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冒唐公之名
杨萧见李世民面露难色,便建议他:
“这倒不难,要劝服唐公,世民兄需将当下的情况言明即可。”
“唐公应该很清楚,骑兵乃是当今世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兵种。”
杨萧边说边看了眼李世民,见他能将自己的话听进去,便继续说道:
“要想在战争中获得优势,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唐公要起兵,当然需要考虑建立骑兵军团。”
“况且,现在已经群雄并起,唐公要争夺大势,就要尽快攻进关中。”
“占据隋朝的国都大兴,在政治上抢占先手。”
“而要想尽快做到这一切,就需要骑兵来提高进攻速度。”
“但唐公从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开始,到太原起兵,一共也就两年的时间。”
“即使这两年全部在筹备反隋,定是也无法收集到更多的战马。”
“不知萧说的情况与唐公如今的情况是否一致?”杨萧说完,便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摇了摇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军中确实缺少可用于作战的马匹。”
长孙无忌听后忙问:“那,这是何原由?难道拿银钱还买不到战马吗?”
“不对呀,家中的管家前几日还在市集买到过良驹。”
长孙无忌是一介文臣,自然不明白这些军备的情况。
可李世民确实是很了解:“确实如此,适逢战乱。”
“你若想买一两匹良驹不难,可即便有银钱也很难买到组成一支军队的战马。”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原来如此:“那批量的战马都去哪里了??”
说到这儿,长孙无忌的眼神在李世民和杨萧之间来回看了看。
见李世民沉默,并不做声,杨萧直接说道:
“因为此时,几个著名的产马地早已落入其他诸侯之手。”
“而且,居我所知,这些诸侯大多都是突厥在背后支持。”
“那,先生的意思,这些马匹背后全由突厥人控制?”长孙无忌问完再次看向杨萧。
杨萧点了点头。
李世民曾对马匹来源一事略有耳闻,但他也不确定自己消息的准确性,所以忙问杨萧:
“先生怎知这些产马地都被突厥人手下的所谓“封王”得到了?”
杨萧知他定有此疑惑,不慌不忙的答到:
“萧不才,就曾在行商之时,曾与突厥的马匹贩打过交道。”
“其实,早在之前,中原就已很难购置到批量可用来作战的马匹了。”
“那时,萧也是接了一批皇室订单,需要购置战马,只可惜那笔生意没有谈成。”
杨萧边说便摇了摇头,一副很遗憾的样子。
当时,杨萧那批订单没有完成,还被皇室处罚了不少银钱。
“所以,当时萧细细打听之下才知。”
“原来这些可用作战马的资源早就被各突厥“册封”的藩王所得。”
难怪呢,这就好理解了,李世民再次点了点头。
“可,若购置不到战马,危害确是极大的。”
杨萧看了眼李世民,他相信李世民定会明白其中深意,便继续道:
“现在,在晋阳以北的马邑有刘武周。”
“大兴以北的关中也有榆林郭子和、朔方梁师都等更早一些起兵反隋的诸侯。”
“这些辖地和突厥接壤的诸侯们大多都对突厥称臣,以获取资源。”
“所以,倘若当我们的战略重心偏南时。”
“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以称臣,来换取突厥影响下的刘武周、郭子和、梁师都等诸侯们。”
“不对我们发动进攻,不管能争取多长时间,至少很长一段时间不会让我们腹背受敌。”
“所以,我们暂时的称臣和送出去的大量财富。”
“不过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来换取最后的胜利。”
“唐公应该能够明白其中道理,若做不到这些,即便起兵也是等同于自戕。”
李世民听后轻轻点了点头:“银钱财富等方面,父亲定是舍得。”
“哎,就是这称臣一事……”
尽管道理全都摆在了眼前,但李世民仍旧担心李渊不愿称臣。
杨萧也知道,此时并不是说些大道理就能成的。
他笑了笑:“成与不成全在世民兄的决定。”
李世民有些疑惑地看着杨萧:“先生是何意?”
李世民却是没明白杨萧的意思。
杨萧随即说道:“办法我也有,但还需世民兄决断,是否采纳。”
“还请先生快说。”李世民迫不及待的问道:“只要能有助于夺取长安,世民愿意一试!”
杨萧顿了顿,有些严肃的说:
“事不宜迟,可先冒用唐公之名,先谴人去与突厥可汗送信。”
“信中言明,会将西进长安所得的金银玉帛全数赠与始毕可汗。”
“信中不提称臣,但言辞要让突厥可汗感到极致的卑微即可。”
“可,不言明称臣?”李世民对杨萧提出的“冒用唐公之名”一事并无异议。
但却不大相信,始毕可汗会在李渊没有明确称臣。
而只是写了封“极致卑微的书信”后愿意与李渊达成协议。
杨萧见李世民不大相信便说:“始毕上位后,趁着隋末大乱,统一了塞外各部落。”
“又吸纳了大量流亡汉人,迅速强大起来。”
“更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世民兄可知,北方游牧民族,从来没有这么强盛过?”
李世民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否则自己也不会如此忧心突厥一事!
“先生说了这么多究竟何意?”可李世民就不明白他说这些究竟什么意思。
杨萧缓缓问道:“这样以为可汗,世民兄以为,现在的他最大的特点会是什么?”
“呃……”李世民困惑
“还请先生别再卖关子了。”长孙无忌也十分着急想知道答案。
杨萧笑了笑:“这样的一个人,现在定是十分得意、傲慢,甚至可以说是目中无人。”
“若说那南方精细之人会斤斤计较笔上之词。”
“可这样一位北方的豪杰,怎么在意你信中的个别词汇?”
“我们只需做到含糊其次即可。”
“最主要的是,要让始毕可汗觉得,我们会为他在中原谋取最大的利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