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89年,董卓进京后。此时的袁隗或许,依然想着和董卓合作,然后通过政治斗争,以后找机会干掉董卓。但后面发生的事情,却彻底打乱了他的所有布置。
袁绍和袁术等人,逃到地方上去之后,迅速起兵反董,并且组建了强大的反董联盟。而在京城这边,董卓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自然也是勃然大怒。
所以,在李儒建议下,董卓很快就下令,抓了袁家的一家老小,并且全部处死,包括袁隗和袁绍表兄袁基。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袁隗堂堂一个太傅,根本不可能遇到这样的事情。就算是皇帝,在对待一个太傅的时候,也要慎之又慎,需要忌惮袁隗背后的士族集团。
但问题是,董卓这个人,偏偏是一个,不讲政治斗争规则的人。
而且,当袁绍和袁术起兵之后,双方已经彻底撕破了脸。到了这个时候,他似乎也不需要,再对袁家留情了。
于是,最终,那一日。
袁家留在京城的百余口人,在董卓的一声令下之后,全部被直接处死。
或许,在被处死之前,袁隗只有无尽的悔恨,从始至终,他唯一漏算的,就是董卓的存在。但凡董卓稍微讲点规矩,或者他调进京城的人不是董卓。
接下来,袁家都能迅速控制整个京城,主宰整个东汉!
但结果,因为董卓蛮不讲理的掀了桌子,所有的一切,都彻底被毁了。
而且,这样的袁家,接下来也很难真正团结。尽管后来袁绍和袁术等人,都是最顶级的地方割据枭雄。其他袁家人,也有不少是在地方上担任实权官职的人。
但这些袁家人,后来却根本不会团结,不但各自为战,甚至还相互内斗!
甚至于这种传统,后来还一直延伸到了袁绍败亡。官渡之战结束以后。
袁绍虽然输给了曹操,但北方四州的基本盘还在。只要袁绍重整旗鼓,大概率可以卷土重来。但结果,就在官渡之战结束之后不久,袁绍忽然去世了。
而袁绍去世之后,他的几个儿子和外甥,都开始各自为战,这才给了曹操平定北方的机会,确实十分可惜的事。
实际上,如果当时这几个袁家人,能够团结一致,一起对付外敌。就算是曹操再厉害,他也很难拿下北方四州。
而袁家内部的分歧,或许,也是袁隗临死之前,最懊悔的一点。
如果袁家真的可以团结一致的话,东汉末年的天下,其实早就是袁家的了。
汉末群雄,要说谁运气最好,那一定是袁术。他投胎的运气好到爆,创业过程中的运气好到爆,竞争中的运气好到爆。
然而,再多的好运气,也经不起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作死”!
袁术在汝南袁氏的地位,本应是要远远好于从兄袁绍的。
然而,袁术的“作”,却使他的风头被兄长抢走了大半。
袁术,虽然青年时好田猎,但与袁绍益阳,后来也“颇能折节”,也就是很注意争取结交英雄。
然而,竞争的结果,却是有作为的士人多跟从袁绍去了。
以至于,后来袁术不解地说:“群竖不从吾,而从吾家奴乎?”
之所以如此,一是袁绍太能“养士人之心”,二则是袁术实在太“作”。
一件小事,就知道袁术到底多“作”了,被罢免中郎将后,再次被任命为长水校尉时,袁术盛气凌人,欺压百姓,被百姓送称号“路中悍鬼袁长水”。
虽然能“折节”,但这种骄豪形象,自然是被天下豪杰、士人看在眼里的。
。。。。。
第二章
东汉时,除了皇族之外,势力最大的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皆是四世三公,连续四代人做三公之位。
不过,在外戚、宦官专权以后,弘农杨氏操守比较好,受到外戚、宦官打压,所以,虽然代代有人做三公。
但只是有人“做过”三公,实际上是断断续续的。而汝南袁氏比较会做人,左右逢源,因此,长期占据着高位,其影响力实际上在弘农杨氏之上。
东汉时还没有科举,官吏选拔通过地方品评、推举。而三公可以绕过地方,直接征辟、提拔官吏。
汝南袁氏四世作三公者达到5人,他们累世专攻孟氏《易》学,招收弟子、门徒,选拔、推举官吏。
如此,对这些门生、故吏来说,袁氏既是老师,又是仕途”恩公“。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背叛老师、恩公,不独是得罪”恩公“,更会为士人所不耻!
因此,这种门生、故吏,与汝南袁氏实际上是一种终身关系!如此,几代下来,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袁氏弟子无论到哪里都能找到足够的支持!
