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纵横小说App,新人免费读7天
已抢580 %
领免费看书特权

袁家7

181年,在袁家的书房内。

小袁熙坐在胡昭的对面,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他突然抬起头,“先生以为,太平道张角会成功吗?”

胡昭听到这个问题,心中大惊。他的目光瞬间变得警惕起来,但随即想到袁家乃世家大族,小袁熙能听到些什么消息,倒也不足为怪。他定了定神,“太平道人的想法是不错的,如今这大汉啊,的确是生了重病。”

小袁熙眼睛一亮,专注地听着胡昭的话。“嗯。”

顿了顿后,胡昭继续说道:“可是,这张角没那个能耐做医者。你看啊,小公子,这治理天下,或者说想要改变这天下的格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小袁熙求知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胡昭先生接下来肯定会详细解释。“先生请说,小子听着呢。”

胡昭站起身来,在书房里踱步,“行军布阵,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就像那孙武子所著的《孙子兵法》,里面讲了多少关于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根据地形、兵力来制定战略的知识。张角没有学过这些,他不懂行军布阵,那在面对朝廷的军队时,就如同盲人瞎马,怎能不败?”

小袁熙若有所思地嗯了一声。“有道理。”

胡昭接着说:“用兵打仗也是如此。打仗不是一群人拿着武器乱冲乱撞。何时进攻,何时防守,如何运用奇兵,如何鼓舞士气,这些都需要精心谋划。”

“张角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的太平道徒众虽然人数众多,但大多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百姓。”

小袁熙轻叹一声,“先生言之有理。”

胡昭走到书架前,拿起一个兵书,转身对小袁熙说:“再说这上下沟通、讯息传递。在一个庞大的组织里,消息的传递必须及时准确。朝廷有专门的驿站系统,有烽火台等传讯手段。可太平道呢?他们没有这样完善的体系。一旦遇到战事,前方的情况无法及时传达到后方,后方的指令也不能迅速到达前方,这仗还怎么打?”

小袁熙他不断地点头,表示理解。“先生说的是。”

胡昭喝了一口润润嗓子:“还有安营扎寨,这也是个技术活。营地要选择在地势有利、水源充足的地方,还要考虑防御工事的建设。后勤调度更是重中之重,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士兵们饿着肚子怎么打仗?张角的太平道在这些方面都是一片空白。”

小袁熙皱着眉头问:“那人才安置呢?先生。”

胡昭赞许地看了小袁熙一眼:“小公子问得好。人才安置也是关键。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要懂得把不同才能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可张角似乎并没有这样的能力,他的太平道中虽然有不少人追随。”

“但真正能处理政务、指挥军事的人才寥寥无几。而且规划执行也是问题,有了想法,有了计划,但如果不能有效地执行,那也只是纸上谈兵。”

胡昭停顿了一下,看着小袁熙认真的模样。

语重心长地说:“夫子很早以前就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自己不懂,又没有专业的人才辅助,只知道一头热地往前闯,但凡有人给你使个绊子,摔不死都算是幸运的。这张角啊,他想要改变这天下,可他却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小袁熙听了胡昭的这一番话,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知识大门,他心中默默思考着胡昭所说的话,对这天下局势和治理天下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

公元181年,天空仿佛也被一种,压抑的气氛所笼罩。故太尉张奂的府邸,此时一片哀伤。

张奂一生为朝廷尽心尽力,然而却在宦官的倾轧下,郁郁寡欢,最终因病逝世。

在洛阳城中,大多数朝臣都知晓张奂与宦官之间的矛盾纠葛。那些宦官在朝堂上权势熏天,他们睚眦必报。

谁要是与他们作对,往往没有好下场。所以,尽管张奂曾经的功绩和为人值得敬重,但此刻,朝臣们慑于宦官的淫威,都不敢去吊唁这位故去的太尉。

袁绍在袁家府邸的厅堂中,听闻此事后,气得猛地一拍桌子。袁绍的脸涨得通红,眼中满是愤怒。“这成何体统!张奂大人一生忠君爱国,如今仙逝,却因为宦官的缘故,无人敢去吊唁,这世间还有没有公道!”

