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战前
183年,洛阳,袁家大院里。
袁隗和袁绍正坐在书房内,表情凝重。袁隗皱着眉头说道:“如今太平道起义在即,天下恐怕将大乱了。”
袁绍点了点头,眼神中透着一丝忧虑:“叔父,此事不可不防。太平道信徒众多,一旦起义,必然会席卷各地,必须上奏朝廷,提早应对。”
袁隗犹豫了许久,片刻之后说道:“明日早朝,我向陛下汇报此事。本初你则暗中筹备力量,无论是招募勇士,还是囤积粮草兵器,都要尽快进行,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乱世。”
袁绍恭敬地回答:“叔父放心。”
第二天早朝,大殿内气氛肃穆。
袁隗手持笏板,出列奏道:“陛下,臣有紧急奏议。如今太平道势力日益壮大,臣得到消息,他们正在密谋起义,意图颠覆我大汉江山。这太平道蛊惑民众,信徒遍布各地,若不加以防范,后果不堪设想。”
灵帝听闻此言,大惊失色,龙椅上的身子微微前倾:“袁爱卿,此事当真?”
袁隗低头回道:“陛下,臣句句属实。臣已派人多方探查,消息确凿无疑。”
“什么?”“太平道?”“怎么可能?”
袁隗的奏议,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顿时引起了朝廷的轩然大波。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有的面露惊恐,有的则是怀疑不信。
。。。。。
一天后,在洛阳城的城门外,袁熙带着唐周正朝着城内赶来。
袁熙骑在马上,对身旁有些畏缩的唐周说:“唐周,你既然选择了投降,到了城中见到我父亲,就要把你所知道的,太平道的一切都如实说来。”
曹昂和王越在一旁盯着,唐周赶忙点头:“公子放心,我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进入洛阳城后,袁熙直接带着唐周,朝着袁家府邸奔去。袁家府邸的守卫看到袁熙归来,赶忙打开大门。
袁熙下马后,径直走向书房。
他刚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袁绍的声音:“叔父,朝廷现在虽然知晓了太平道之事,但恐怕还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袁熙走进书房,向袁隗和袁绍行礼后,说道:“祖父,父亲,我回来了,还带回了一个重要的人。”
“哼,你小子,等会儿收拾你。”见到袁熙安全回来,袁绍立马板起脸来。
袁熙摸了摸鼻子,接着说:“这位是唐周,他本是太平道之人,如今投靠我们,他知晓太平道许多机密之事。”
袁绍打量着唐周,严肃地说:“唐周,你想活命的话,就把你知道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
唐周瑟瑟发抖地说:“大人,小的定当知无不言。太平道确实正在筹备一场大规模的起义,他们的首领张角已经暗中联络各方信徒,各地的太平道据点都在囤积物资,打造兵器……”
袁隗和袁绍听着唐周的诉说,脸色越发阴沉。他们知道,一场乱世即将拉开帷幕,而袁家必须在这乱世之中谋求生存,甚至是掌控局势。
。。。。。
唐周身体微微颤抖,却还是鼓足了勇气说出了那个惊人的秘密:“大人,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十常侍中的张让,与太平道有密切往来。”
袁隗听到这里,眼睛突然一亮。这可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一个可以在朝堂之上掌握主动,同时也能逼迫灵帝对太平道,采取行动的机会。
他随即吩咐袁绍:“本初,将唐周安顿好,切不可有任何闪失。”
袁绍点头称是,带着唐周下去了。袁隗则坐在书桌前,眼神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他在心中默默谋划着明天早朝的策略。
第二天早朝,袁隗严肃地站了出来,大声弹劾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十常侍张让,暗中勾结太平道,意图谋反,这等行为实在是大逆不道,危害我大汉江山社稷。”
灵帝听闻此言,大为震惊,他瞪大了眼睛看着袁隗,又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张让,满脸的不可置信:“袁爱卿,此事可不能空口无凭啊。”
张让也赶忙出列,矢口否认:“陛下,太傅这是污蔑啊,杂家对陛下忠心耿耿,怎会与太平道有勾结?这是欲加之罪啊。”
袁隗冷笑一声,说道:“陛下,臣有人证。
张让听到这话,心中一惊,额头上瞬间冒出了冷汗。他用衣袖擦了擦冷汗,强装镇定地说:“杂家和太平道没有任何关系,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也赞同太傅出兵之议。”
灵帝看着张让,又看了看袁隗,沉思片刻后说道:“既然如此,那朕下旨出兵。”
袁隗心中暗喜,他趁机说道:“陛下,臣保举袁绍出兵陈留,去试探太平道的实力。”
灵帝点了点头:“准奏。”
袁绍出列,恭敬地说道:“陛下,臣定当不辱使命。”
下朝之后,张让气呼呼地回到了自己的住处,他咬牙切齿地说:“袁隗老匹夫,竟敢算计到杂家头上。”
旁边的太监赵忠。小心翼翼地问:“大人,那我们该怎么办?”
