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纵横小说App,新人免费读7天
已抢580 %
领免费看书特权

袁家5

第一章,张角

公元179年,中原大地依旧被阴霾笼罩。

自178年的天灾人祸之后,加上边疆兵败,苛捐杂税不断,百姓的生活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更加困苦了。

此时,在冀州的一个小村庄里,张角带着他的兄弟张梁、张宝,开始传播太平道。他们身着粗布麻衣,面容和善却透着坚定。张角站在村子中央的空地上。

他的对面周围,围满了衣衫褴褛的贫苦百姓。

“各位乡亲,如今这世道,天灾不断,官府赋税沉重,我们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但太平道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只要我们信奉太平道,人人平等,共享太平的日子就会到来。”张角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

百姓们听着他的话,眼中渐渐燃起希望的光芒。

一个老者颤抖着说:“张先生,真的会有太平的日子吗?我们已经被这世道折磨得太久了。”

张角鼻子微酸,他走上前去,握住老者的手:“老人家,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太平道的教义传遍天下,那一天就一定会到来,请大家相信我,相信太平道。”

“我们相信张先生。”“我们相信太平道。”

就这样,太平道如同星星之火,在贫苦百姓之中迅速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太平道。

张角兄弟三人的名字,也在百姓之间广为传颂。

然而,在洛阳的朝廷之中,对于太平道的兴起并未给予重视。朝堂上的官员们,依旧忙于争权夺利,宦官们继续搜刮钱财,外戚们也在巩固自己的势力。

袁家府邸内,袁绍坐在庭院中的石凳上。

见袁绍眉头紧锁。弟弟袁术走了过来,看到兄长的模样,好奇地问:“兄长,你为何如此忧愁?”

闻言,袁绍叹了口气,看着袁术说:“公路,你可知道如今民间兴起的太平道?那张角带着他的兄弟,传播太平道,已经获得了众多贫苦百姓的支持。”

对袁绍的担忧,袁术不以为意地说:“不过是些穷苦百姓的自娱自乐罢了,能成什么气候?”

袁绍没有这么乐观,他摇了摇头,轻叹一声:“你错了,公路。如今大汉病入膏肓,难以救治。近年来,这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他们急需一个精神寄托。太平道的兴起,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兄长你的意思是?”袁术瞪大了眼睛,见袁绍默然,袁术讶然道,“他们会对朝廷不利?”

袁绍点了点头,他站起身来,踱步说道:“太平道如今看似只是在传教,可一旦他们势力壮大,这些被压迫已久的百姓,若是被煽动起来,那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朝廷现在不重视,迟早会酿成大祸。”

“那我们该怎么办?”袁术问道。

“我们袁家虽然在朝堂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如今朝廷各方,宦官、外戚都在争权,恐怕不会有人愿意,听我们关于太平道的担忧。但我们必须要有所准备,暗中观察太平道的动向,以备不虞。”袁绍握紧了拳头。

。。。。。

公元179年,凉州的战场上,还在持续着。

董卓紧紧跟随着段颍,与羌族奋勇拼杀着。

战斗结束后,段颍看着浴血的董卓,满意说道,“仲颖,你这小子,颇有几分我当年的狠辣。”

对于段颍的赞赏,董卓恭敬地低下头说道,“将军过奖了,末将不过是效仿,将军的英勇罢了。”

然而,在凉州的另一边,皇甫嵩率领的军队,也在进行着对羌人的作战。皇甫嵩与段颍、董卓的作战风格截然不同。他恩威并用,也取得了不小的的成绩。

当他听闻段颍和董卓,有杀降的举动时,皇甫嵩很是愤慨,满脸的怒容。“杀降者,不祥。他们怎能如此残忍,那些羌人已经投降,为何还要赶尽杀绝?”

于是,皇甫嵩毫不犹豫地写了奏疏,向朝廷禀明此事。奏疏很快就送到了灵帝的案头。

灵帝看着皇甫嵩的奏疏,又看了看关于,段颍和董卓战功的报告,心中陷入了犹豫。

朝堂之上,大臣们也为此事议论纷纷。

袁隗站了出来,缓缓地说:“陛下,臣以为段将军和董卓,在凉州血战,屡败羌族,战功赫赫。如今西凉局势复杂,他们也是为了彻底震慑敌人,才出此下策。”

灵帝听了袁隗的话,点了点头:“袁爱卿说得也有几分道理。这凉州的战事,朕也知晓其中艰难。”

于是,此事便暂且搁置争议了?