一旁的袁术挑了挑眉毛,同样也很不忿,说道:“大哥,这宦官势力庞大,我们要是去吊唁,必然会得罪他们。虽然我们袁家势大,但也不可不谨慎啊。”

袁绍瞪了袁术一眼:“你这是什么话!难道就因为怕得罪宦官,我们就任由正义被践踏吗?”

袁基在一旁沉思片刻后,说道:“大哥,我觉得你说得对。我们袁家四世三公,在这朝堂之上,若不能坚守正义,又如何能对得起袁家的声誉?”

袁绍满意地点点头:“好,那我们就去吊唁张大人。”

于是,袁绍带着袁术和袁基,备上祭品。

向着张奂的府邸而去。他们的马车在洛阳的街道上行驶,引得路人纷纷侧目。当他们到达张奂府邸时,这里显得有些冷清。袁绍等人下了马车,径直走进府中。袁绍看到张奂的灵堂布置得十分简单,心中更是气愤。

“大人一生荣耀,如今却如此凄凉,实在是不公。”袁绍对着张奂的灵位深深一拜。袁术和袁基也随后拜祭。

此时,曹操也听闻袁绍前来吊唁的消息。

他赶来张奂府邸。看到袁绍的举动,曹操不禁感叹:“本初确实是英雄啊。一般人可真不敢得罪宦官。”

毕竟袁家势力庞大,确实有和宦官硬刚的资本。

袁绍听到曹操的话,站起身来,说道:“孟德来了,我袁家四世三公,受朝廷恩泽多年。若是在这等事情上退缩,那还有何面目立于朝堂之上?这宦官弄权,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我袁绍定不会坐视不管。”

闻言,曹操微微一笑:“本初兄的大义,曹某佩服。今日你此举,必然会得到很大的声望。”

袁绍望着张奂的灵位,“我所求并非声望,只是想为这黑暗的朝堂,带来一丝光明,为正义发声。”

袁绍的这一行为,很快就在洛阳城中传开了。百姓们都称赞袁绍的勇敢,士大夫们也对袁绍刮目相看。袁家的声望在这一事件之后,更是如日中天。

而袁绍也凭借着这份勇敢和正义,在众多的世家子弟和朝臣之中,树立起了一个不畏强权的形象。

。。。。。

181年,视线转到北部草原。

这一年,阴云似乎格外沉重。鲜卑族的大帐内,弥漫着哀伤与不安的气息,鲜卑大人檀石槐因病溘然长逝。他的儿子和连。在一片动荡之中初立为新的首领。

和连深知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周围的部落首领们虽然表面上对他臣服,但暗地里都在觊觎着他的位置。

为了稳固定位,他想出了一个在他看来颇为有效的办法,带兵南下劫掠。在他的想象中,只要能从南边的大汉边境,抢夺回大量的财物和人口,就能在部落中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和连率领着他的骑兵队伍,如一片汹涌的黑色浪潮,向着大汉的边关席卷而来。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他们一路呼啸而过,所到之处充满了疮痍。

而在大汉的边关,公孙瓒驻守边关多年,他深知鲜卑的习性,也早就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当他得到鲜卑南下劫掠的消息时,他眼神坚定,握紧了手中的长枪,对着身后的士兵们喊道:“将士们,鲜卑来犯,我们绝不能让他们,踏入我大汉边境一步!”