张让瞪了他一眼:“还能怎么办?先让袁绍去折腾,我们且看着。”
而袁绍这边,回到袁家后,袁隗对他说:“本初,此次出兵陈留,要小心谨慎。虽然是试探太平道的实力,但也不可轻敌。”
袁绍自信满满地说:“叔父放心,侄儿已经挑选了精兵良将,定能探得太平道的虚实。”
朝廷这边也开始抓紧备战。各地的粮草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洛阳,兵器作坊也日夜赶工。
。。。。。。
第2章,波折
自从袁隗弹劾张让之后,张让心中就憋了一口恶气。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袁家,终于,他觉得时机到了。
张让趁着侍奉灵帝的时机,向灵帝进言:“陛下,袁家势力庞大,如今袁绍又带兵出征。袁家在朝中威望日盛,若放任袁绍如此行事,恐怕将来难以驾驭啊。”
灵帝皱着眉头,有些担忧地问道:“那该如何是好?”
张让眼珠一转,说道:“听闻袁家二公子,聪慧过人,陛下何不将袁熙招入宫中,为皇子伴读,也为人质,如此一来,袁家行事也会有所顾忌。”
灵帝顿时明悟,觉得这是个制衡袁家的好办法。于是,灵帝便将这个消息传达给了袁隗,并且还许诺将来许配万年公主给袁熙。
袁隗接到消息后,赶忙找来袁绍商议此事。在袁家的书房里,气氛十分沉重。
袁隗叹了口气,说道:“本初啊,陛下明显是在要挟我们袁家。可那熙儿,是我们袁家的麒麟子啊。”
袁绍握紧了拳头,愤怒地说:“叔父,这陛下听信张让那阉人的谗言,如此对待我们袁家,实在是欺人太甚。”
就在他们商议的时候,袁熙恰好路过书房。他听到了祖父和父亲的对话,心中思绪万千。
突然,袁熙推门而入,站了出来,眼神坚定地说:“祖父、父亲,孩儿愿意入宫,如果能让袁家更上一层楼,孩儿死无所恨。”
袁隗和袁绍看着袁熙,心中既欣慰又愧疚。欣慰的是袁熙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担当,愧疚的是要让他去宫中,独自面临未知的危险。
最终,袁家还是向灵帝妥协了。袁熙收拾好行囊,告别家人,进入了宫中。
袁熙入宫后,被安排到了皇子的住所。袁熙第一次见到两位皇子。
而就在袁熙开始伴读生活不久后,太平公主刘妍,也被安排到了他的身边,毕竟他们也算有婚约了。
刘妍穿着一身粉色的宫装,头发梳成精致的发髻,上面插着华丽的珠翠。她好奇地看着袁熙,问道:“你就是袁家的二公子?听说你很聪明呢。”
袁熙恭敬地行礼,回答道:“公主过奖了,袁熙只是略懂些学问罢了。”
刘妍眼睛亮晶晶的:“以后我们跟着你了,你可不许欺负我哦。”
袁熙心中有些无奈,他知道自己身处宫中,处处都要小心谨慎,“公主放心,袁熙定当以礼相待。”
“哼。”万年公主有些不满,他撅着小嘴说道,“袁熙,干嘛这么拘谨。”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熙在宫中的日子逐渐稳定下来。他一边跟着皇子们读书,一边小心地应对着宫中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他与刘妍之间,也渐渐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谊,很是微妙。
。。。。。
袁熙作为皇子伴读,心中并没有太多的在乎。他知道自己身处宫中,更多是袁家与皇室权力博弈的棋子。
但我们的小袁熙生性豁达,不愿整日困于,那刻板的伴读之中。于是,他常常趁着空闲,在皇宫里闲逛。
不过,皇宫规矩森严,他可不能明目张胆地四处游走。好在他有个绝佳的挡箭牌——万年公主。这小公主刘妍,对袁熙那可是充满了好奇。
在这皇宫之中,除了灵帝和她的两个弟弟,袁熙可是她见到的第一个真正的男性,那些太监在她眼里可不算数。
每次袁熙想要出去走走的时候,刘妍总是欢快地跟上来。
袁熙看着蹦蹦跳跳来到自己身边的小公主,心中是又爱又恨。
这一日,阳光正好,袁熙又打算出去透透气。他刚走到庭院,刘妍就像个小尾巴一样出现了。
“袁熙,你又要去哪里呀?”刘妍睁着大眼睛问道。
袁熙无奈地笑了笑:“公主,我就是随便走走。”
“那我也要去。”刘妍拉住袁熙的衣角。
“额,好吧。”袁熙无奈摊了摊手。
有了刘妍在身边,袁熙确实行动方便了许多。守卫们看到万年公主在,也不敢多加阻拦。
他们走过御花园,那里面繁花似锦,各种珍奇花卉争奇斗艳。
袁熙看着一朵盛开的牡丹,不禁赞叹:“这牡丹真是国色天香啊。”
刘妍凑了过来:“袁熙,这花有我好看吗?”