皇甫嵩在凉州得知,朝廷的决定后,大为不满。

他在营帐中来回踱步,“陛下怎可如此?杀降之举违背天理,段颍和董卓如此行事,日后必留后患。”

董卓得知自己杀降之事,被皇甫嵩上奏,又被袁隗化解后,心中对皇甫嵩有了几分怨恨,对袁隗则充满了感激。但不会像两年前那样了,毕竟段颍给他的更多。

公孙瓒的情况与董卓相似,自从有了夏育这条线路,公孙瓒对袁家的依赖,也大大降低,这就是现实。

。。。。。

179年,凉州不是很太平。段颍和皇甫嵩的政见不和,在凉州的军政事务中,产生了巨大的裂痕。

朝堂之上,灵帝满面愁容。他担忧说道,“段颍与皇甫嵩在凉州这般不和,朕实在担心凉州会出乱子。”

这时,老狐狸袁隗站了出来,恭敬地进言道:“陛下,臣以为可将段颍将军,调回朝廷任职。段颍将军战功卓著,可授予太尉之职,一来表彰他的功绩,二来也能避免他与皇甫嵩将军,在凉州继续产生矛盾。”

闻言,灵帝微微点头:“袁爱卿此计甚好。”

消息很快传到了凉州。段颍的营帐中,他看着诏书,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一去,凉州就将交与他人。

段颍叫来董卓,“仲颖,我即将被调回朝廷任职。我在这凉州多年,最看好的就是你。我走之前,会向陛下保举你为护羌校尉,你定要好好守住凉州。”

“这,将军。”听到段颍保举自己,董卓心中一惊,随后感激涕零:“将军之恩,董卓定当以死相报。”

段颍回朝那日,董卓顺利地被,任命为护羌校尉。

董卓心中充满了,对未来野心。“哼,袁家。”

袁家府邸内,袁隗正皱着眉头。袁绍对他说道,“叔父,段颍将军这一调走,他保举董卓为护羌校尉,我们袁家之前对董卓的影响力,怕是要下降了。”

听了袁绍的分析,袁隗叹了口气:“我本想让段颍回朝能稳定局势,却没想到这董卓,得了段颍的保荐,恐怕不会再像以前那般,听我们袁家的话了。”

第二章,卖官

179年,洛阳,皇宫之中。

灵帝坐在昏暗的议事殿内,面前堆放着一摞摞账目。他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疲惫与焦虑。国库亏空厉害,这个难题如同大山一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一旁的张让弓着身子,眼睛滴溜溜地转着。

“陛下,如今国库空虚,若不想些法子,这大汉的江山怕是支撑不了多久了。”张让小心翼翼地说道。

灵帝烦躁地挥了挥手:“朕又何尝不知,可这法子哪是那么容易想的,那帮大臣也没办法不是。”

沉默良久,张让突然眼睛一亮,“陛下,臣有一计,虽不是什么良策,但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灵帝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快说来听听。”

张让压低声音:“卖官鬻爵。这天下之人,多有想入朝为官者,只要我们开出价码,必定能有不少收入。”

灵帝听了先是一惊,随后陷入了沉思。这卖官鬻爵,乃是饮鸩止渴之举,可如今确实没有别的办法了。

“这……这岂不是坏了祖宗的规矩?”灵帝犹豫地说。

张让连忙说:“陛下,这只是权宜之计啊。如今大汉面临如此困境,若不如此,恐怕难以支撑。”

“大汉可以亡,但决不能亡在朕这里。”灵帝咬了咬牙,最终无奈地点了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张让看着灵帝无奈的样子,眼眶一红:“陛下请放心,卖官鬻爵之事,都是我一个人的主意。”

这种脏事也只能由张让,这个宦官来做,不能由灵帝来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着想。

于是卖官鬻爵之事,就在张让的操办下悄然开始了。

在洛阳的一处豪华宅邸内。

一个富商正与张让的手下,商议着价格。富商有些肉疼地问。“这个郡守之位,真的要这么多钱?”

那手下不屑地说:“你可知道这郡守可是一方大员,多少人想争呢。这个价码已经很便宜了。”

“你要是嫌贵,有的是人等着呢。”

富商咬了咬牙:“好,我买了。”

随着卖官鬻爵之事的传开,那些花钱买来官职的人,上任后只想着如何搜刮钱财,根本无心治理地方。

整个大汉变得乌烟瘴气,逐渐开始失控了。

张让在暗中操纵着这一切。他看着那些源源不断流入国库的钱财,心中暗自得意。他觉得自己为灵帝,为大汉做了一件大事,是有功于大汉的。却不知这一举动,在已经摇摇欲坠的大汉根基上,又狠狠地砍了几刀。

在民间情况却截然相反。

“这天下是越来越乱了。”