公孙瓒的军队在边关严阵以待。

当鲜卑的骑兵出现在视野中时,双方都没有丝毫犹豫,瞬间就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公孙瓒身先士卒,他骑着白马,在敌阵中来回冲杀。每一枪都能带走一个鲜卑士兵。鲜卑人也不甘示弱,他们的弯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不断地朝着公孙瓒的军队砍去。

血战持续了数日,双方都疲惫不堪,但谁也没有退缩的意思。公孙瓒的身上已经多处负伤。

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而凶狠。而和连,在后方指挥着战斗,他心中渐渐有了一丝慌乱,他没有想到汉军会如此顽强,他原本以为可以轻松劫掠一番然后返回部落。

在一次冲锋中,公孙瓒看准了时机,他发现了在后方指挥的和连。他大喝一声,纵马朝着和连冲去。

和连身边的护卫们纷纷上前阻拦,但都被公孙瓒一一击退。公孙瓒的长枪高高举起,然后猛地刺出,这一枪精准无误地穿透了和连的胸膛。

和连瞪大了眼睛,至死都不敢相信自己会命丧于此。随着和连的倒下,鲜卑的士兵们顿时阵脚大乱。

公孙瓒乘胜追击,他的军队士气大振,对鲜卑军队展开了最后的围剿。鲜卑军队溃败而逃,他们一路向北狂奔,只留下一片狼藉的战场。而回到部落的鲜卑人,因为和连的死去,很快陷入了分裂。各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无暇再顾及南下劫掠之事。

大汉的边境迎来了短暂的安宁。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欢呼雀跃。他们感激公孙瓒的英勇奋战。

。。。。。

同年,九江之地突然掀起了叛乱的狂潮。

九江城中,叛军们占据着城墙,旗帜在风中肆意飘扬,那旗帜上沾满了尘埃与鲜血,仿佛在向朝廷示威。

城中百姓们在叛军的肆虐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洛阳皇宫内,灵帝听闻九江叛乱的消息后,龙颜大怒。目光扫过朝堂下的群臣,最后停留在司徒杨赐的身上。“九江叛乱,你身为司徒,难辞其咎!”

灵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杨赐伏地请罪,但依然无法阻挡灵帝的怒火,最终被罢免了官职。

朝廷急需一位有能力的人来主持大局,应对九江的叛乱。这时,前司徒袁隗站了出来。

袁隗本就出身世家,在朝堂上颇有威望。他向灵帝奏道:“陛下,臣保举卢植前往九江平叛。卢植为人刚正不阿,且军事才能卓越,定能平定九江之乱。”

灵帝听了袁隗的话,思索片刻后,同意了他的举荐。

卢植领命之后,迅速整顿兵马,准备出征。在他的军中,有一位年轻人,那便是他的弟子刘备。刘备虽然此时还未声名远扬,但他目光中透着一股坚定与热忱。

卢植率领大军向着九江进发。

行军途中,刘备紧跟在卢植身边,好奇地问:“先生,此次九江平叛,您打算如何行事?”

闻言,卢植看了一眼刘备,微笑着说:“玄德,九江叛军虽气势汹汹,但不过是乌合之众。我们当以正合,先稳定住阵脚,再寻找他们的破绽。”

当卢植的大军到达九江城外时,叛军们看到朝廷大军前来,也毫不畏惧,他们在城墙上大声叫骂,挑衅着卢植的军队。卢植却镇定自若,他指挥士兵们安营扎寨,有条不紊地布置着防线。

刘备看着卢植的指挥,心中满是敬佩。他主动请缨:“先生,让我带一队人马去探查一下敌军的情况吧。”

卢植点点头:“玄德,你要小心。”

刘备带着一小队士兵,悄悄地绕到了九江城的侧翼。他发现叛军在一处防守较为薄弱的地方,似乎有可乘之机。回来后,他向卢植报告:“先生,我发现城西南角的叛军防守松懈,我们可以从那里发起进攻。”

卢植听了刘备的报告,“玄德,你做得很好。”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卢植按照刘备的探查结果,派出一支精锐部队悄悄地摸到了城西南角。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卢植一声令下,大军同时从多个方向,对九江城发起了进攻。

城西南角的叛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卢植的士兵们如潮水般涌入城中。一时间,城中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叛军们开始慌乱起来,他们四处逃窜。