所以,当时天下,出身最好的,莫过于袁术、袁绍这两兄弟。相比之下,袁绍、袁术,皆是袁逢之子。
但袁绍的母亲地位不高,而袁术则是嫡次子,因此,袁术的地位又略高于袁绍,成为了袁家的继承人,所以袁术就是群雄中出身最好的一个,没有之一。
天下大乱,凭借在天下各地“门生故吏”,获取最多社会资源的,也本应是袁术。袁术在汝南袁氏的地位,本应是要远远好于从兄袁绍的。
然而,袁术的浪,却使他的风头被兄长抢走了大半,袁术,虽然青年时好田猎,但与袁绍益阳,后来也“颇能折节”,也就是很注意争取结交英雄。
然而,竞争的结果,却是有作为的士人多跟从袁绍去了。
以至于,后来袁术不解地说:“群竖不从吾,而从吾家奴乎?”
之所以如此,一是袁绍太能“养士人之心”,二则是袁术实在太“作”。
虽然能“折节”,但这种骄豪形象,自然是被天下豪杰、士人看在眼里的。
陈登的父亲陈珪,以前与袁术的关系很好,然而,陈登却评价说: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也···
名士孔融则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乎?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显然,由于骄豪、“作死”,袁术不但资源被袁绍抢去大半,而且,在士人心中还留下了“骄豪”、“非治乱之主”、“非忧国忘家者”的形象!
如此,到群雄一起讨伐董卓时,大家推举的盟主是“奴”袁绍,而非袁术!
然而,又一个好运,则使袁术很快又“牛”了起来!
当然,在实际成长过程中,袁绍凭借其人格魅力,其名望、资源又压过了袁术,天下俊杰士人,多跟随袁绍!
所以,十八路诸侯讨董时,袁绍被推为盟主!
然而,袁术凭借其超强的运气,又使自己具备了与兄长相争的资本!
董卓乱政后,袁绍、曹操、袁术,都逃离洛阳,开始“创业”。
袁术出逃时,原本只是要去南阳“避祸”。然而,刚刚好,袁术还没到,南阳太守张咨,就被长沙太守孙坚弄死了。
孙坚虽善战有名,但出身不高,弄死名士张咨,为士人所不容,很难混!
正好袁术这个“士人领袖”来了,孙坚遂“引兵从术”,跟随了袁术。
此时,董卓所任命荆州刺史——名士刘表,刚到荆州,立足未稳,担心袁术让孙坚来搞他,遂表奏袁术为南阳太守!
如此,原本只是前来“避祸”的袁术,既获得了南阳,又得到了孙坚!
。。。。。
第三章
东汉时,南阳是天下最富庶的郡。(刘秀起自南阳,故出自南阳的皇亲国戚、开国功臣多,南阳在东汉一直有“特区”待遇)
而天下英雄虽多,但在乱世开始之初,战斗经验最丰富的,除了董卓、皇莆嵩等“西北系”外,就属孙坚了!(此外,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也不错)
原本只是来“避祸”,结果,一起步就拥有天下最富庶的郡和天下少有的名将精兵,这个运气,真是没得比!
此后,袁术供应粮草,孙坚率军冲杀,攻入洛阳(已经被董卓放弃),是讨董卓盟军中战绩最优者!
此后,袁术又在与袁绍、曹操的直接较量中占据上风。
191年十月,袁术以孙坚击败了袁绍任命的豫州刺史周昂(周昂原为曹操谋主,一般认为此为曹操所推荐)。
次年12月,袁术又击败袁绍所署的扬州刺史袁遗,以陈瑀为刺史。
如此,袁绍虽然贵为盟主,但论讨董卓之功,袁术有破洛阳之功,而论直接角逐,袁术又在豫州、扬州击败了袁绍!
袁术,占据了优势!
这还不算完!
被劫持在长安的汉献帝,想要脱离董卓,回到洛阳,便派刘虞的儿子刘和前去联络刘虞,请这位宗亲率军来迎献帝。
刘和逃离长安,经过袁术屯地时,把计划告诉袁术,袁术遂让刘和写信给刘虞,表示自己愿意与刘虞配合。
信到幽州,公孙瓒表示:袁术不可靠,必然叛变!咱们不能答应他!
刘虞不听,二人本就不和的关系更加紧张。公孙瓒见状,担心袁术知道后忌恨于他,于是,主动派弟弟公孙越率千余骑兵前去与袁术交好,并暗中建议袁术扣留刘和和刘和的兵马···
如此,原本不信任,反对袁术的公孙瓒,反而成了袁术的盟友!
同时,由于公孙瓒与陶谦的盟友关系,陶谦也成了袁术的盟友!