袁熙被她这孩子气的话弄得哭笑不得:“公主自然是比这花还要娇艳。”
“真的?”万年公主期待地看着袁熙。
“当然,是真的。”袁熙故意顿了顿。
他们来到了一处静谧的湖边。湖水清澈见底,湖中的鱼儿欢快地游弋着。
袁熙捡起一颗小石子,轻轻抛向湖中,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
刘妍也学着他的样子,可是力气太小,石子还没到湖边就落了地。她嘟着嘴:“袁熙,你教我嘛。”
袁熙耐心地教她如何用力,如何抛得更远。就在这时,袁熙看到湖对岸有一座废弃的小亭子,亭子的周围长满了杂草,看起来有些神秘。
他心中一动,想要过去看看。
“公主,我们去那边的亭子看看吧。”袁熙说道。
“好呀。”刘妍欢快地答应着。
他们沿着湖边的小径朝着亭子走去。可是这路有些崎岖,刘妍不小心崴了脚。
“哎呀,好痛。”刘妍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袁熙赶紧蹲下身子查看:“公主,你没事吧?我背你过去吧。”
“啊,好,好吧。”刘妍有些羞怯。
袁熙背着刘妍,慢慢朝着亭子走去。到了亭子,袁熙把刘妍放在石凳上,仔细查看她的脚伤。
“袁熙,你真好。”刘妍红着脸说道。
袁熙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就在这时,他听到亭子后面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袁熙警惕起来,他让刘妍不要出声,自己慢慢朝着亭子后面走去。
拨开草丛,袁熙看到一只小野猫,正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他。袁熙松了一口气,笑着走回刘妍身边。“公主,只是一只野猫,吓了我一跳。”
刘妍也笑了起来:“袁熙,你胆子怎么这么小。”
“哼,讨打。”袁熙轻轻打了,万年公主额头一下。
“啊,袁熙,你打我。”万年公主对着袁熙,一副我就要哭给你看的样子。
虽然刘妍有时候很缠人,但在这充满权谋算计的皇宫之中,她的纯真无邪,也给袁熙的伴读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他们也算青梅竹马了。
。。。。。
第3章,陈留
袁绍站在庭院之中,他正在为出征陈留黄巾,做最后的准备,计划已经拟定,这是袁家登顶的重要一步。
就在这时,袁绍的好友张邈匆匆赶来。张邈穿着一身利落的劲装,他的步伐矫健,眼神中满是热切。
“本初兄,我听说你即将出征陈留,这样的大事,怎能少了我?”张邈大声说道。
袁绍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孟卓兄,你能来,我自是十分高兴。”
“哈哈哈,我就知道。”张邈也很是快意。“你我兄弟并肩作战,定能在陈留有所作为。”
两人正说着,他们的好友王匡也到了。王匡他翻身下马,爽朗笑道,“本初,我王匡可不想错过这等建功的好机会。你可不能把我落下啊。”
袁绍迎上去,拍了拍王匡的肩膀:“公节兄,有你相助,如虎添翼啊。”
不一会儿,刘岱也赶了过来。
刘岱小步快跑,“本初兄,我听闻你要出征陈留,我刘岱愿与你同行。”
袁绍看着自己的这些好朋友,心中满是感动与豪情。他大声说道:“各位兄弟,你们的心意我袁绍明白。此次出征陈留,必定充满艰难险阻。”
“但有你们在我身边,我袁绍又何惧之有?我们一起出征,一起建功立业,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们的威名!”