卢植身先士卒,在城中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刘备也不甘示弱,在敌阵中奋勇杀敌。在卢植和刘备等将士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一个月,九江叛军便被彻底击败。

。。。。。

袁家的厅堂之中。

袁隗坐在上位,目光深邃地看着面前的袁绍。

“本初。你有何志向?”袁隗试探问道。

袁绍听闻此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什么都瞒不过叔父大人,确实,我确实很想成为高官,掌握重权,一展胸中抱负,说实话,我怎么说也是咱们袁家儿郎,又如何能甘心沉沦呢?”

袁隗听了袁绍的回答,心中甚是欣慰,他畅快地哈哈大笑起来。“说得好!”袁隗的笑声在厅堂中回荡。

“男儿就要有这样的气度,就要有如此的追求。”

“既然已经踏上了官途,就绝对不能有畏缩之感,不管面临什么,都要努力,力争上游!”

“诺。”袁绍微微欠身,恭敬地听着叔父的教诲。

袁隗站起身来,缓缓踱步,“男儿立于天地之间,最重要的东西自然是权力,若是没有权力,与蝼蚁又有什么区别?有了权力,就能做想做的事情,得到想得到的东西,快意人生,这才是世间最美妙的事情!”

袁隗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在袁绍的心坎上。袁绍抬起头,“叔父教诲,绍不敢忘!”

袁隗走到袁绍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嗯,记住就好了。如今这朝堂局势复杂,宦官与外戚争权,我们袁家虽四世三公,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你想要掌握权力,就必须懂得在这复杂的局势中周旋。”

袁绍点头称是:“叔父,我明白。”

袁隗皱了皱眉头:“宦官势力不可小觑,他们深得陛下宠幸。但我们袁家树大根深,也不必惧怕他们。你在朝堂之上,要多结交有志之士,壮大自己的势力。”

闻言,袁绍思索片刻后说:“叔父,我近年结识了曹操,此人虽然出身宦官家庭,但他心怀大志,与其他宦官子弟不同。侄儿觉得他可成为我的助力。”

袁隗微微点头:“曹操?”

“我也听闻过此人。若他真如你所说,那你可好好与他结交。但你也要小心,莫要被他所利用。”

“侄儿明白。”袁绍应道。

“还有,本初,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这洛阳城中,多少双眼睛盯着我们袁家。你的一举一动都关乎袁家的生死存亡。”袁隗严肃地说。

“是,叔父。”袁绍挺直了身子说道。

“好,你且去吧。记住今天叔父的话,努力去实现你的志向。”袁隗重新坐到首位,挥了挥手。

袁绍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转身离开厅堂。

。。。。。

在雒阳城中,袁家宅院里。

袁绍与曹操相对而坐。庭院中,几株桃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花瓣如雪般飘落。石桌上摆放着简单的酒具,酒液在杯中微微晃动,散发着醇厚的香气。

曹操皱着眉头,一脸忧虑地说:“陛下对朝政诸事是越来越不上心了,你可知道,不久之前陛下居然在后宫中开设商铺,让宫人、后妃做商贾,伪装成集市的模样,叫买叫卖,一国君主,居然打扮成商贾的模样。”

“荒唐,荒唐啊。”说到这里,曹操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似是要将心中的愤懑也一同咽下。

袁绍静静地听着,眼神中透着一丝无奈。曹操放下酒杯,继续说道:“更有甚者,陛下在西园内弄狗,还给狗穿上名士的衣服,以此取乐,公然辱没名士高官,又在宫中驾驶驴车,四处游走,引得宵小之辈竞相效仿。”

袁绍心中一紧,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了什么。

曹操缓缓问道:“结果,你猜怎么着?”

袁绍略带惊讶地说:“雒阳的驴价飙升。”

曹操有些惊讶地问:“你知道了?”

