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陶乐回家的时候,就被老陶逮了个正着。
“今天去你阿公那儿了?”老陶一脸受伤地问,“我看到他发朋友圈了!”
蒋兆禾虽说退了休,可什么软件都会用,随时紧跟时代的脚步,每天都会在朋友圈分享生活,还会跟老陶比,谁的点赞更多。
陶乐笑了起来:“怎么啦?今天点赞比阿公少吗?我马上给你点!”
但老陶却介意的不是这件事:“你带着秦逸一块儿去的?”
原来在这儿等着呢,陶乐就解释了一句:“他因为面试表现不好,现在已经把自己那个摄影店给关了,铺面都已经盘出去,打算好好熟悉一下文物这一块,刚好我这次录视频需要一个摄影师,就请他来帮忙了。”
“帮忙还是合作?”老陶张嘴就问,“他收费贵吗?”
一句话把陶乐问懵了,她居然还没跟秦逸聊过价格方面的事。
陶乐心乱如麻地想,她之前好几次拒绝秦逸去帮她录视频,秦逸该不会误会她是因为不想给钱吧?
“应该……是合作,但我还没跟他谈钱的事。”
老陶的表情更严肃了:“你的视频盈利,就属于商业合作,不能让别人吃亏,如果是朋友,那就更要公私分明。”
否则将来如果情感关系产生变数,影响到了工作,就不太好了。
“知道了。”
老陶的提醒非常及时,陶乐回房间就直接找了一份合同模板,填好了相关资料,给秦逸发了过去,还附赠了一条语音消息。
——我的自媒体频道才刚起步,费用没办法给你太多,跟你以前的收入肯定没办法比,但还走的程序还是都得有。
秦逸那边很快就把他的个人信息填好了,重新把合同文件发回来。
——钱是小事,实际上是你在帮我忙,你看看如果没其他问题,到时候我们见面了再签字。
本来陶乐还在担心,如果秦逸坚持不肯要钱的话,该怎么办,没想到他这么痛快。
公事公办,合作关系才能长久。
陶乐一下松了口气,立刻回复过去:“好呀!我们再约时间一起吃饭。”
“你先看看今天的视频,有问题的话还能来得及补录。”
两个人都是急性子,陶乐其实跟他聊天的时候已经打开了电脑,在准备剪辑了。
前半段的视频里,陶乐和蒋兆禾一直在沟通,整体氛围非常轻松,陶乐愁眉苦脸的样子,和蒋兆禾气定神闲的样子,对比起来很有趣,后半段就是蒋兆禾的个人场了。
文物修复师在上手去触碰文物之前,脑子里对这件文物已经非常非常熟悉,他们清楚地知道每一条纹路,熟悉每一个角度,在进行修复之前,早就能够做到去复刻出一件一模一样的作品。
因为陶乐选定的这件文物没有特别复杂的雕刻,所以一个下午的时间,蒋兆禾已经做出个大概来了。
秦逸的打光非常温柔,最开始窗外那束阳光投射到工作台上时,是打在的陶乐身上,但随着主位的转移,连光都在偏爱蒋兆禾,而蒋兆禾的眼睛却比那束光还亮。
当文物修复师开始琢磨他即将修复的文物时,连眼睛都是会发光的。
陶乐甚至根本舍不得做任何删减,她完全保留了后半段的全部,而且看得热血翻涌,热泪盈眶,控制鼠标的手都开始微微发麻了。
她终于知道之前的脚本,为什么会总觉得有问题了。
一件物品,当它有了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之后,才会去到它的主人身边,或许因此被赋予一些特殊意义,可那都已经是它成为它之后的事了。
可它成为它之前呢?
谁才是将它创作出来的人?
灵感来得猝不及防,陶乐立刻打开文档撸起袖子写了起来。
天色刚刚蒙蒙亮,从外面看过去,屋子里的那盏灯隐隐发出光亮。
镂空木雕的窗户里,一个身穿春兰交领上袄的年轻姑娘在用缚帛将自己的袖子卷起来。
她的上袄外头还套了一件圆领比甲,下身穿着一条橘色的妆花马面裙,从穿着上看,应该出身还不错。
可她此时正坐在一个极其不符合她穿着的工具——刨子前面,这刨子是粗刨,显然她才刚开始做这样东西。
窗外斗转星移,再回到这间屋子里,姑娘已经换上了斜襟立领长衫,青绿色的料子薄如蝉翼,因为手上还在做着木工活儿,即便穿得这样清凉,她的额上依然冒出了汗珠。
姑娘身旁站着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老人穿着十分质朴,一双眸子格外明亮,他不时指点着姑娘的动作。
不多时,那姑娘举起手中的圆盖,喜上眉梢地说:“阿公!我做好啦!”
老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来。
“可是阿公,”那姑娘很快又沮丧起来,“小捌不会上漆……”
老人气定神闲道:“阿公年轻时曾结识一位张姓后生,尤擅上漆。”
“张世叔能否教教小捌?”
“那便要看你的诚意了。”
镜头从两人身上挪开,聚焦到姑娘手里拿着的那个还没有上漆的圆盒盖上,逐渐模糊起来。
视频就结束在这里。
陶乐扭头,看向身后的所有人,有些忐忑地问:“怎么样?”
余渔第一个回答她:“我觉得特别棒,布景和服饰都围绕着这件文物的历史朝代相配合,出彩但又并不喧宾夺主。”
服装设计师感受到了被尊重,同时给予了她高度评价。
“我演得还可以,”蒋兆禾紧接着评价了一下自己的演技,“就是戏份少了点。”
蒋又梅说:“您急什么,小捌不是说,等故事的部分结束了,还有准备工作的vlog吗?您可是这盒子的制作者,现代戏份多着呢。”
这回轮到老陶吃醋了,他嘟囔了一句:“这盒子我也能做,怎么不找我呢。”
还有一个人没有回答。
陶乐看向秦逸,这次拍摄之前,陶乐和他沟通过,故事当然是由人去演绎,可重点应该在“做”这件事上。
她希望尽可能完整地把这件文物被制作出来的过程表达出来,让观众看到。
秦逸当然非常配合,但他当时有一个坚持,那就是所有的光,都由烛光去完成,他认为这样更能营造出明代时,犀皮漆圆盖盒被制作出来时的真实氛围。
“期待后续,”秦逸朝她微笑起来,“我说过,这个故事不需要额外的补光——你就是光。”
被时间长河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可珍宝依然在光的寻找下,重新被擦亮,重新回到人们的面前来。
对这件犀皮漆圆盖盒而言,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是光,最终拍卖下它,将它捐赠给博物馆的人也是光,博物馆负责陈列、讲解的人是光,而努力为它赋予故事,将它介绍到更多人面前去的陶乐,当然也是光。
经由这些人的珍惜、擦拭和托举,它已经足够耀眼,不需要多余的补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