张邈抽出腰间的佩剑,指向天空:“本初兄说得好!我们要名动天下。”
随即,王匡也跟着喊道:“对,让那些小瞧我们的人,都好好看看。”
刘岱微微点头:“唯本初马首是瞻。”
在陈留附近的一处隐秘营地内,波才、马元义、张曼成三人围坐在简陋的营帐之中,气氛凝重。
波才皱着眉头,眼神中透着一丝决绝:“兄弟们,我们如今必须再次重整旗鼓,攻打陈留。我们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马元义一脸担忧,他摇了摇头:“波才,我担心现在起义,会坏了大贤良师的大事啊。我们还没有得到大贤良师的命令,这样贸然行动,恐怕不妥。”
张曼成却握紧了拳头,站起身来:“马元义,你看看我们现在的处境。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只有死路一条。只要打下陈留,我们就可以功过相抵,然后再向天公将军请罪。”
波才也跟着站了起来,他的目光坚定:“曼成说得对。我们不能再等了,现在的局势已经,逼迫我们不得不行动。”
马元义犹豫了许久,最终叹了口气:“好吧,既然你们都这么决定了,那也只能如此了。。”
于是,他们匆匆组织了麾下一万多人,向着陈留进发。
陈留城中,守军们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来临。他们依旧过着往日的生活,巡逻的士兵也散漫无神。
当黄巾军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陈留的守军顿时乱了阵脚。
“黄巾军来了!黄巾军来了!”守城的士兵惊恐地大喊着。
可是,他们毫无防备,在黄巾军的猛烈攻击下,很快就溃散了。黄巾军一路势如破竹,冲进了陈留城。
波才站在城中的街道上,看着四处逃窜的守军,心中满是得意:“哈哈,这陈留已经是,我们的囊中之物了。”
。。。。。
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太久。
经过一路急行军。袁绍带着自己的私人武装两千多兵马,风驰电掣般地赶到了。跟在袁绍身后的是张邈、王匡、刘岱等人率领的三千兵马,总共五千兵马,迅速抵达战场。
“黄巾军贼寇,休得张狂!”袁绍大喊着,一马当先冲入了黄巾军的阵营。
而张邈则按照袁绍之前,在路上说的吩咐,开始招揽陈留的败军。
他大声喊道:“陈留的兄弟们,不要害怕。我们一起对抗黄巾军,保卫家园!”
王匡和刘岱则带着士兵们,奋勇地冲向黄巾军,暂时拖住了他们的攻势。
给袁绍争取奇袭的机会。
袁绍带着自己的嫡系颜良和文丑等人,如同锋利的刀刃,从侧翼直插黄巾军的阵营。
颜良手持长刀,眼神冷酷,他所到之处,黄巾军纷纷倒下。
“来者何人?”一名黄巾军将领试图阻拦颜良。
颜良大喝一声:“吾乃颜良,贼寇受死!”说罢,长刀一挥,那将领便人头落地。
文丑也不甘示弱,他骑着马在敌阵中横冲直撞,黄巾军被他们的勇猛吓得胆战心惊。
波才看到侧翼被突破,大惊失色:“快,拦住他们!”
可是,黄巾军已经乱了阵脚,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马元义看到形势危急,想要力挽狂澜,他挥舞着手中的武器,朝着颜良冲了过去。
颜良看到马元义冲来,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哼,不知死活!!!”