如此,幽州公孙瓒、徐州陶谦,都成了袁术的盟友!
咱们知道,公孙瓒军,是乱世之初一大强军,而陶谦的徐州又一大州!
袁术-公孙瓒-陶谦的同盟,此时无论在地盘上,还是兵力上,都远远超过袁绍-曹操同盟!
此时,形势对袁术十分有利!
1、弄残南阳。
前面说到,南阳,虽只一郡,但却是东汉最富庶的地方。
袁术到南阳时,南阳有户口数百万。
但是,袁术继续发挥其骄奢本色,无限度的搜刮,导致南阳残破!
如此,袁术在南阳,失去了经济基础。
2、搞不过刘表,就去搞曹操。
其间,孙坚在讨伐刘表时战死。
孙坚死,其部众由孙贲统领,孙贲继续投靠袁术,但率军扶孙坚灵返曲阿,孙家军算是暂时“退场”。
这的确是个不小的损失。
由此,“术遂不能胜表”,袁术自此不能胜刘表。
随即,刘表发起反击,攻到鲁阳,切断了袁术的粮道。
其实,“孙家军”退场,袁术军虽然实力受挫,但此时仍有机会击退刘表。
要知道,附近的豫州为袁术之地,而汝南等地的黄巾则长期依附袁术(此外,孙坚战死后,吕布也曾短暂在袁术手下效力)。
孙坚死了,袁术的战役指挥能力确实不够了,但刘表军也并不擅长在南阳盆地作战(后来,刘表让张绣坐镇南阳为屏障,知道自己不擅长在南阳作战)。
而从竞争态势看,刘表军虽然攻取了宛以北的鲁阳,但鲁阳距离襄阳距离还比较远。
所以,袁术如果集结力量,是完全可能将刘表军驱逐出鲁阳,恢复粮道,继续在南阳立足的。
然而,袁术的选择是:放弃南阳,去打曹操!
搞不过刘表,就去搞曹操,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
第四章
此时,曹操此时虽然还没有后来一般出神入化,但也已经以善用兵闻名,又已收服青州黄巾,实力暴涨!而且,曹操与袁绍此时的联合作战非常紧密!
你在南阳盆地“主场”作战,搞不过不擅陆战的刘表,就要放弃根据地,“客场”去挑战袁绍-曹操联盟。
实在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决策!于是,袁术第一次接近“团灭”的时候到来了。
很快,袁术连续遭遇惨败!
最后,袁术一路逃到了寿春。
此时,袁术所任命的扬州刺史陈瑀居然不让袁术入城,袁术遂只好退到阴陵。
不过,袁术的能量还是很大,在阴陵“复合军”,破陈瑀,入寿春。
如此,袁术算是逃过一劫。
然而···接下来,好运气又来了。
此时,袁术的形势是非常危险的。
在他瞎折腾期间,他的盟友也陷入了危机之中。
袁绍在界桥击败了公孙瓒,并逐渐在与公孙瓒较量中掌握主动;曹操在击败袁术后,又讨伐陶谦,陶谦已经考虑逃回丹阳,徐州有被曹操控制的危险。
毫无疑问,曹操一旦得徐州,下一个必是转来对付袁术!
而刚刚到寿春的袁术,是没有实力对抗气势正盛的曹操的。
然而,好运来了!
吕布入局,使形势发生大变!
吕布在陈宫、张邈的支持下袭兖州!
如此,曹操被迫退军,与吕布陷入了兖州争夺战。
陶谦的徐州得意保全,袁术也得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后来,吕布败出兖州后,又袭取了刘备的徐州(刘备得徐州后,徐州已经倒向袁绍)。
如此,徐州吕布,长期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是曹操最主要要对付的敌人,袁术得以更加“安全”。
正此时,又一个“好运”来临:“孙家军”回归。
孙贲率领“孙家军”,从曲阿赶来,“归队”。
不久,孙坚的儿子孙策,也前来投靠。
在孙策的帮助下,袁术夺得了扬州长江以北的部分,并恢复了对豫州大部地区的控制。
此后,名义上归属袁术的孙策,又开辟江东,控制了江东大片地区。
袁术,形势复振。
然后···新一轮的“作”开始了。
一方面,袁术继续着长期以来的“淫奢”、“骄豪”风格。
他继续在富庶的江淮地区竭泽而渔,破坏当地生产。
他继续发挥其“言而无信”的本色,先是不依约资助吕布军粮,使吕布转而与刘备和解,与袁术敌对。
此外,他又对孙策屡屡失约,使孙策坚定加快自立的步伐···
然而,这些都不过瘾。
接下来,袁术来了“终极大作”:称帝!