袁绍轻叹一声,目光望向远方,缓缓说道:“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

“上之所为是民之表也。陛下如此作为,这雒阳城中的百姓和官员们,自然会受到影响。朝堂之上本就乱象丛生,如今陛下这般玩闹,更是让人心离散。”

曹操点头表示赞同:“本初所言极是。如今宦官当道,他们蛊惑陛下,让陛下沉迷于这些荒诞之事。而那些忠臣良将,却被排挤打压。长此以往,这大汉恐怕。”

袁绍握紧了拳头:“我袁家四世三公,本就肩负着匡扶汉室的重任。如今看到陛下如此,我心中实在是焦急。但宦官势力盘根错节,想要清除他们,并非易事。”

曹操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本初兄,我们不可坐以待毙。虽然宦官势力强大,但我们也不是没有机会。”

然后,袁绍环顾左右,曹操小声秘议,这注定不是平凡的一天,曹操给袁绍规划了。未来几年的路线。

。。。。。。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汉王朝,尤其是东汉时代,外戚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因为东汉皇帝普遍短命,汉安帝以后汉桓帝以前的诸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小皇帝乃至于幼儿皇帝,死的早,留下的孩子也小。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的实权逐步转移到了皇帝的母亲手里,进而转移到了太后娘家人的手里。

东汉外戚邓氏、梁氏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外戚家族,掌握重权,将东汉中期的政治搅和的乌烟瘴气黑幕横行。可以说从汉和帝往后一直到汉桓帝刘志时期。

这段时间之中,主导东汉皇权的实际权力者就是外戚,而不是连十岁都活不过的皇帝。

一直到汉桓帝刘志登基,情况发生了转变。

刘志不甘心做梁氏外戚的傀儡,但是手上有没有其他的力量可以夺回皇权,思来想去,他选择了宦官作为自己的政治盟友,以共同对抗外戚,夺回皇权。

是的,政治盟友。

东汉时代,还是皇帝社会早期,人们普遍对于皇帝的存在没有过于明确的认知和敬畏。

加上东汉多年幼皇帝,被外戚操纵来操纵去,早就没了皇帝专政所必须的神秘、威严色彩。大家都知道你皇帝是个什么货色,尤其是那些小娃娃皇帝,一天尿几次床都不是秘密,一点隐私都没有。

被人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娃娃,值得尊重吗?值得敬畏吗?有资格号令我们吗?

这种情况下,汉和帝往后,在外戚们的不懈努力下,皇帝和皇权发生了事实上的分离。

简而言之,在东汉中后期,皇帝不再是皇权的天然必须的掌控者,只要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取得一个名分之后,谁都能操纵皇帝,掌握皇权。

哪怕是一群宦官。皇权是个客观存在的抽象事物,没有人会否认它的存在,然而皇帝并不会因为皇帝这个身份就轻易的掌握皇权。

至高无上的皇权只会归属于政治斗争中的胜利者,而不会归属于一个失败的皇帝。

作为一个掌握不了皇权的皇帝,刘志并没有什么政治资本能够获得有分量的政治盟友,他有且只有一个选择,宦官。

说起东汉宦官,在东汉早期还不是很有分量。

真正意义上宦官的第一次闪亮登场,还要算在汉和帝刘肇消灭窦氏外戚,夺回皇权的事件当中,为刘肇出了大力气的宦官郑众。也是从此时开始,东汉皇帝开始意识到了宦官的重要性,为了增强宦官的力量以对抗外戚,东汉的宦官开始扩大编制,甚至可以读书识字。

也是从汉和帝开始,宦官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因为汉和帝往后的东汉皇帝基本上都是小孩子,根本轮不到他们成年产生权力意识并且使用宦官这把利剑就已经死了,外戚得以继续专政了好些年。

然后汉桓帝刘志登基了。

从汉和帝开始的准备一直到刘志时期终于发挥了效用,刘志活到了成年,产生了权力意识,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于是就看中了宦官。

