族,为了争权而暗杀,太正常了。
匈奴的冒顿单于,连自己的亲爹都可以暗杀。
始毕可汗出征在外,又是内外勾结,让暗杀变得比较容易。
所以目前可以判断,暗杀没有暴露,所以处罗可以继位。
突厥也没有为始毕报仇,所以唐朝和突厥没有彻底决裂。
如果是明杀,必然是彻底决裂。
两人既然合作暗杀,自然也协商好了,暗杀后定会友好相处一段时日。
所以才会发生处罗向唐朝“告丧”,唐朝“举哀”。
似乎始毕侵唐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他只是狩猎出意外而死。
想到这儿,杨萧不禁觉得自己倒是可以依此法,稳住始毕可汗。
再拉拢处罗可汗,找机会干掉始毕可汗。
如果想这么做那就得了解并想办法接近处罗可汗
不过,那处罗可汗确实也不是个善茬。
这个人之所以在即位之初与唐友好,定是急于稳固自己的统治。
所以甘于对唐朝伏小,他定是也怕唐朝泄露真相。
事实证明,他后来地位稳固了,实力仍旧碾压唐朝。
所以,不得不说处罗可汗此人城府极深!
而且历史上的这位处罗可汗,还曾积极扶持傀儡杨政道为隋王
想让他继承隋朝的大业。
甚至命令在突厥的所有汉人都要归属隋王。
更是划出定襄城,让杨政道建立小朝廷,在那里按照隋朝的制度设置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