只这一招,毁掉了袁术所有的优势资源。
“门生故吏”,不必再给你面子了。
原本,“门生故吏”,不能不给你面子,否则,就是违背了尊师、报恩的道义。
你称帝了,对不起,他们与袁术之间的道义义务可以就此结束。
孙策,也不必再给你面子了。
孙策虽然早有自立之意,并事实上已经开始抵制袁术对江东的“小动作”,但是,他表面上一直维系着对袁术的依附,毕竟,从他父亲开始,就是依附袁术的,要突然“举旗”,是需要大义名分准备的。
袁术称帝,对孙策来说是想睡觉的时候有送枕头!于是,孙策果断与袁术决裂!
袁术原本还有一些外部支持。
“泰山贼”臧霸等人,一直支持袁术;南匈奴、黑山军,也一直与袁术关系紧密;吕布,则在曹操、袁术之间跳墙···
现在好了,袁术称帝,谁还敢来支持你?那不是找死吗?
称帝,是终极大“作”,使袁术彻底丧失了一切优势资源!
这一次,该不会有什么“好运”,可以救袁术了吧!
然而,袁术,居然还得到了“续命”的好运气!
。。。。。
第五章
袁术称帝,很快陷入众叛亲离的状态。
袁术想拉拢吕布,被吕布拒绝,袁术遂令大将张勋率数万兵七道讨伐,结果,被吕布一顿暴揍,全军覆灭。
此外,孙策、吕布,都接受了曹操挟持下汉室的号召,准备联合讨伐袁术。
按理说,袁术该马上完蛋了。
然而···袁术的运气实在太好了,就这样,他还获得了喘息之机。
曹操的想法是:以朝廷名义,让吕布、孙策、陈瑀去干袁术,自己趁机出手解决掉心腹之患张绣,然后讨伐吕布。
吕布虽然击败了袁术的进攻,但是,吕布当然也知道曹操对徐州的心思,维系曹操-袁术-吕布平衡最有有利,因此,吕布也没有继续“为难袁术”。
孙策呢?他怎么想不重要。因为,他很快发现一个问题!
同样接到曹操命令的吴郡太守陈瑀,对孙策夺占吴郡十分不满,派人联络严白虎,准备趁孙策攻袁术时夺取吴郡。
那还了得?孙策、陈瑀、严白虎,迅速干了起来。
如此,大家各忙各的,袁术居然又“缓”了过来。
然而···袁术,又开始了最后一次“作”。
首先,原本就骄奢淫逸的袁术,做了天子,自然排场更大了!
袁术后宫侍妾数百人,无不衣着高贵华丽,口含厌肉,而兵马、百姓则生活困难,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淮南,本也是附属之地。然而,继南阳之后,他也被袁术搞残了···
随即,袁术又嫌自己命太长了,有一次,开始主动攻击曹操!
由于自己的领地被搞残了,袁术就找附近的陈国借钱。陈国与袁术原本关系不错,但此时已经归属曹操,不借!
袁术遂出兵攻打陈国,攻破陈国,俘陈王及其相!
好家伙,曹操不来搞你,你主动搞曹操呀!
原本,在宛城失掉长子、爱侄、爱将的曹操,正准备再征张绣,还不想去搞袁术,现在你袁术惹到头上来了,那还了得?