他画大饼给宦官们,换来对梁氏外戚同样非常不满的五大宦官的协助,双方合力,干掉了梁氏外戚,大获成功。

随后,刘志封五大宦官为侯,给予丰厚的赏赐和政治回报,事实上和宦官们共享皇权。

对于皇帝来说,外戚和宦官虽然都是皇权的屏障,但是相对于没有男人能力的宦官们,还是有男人能力的外戚们更加危险,更有篡权夺位的可能。

所以宦官天然的比外戚值得信任。由此,刘志和宦官们共享皇权,在任期内还依靠宦官们开启了第一次党锢之祸,消灭完外戚之后,又对士人展开打击,大振皇权。

刘志病死之后,窦氏外戚试图重振外戚雄风。

他们还联合士人试图趁汉灵帝刘宏刚刚登基年纪不大、还没有明确权力意识且没有来得及和宦官产生情感联系的时候一举铲除宦官,继续外戚专政。

结果没成想宦官棋高一着,预判了他的预判,以宇宙级别的速度获得了刘宏的好感和信任,再次干掉了窦氏外戚。

不仅如此,他们还驱使着信任宦官的刘宏开始了第二次也是极为严厉的党锢之祸,把原本十分嚣张的士人也给打得屁滚尿流。

宦官集团的政治势力大为振奋,借由刘宏的平庸无能和信任,进一步强化自身,乃至于到了可以代持皇权、自发诏令并且选择外戚的程度。

。。。。。

洛阳。朱雀大街。

小袁熙紧紧地拉着母亲刘夫人的衣角,他的眼睛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这繁华的景象让他兴奋不已。

刘夫人带着小袁熙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熟人。原来是蔡邕带着他的小女儿蔡琰也在逛街。小蔡琰穿着一身精致的淡粉色衣裳,头发梳成可爱的发髻,眼睛又大又亮,就像两颗黑宝石,透着聪慧。

小袁熙看到小蔡琰,眼睛一亮,他想上去打招呼,可是小蔡琰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就把脸转到了一边。小袁熙心里有些不舒服,他心想:“这个小姑娘怎么这么冷淡,好像不怎么喜欢我呢。”

小袁熙的自尊心受到了小小的打击,他气不过,脑子一热,就冲上去捏了小蔡琰的小脸。小蔡琰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小脸被捏得有些疼,眼眶一下子就红了,紧接着“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这哭声就像一道惊雷,把周围的人都吸引了过来。刘夫人看到这一幕,又惊又怒。她赶紧上前,一把拉开小袁熙,然后对着他的屁股就是一顿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怎么能欺负女孩子呢!”刘夫人边打边呵斥道。

小袁熙被打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赶紧跑到小蔡琰面前,低着头道歉:“小妹妹,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应该捏你的脸的,你不要哭了。”

小蔡琰哭得梨花带雨,“你是个坏孩子,我再也不想理你了。”

小袁熙急得都快哭出来了,他不停地道歉:“小妹妹,我真的知道错了,你原谅我吧。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我会保护你,不会让别人欺负你的。”

小蔡琰听着小袁熙真诚的道歉,哭声渐渐小了下来。她用小手擦了擦眼泪,看着小袁熙说:“你真的不会再这样了吗?”

小袁熙拼命地点头:“真的,我保证!”

小蔡琰这才露出了一个小小的笑容,说:“那好吧,我原谅你了。”

小袁熙和小蔡琰的缘分。就这样羁绊在了一起,如果几年后。蔡琰离开洛阳的话。高月也就不会出现。也许。蔡琰就成为他的第一夫人了。可惜没有假设。

上纵横小说支持作者,看最新章节

海量好书免费读,新设备新账号立享
去App看书
袁家7
字体
A-
A+
夜间模式
下载纵横小说App 加入书架
下载App解锁更多功能
发布或查看评论内容,请下载纵横小说App体验
福利倒计时 05 : 00
立即领取
05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