两人相交,颜良的长刀带着巨大的力量,瞬间就将马元义的武器击飞。
“给我去死!!!”紧接着反手一刀,马元义便被斩于马下。
随着马元义的倒下,黄巾军的士气彻底崩溃。
“马元义死了?”“快撤!!!”波才和张曼成看着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无奈地带着残兵败将开始逃窜。
袁绍站在陈留城中,看着黄巾军远去的背影,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张邈、王匡、刘岱等人也围了过来。
“本初兄,今日此胜,多亏了你啊。”张邈也来到了城头说道。
袁绍摇了摇头:“这是大家的功劳。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还需加强陈留的防守,以防黄巾军再次来袭。”
众人纷纷点头,在夕阳的余晖下,他们开始整顿军队,安抚百姓。
。。。。。
第4章,党禁
袁绍在击败黄巾军后,迅速安排好了陈留的事务。
他站在陈留的城墙上,对张邈、王匡、刘岱说道:“三位兄弟,这陈留就交给你们防守了。我需先行回洛阳,向叔父禀报黄巾的情况。”
张邈拍了拍袁绍的肩膀:“本初兄放心去吧,有我们在,陈留定然无恙。”
袁绍带着一路的风尘仆仆,迅速回到了洛阳。袁家的宅邸内。
袁绍恭敬地站在袁隗面前,详细地讲述着与黄巾军作战的经过。
袁隗捻着胡须,问道:“那黄巾贼的战斗力如何?”
袁绍微微皱眉,如实回答道:“叔父,那黄巾军的战斗力倒是一般,但其士卒悍不畏死,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倒也给我们造成了不少麻烦。”
“这样嘛。”袁隗听后,微微点头,心中开始思索应对之策。
没过多久,早朝的钟声敲响。朝堂之上,灵帝端坐在龙椅之上,威严地扫视着群臣。袁隗出列将袁绍带回的,关于黄巾军的信息上奏了。
灵帝皱着眉头,看着朝堂下的大臣们,问道:“众卿家,对于黄巾之乱,你们有何看法?”
朝堂上一片寂静,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有人敢率先说话。
这时,袁隗再次出列,高声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当务之急,乃是希望陛下解除党禁。那黄巾军如今势头正盛,若不解除党禁,那些被禁锢的党人,很可能会与黄巾合流,到那时,局势将更加难以控制。”
灵帝听后,沉默不语,他的目光在朝堂上逡巡。随后,他看向张让,问道:“张常侍,你意下如何?”
张让恭敬地弯腰,尖细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陛下,老奴以为袁大人之言有几分道理。如今黄巾之乱,若是党人与他们勾结,恐怕对朝廷不利。”
灵帝又把目光投向大将军何进,问道:“大将军,你怎么看?”
何进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臣也认为应当解除党禁。如今黄巾军来势汹汹,我们需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以免造成更大的祸患。”
灵帝听着他们的话,心中权衡利弊。他深知党禁之事,一直以来都是朝堂上的敏感话题,但如今黄巾军的威胁迫在眉睫,他也无可奈何。
良久,灵帝缓缓开口:“既然众卿家都如此认为,那便解除党禁吧。”
“希望此举,能让那些党人感恩朝廷,共同对抗黄巾之乱。”
朝堂上的大臣们,听到灵帝的决定,纷纷低声议论起来。袁隗心中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个决定,对于稳定当前局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朝之后,袁隗回到家中。
他对袁绍说道:“本初啊,陛下已经下令解除党禁,这对于我们袁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你要时刻关注局势的发展,不可懈怠。”
袁绍恭敬地回答道:“叔父放心,侄儿定当全力以赴。”
而在洛阳城的各个角落,那些被禁锢的党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也都开始重新,审视起朝廷的态度,一场新的局势变化,正在悄然酝酿。
而袁家也因为袁隗的上书,获得了天下党人的拥戴,袁家声望一时无二。
。。。。。
袁家因为袁绍击破黄巾,袁隗上书解除党禁这两件大事,一时之间,袁家在朝堂之上,风头无两。
在皇宫之中做伴读的袁熙,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周围气氛的变化。
那些平日里在宫廷中,穿梭忙碌的太监和宫女,看向他的眼神里多了一丝微妙的东西,那是一种恭维。
而太平公主刘妍,更是像个小尾巴一样时刻黏着袁熙,不断献殷勤。
“袁熙,你看我给你做的这个香囊,好不好看呀?”刘妍把香囊举到袁熙眼前,眼睛亮晶晶的。
袁熙无奈地笑了笑:“公主,你这样总是跟着我,不太好吧。”
刘妍却嘟起嘴:“我就喜欢跟着你,怎么了?别人想还没有这个待遇呢?”
袁熙虽然觉得有些苦恼,但这苦恼中又带着一丝幸福的感觉。
毕竟,刘妍是公主,她的亲近也代表着,袁家在宫中的地位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