于是,曹操亲自发兵攻袁术。
毫无悬念,袁术不堪一击,渡过淮河,想要投靠部曲陈兰、雷簿,结果被拒绝。
走投无路,袁术终于想起了自己的哥哥袁绍,试图北投青州。
然而,在刘备的阻击下,袁术不能成功。
最后,走投无路的袁术,居然因为喝不到蜂蜜,叹息:“袁术至于此乎”?吐血斗余而死。
论起历史人物,一般必要总结其经验、教训。然而,对袁术,大可不必。
袁术,自始至终是一个公子哥,在群雄割据的舞台上,袁术其实就是一个,带着另类的娱乐精神入场的选手。
对于这样的娱乐选手来说,所谓的好运气,不过是给娱乐节目增加一些喜剧素材罢了··
。。。。。
第六章
袁遗辈份上是袁绍,袁术的堂兄。河间张超曾经把他推荐给太尉朱雋。
使劲夸他,简直就是经天纬地之才。曹操也称赞过他,但是是半夸,另一半是为了夸奖自己。
袁遗的出身,再加上名气。很快就出来做官了。早期他担任长安令,后来又出任山阳太守。
董卓乱政时期,关东诸侯组织了讨董联盟,袁绍被推举为盟主。
作为本家兄弟,袁遗大力支持,带兵驻扎在酸枣这地方。
另一个兄弟袁术虽然也参加讨董联盟,但他一向看不上袁绍,开口闭口就是袁绍这家奴。袁绍因为是庶出,小时候过得很不好。袁绍袁术兄弟也不合兵一处,各干各的。
讨董联盟瓦解后,袁绍不认同董卓所拥立的汉献帝,想推举幽州牧刘虞为皇帝。袁绍写信给袁术,想获得的袁术的支持,但袁术本来就嫉妒袁绍的名望,又计划自立。就拒绝了袁绍的要求。兄弟俩由此彻底翻脸。
当时关东诸侯互相争夺地盘,袁术就和袁绍北边的公孙瓒结盟,夹击袁绍。袁绍就和刘表,曹操结盟反夹击击刘表。
袁术想对袁绍大打出手,但双方的地盘也不挨着。于是袁术就攻打刘表和曹操,攻打刘表时,折损了大将孙坚。
攻打曹操反被曹操打败。连南阳的地盘都丢了。袁术只能带兵往东。
往东就到了扬州,正赶上扬州刺史陈温死了。袁绍赶紧任命了袁遗担任扬州刺史。袁术正没地方去呢。
也顾得得什么兄弟情谊,全家老小一起上,打败了袁遗,袁术自封为扬州牧。
袁遗败逃途中,死于乱兵之中。
袁绍和袁术都是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一族,最终二人都是以败亡为结局。不同的是,袁绍死后,三个儿子均未得善终,长子袁谭被曹纯带领的虎豹骑杀死,次子袁熙、三子袁尚皆被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而袁术虽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帝,最后引起众怒被攻灭,但是他的子嗣却得以保全。
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术还是嫡出,在嫡庶有别的古代,袁术在早期的地位是袁绍无法相比的。但是袁绍的才干和品性都要优于袁术,故而在讨伐董卓时袁绍能被推荐为总盟主。
后来袁绍成了实力最强的诸侯,而袁术虽然势力稍弱些,但是由于北方的曹操还不够强大,南方孙氏也还未崛起,所以袁术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可惜袁术的皇帝梦把他自己推向了深渊,强如袁绍、霸道如董卓都没敢称帝,而袁术却做个第一个“出头鸟”,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袁术死后,袁术的族弟袁胤带着袁术的灵柩和妻儿逃到皖城,依附庐江太守刘勋。毕竟刘勋曾是袁术的老部下,收留了他们。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刘勋所在的皖城被孙策和周瑜等人偷袭,刘勋和从弟刘偕只身逃走投奔曹操。
而刘勋的家眷连同袁术的家眷都成了孙策的俘虏,孙策的这一战可谓收获颇丰,江东的大乔小乔姐妹也是在此城所得,这些人之后皆被送回孙策的大本营吴郡,之后,袁术家眷的命运便掌握在了孙氏的手里。
受《三国演义》影响,多数人觉得孙氏和袁术之间恩怨很深。
早在讨伐董卓时,袁术因不发粮草给孙坚,导致孙坚兵败董卓;后来孙策质押玉玺方从袁术那里借到三千兵马。
但是孙家人对袁术的遗孤,不仅没有迫害,反而是深受孙权的厚爱。
。。。。。
第七章
袁术的女儿被孙权纳为夫人,《吴录》称其“有节行”,因为一直没为孙权生下子嗣,孙权曾将其他姬妾的孩子交给袁夫人抚养,但是都没有养活。在步夫人死后孙权甚至一度要立她为皇后,这些足见她在孙权心目中的分量。袁术的儿子袁耀在袁夫人入宫后也被征召为郎中,袁耀之女还被许配给孙权的第五子孙奋。
这些其实也不难理解。
其一,孙策俘虏他们时江东并不稳固,汝南袁氏作为全国闻名的大族,善待他们的家眷不失为收揽人心的一个举措。
其二,孙氏和袁术之间虽有恩怨,却并没有演义中描述的那么深,他们之间并不是仇敌,毕竟袁术曾经帮助过孙坚、孙策父子,而孙策也是个阔达的人。
其三,袁术的子嗣并不像袁绍的儿子们那样手握重兵,他们对于孙氏来说构不成什么威胁。
最后,袁夫人终究是豪门大族里培养出来的女人,相貌也不会差到哪,很可能还是个大美女,而且品行良好,这样的人成为孙权的夫人并不稀奇。
所以,虽然袁术和袁绍一样都败亡了,但是他的家眷却得到了孙氏一族的庇护,并没有像其袁绍的后代那么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