“哎,听说现在当官都可以花钱买,那些当官的只知道,搜刮我们的钱财。”一个老农唉声叹气地说。

“是啊,大汉怕是要完了。”旁边的年轻人也附和着。

然而,灵帝依旧在皇宫中,守着他那用卖官鬻爵换来的钱财填充的国库,心中怀着一丝侥幸,希望这大汉能在他在位之时不至于崩塌,可他不知道,他和张让的这一无奈之举,正加速着大汉走向覆灭的进程。

。。。。。

洛阳皇宫,这一天很是不平静。

刘郃这位宗室大臣,满脸忧色地站在朝堂之上。

他看着灵帝,目光坚定地进言:“陛下,卖官鬻爵之举,万不可再继续。如今朝堂之上,因这一举措混入了,许多品行不端之人,他们只知搜刮民脂民膏以回本,地方百姓苦不堪言。长此以往,天下必然大乱啊。”

灵帝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地听着。他心中却想着国库那,逐渐充实起来的账目,不耐烦地说:“皇叔,你莫要危言耸听。什么卖官买官,我不太清楚。”

刘郃一听焦急地,向前迈了一步:“陛下,这绝非权宜之计,这是饮鸩止渴啊。还请陛下三思。”

灵帝的脸色变得阴沉起来,“刘郃,你屡次冒犯朕,朕看在你是宗室的份上,本想对你宽容些。但你如此不知好歹,朕现免去你的官职,回家好好反省去吧。”

刘郃瞪大了眼睛,他没想到灵帝如此固执,不听忠言。他悲愤地看了灵帝一眼,然后转身走出了朝堂。

杨赐看到刘郃的下场,心中一阵叹息,但他觉得自己身为司徒,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也站了出来。“陛下,刘郃大人所言极是。卖官鬻爵实在是有违圣德之举,这会让大汉失去民心,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灵帝皱着眉头看向杨赐:“杨赐,你也与朕作对?”

杨赐仍不死心,继续苦劝:“陛下,大汉的根基在于民心,若民心离散,再多的钱财也保不住江山啊。”

灵帝愤怒地一拍龙椅的扶手:“够了!杨赐,你这司徒也当得够久了,朕现免去你的司徒之职。”

“哎。”杨赐无奈地摇了摇头,只能黯然离去。

朝堂上的大臣们面面相觑,都不敢再吭声。

这时,袁隗站在人群中,心中暗自盘算。他知道卖官鬻爵不是好事,但他更明白此时若是进言,必然会落得和刘郃、杨赐一样的下场。他选择明哲保身。

不久之后,灵帝下旨,任命袁隗为司徒。

袁隗上任之后,面对卖官鬻爵之事,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他每日只是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对那些花钱买来官职的官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灵帝看着袁隗,满意地说:“袁爱卿,你可比那刘郃和杨赐识趣多了。”

袁隗恭敬地低下头:“臣只是尽自己的本分。”

而在民间,百姓们对朝堂的失望越来越深。

第三章,舆论

179年,国子监内。

本应是充满着朗朗读书声,和对学问的热烈探讨声的地方。如今却弥漫着一股愤怒与压抑的气氛。

学子们听闻了灵帝卖官鬻爵的行径,个个义愤填膺。他们身着素衣,集结在国子监的庭院之中。

一位名叫苏瑾的学生,站在一块大石上,激昂地说道:“诸君,如今圣上卖官鬻爵,这是将我大汉的根基置于不顾,此等行为,吾等怎能坐视不理?”

很快,周围的学子们纷纷响应:“对,没错,我们定要向圣上进言,让他停止这等荒唐之事。”

于是,这群热血的国子监学生们,浩浩荡荡地朝着皇宫的方向走去。他们手捧着请愿书,准备谏言。

皇宫内,灵帝听闻国子监学生前来请愿,眉头紧皱。

他身旁的张让在他耳边低语:“陛下,这些学子如此闹事,若是不加以制止,恐怕会引发更大的乱子。”

闻言,灵帝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下了旨意:“传朕的命令,让太尉段颍,带兵,前去镇压。”

很快,段颍接到命令后,心中虽有不忍,但君命难违。他率领着士兵来到了,国子监学生的队伍前。

段颍高声喊道:“圣上旨意在此,你们速速散去。”

苏瑾站了出来,毫不畏惧地说:“大人,圣上卖官鬻爵乃是大错,我们只是来进言,为何要阻拦我们?”

段颍握住剑柄,有些无奈地说:“哎,我只是奉命行事,你们若再不退去,就休怪我不客气了。”

然而,学子们并没有退缩的意思。

“上!!!”段颍咬了咬牙,一挥手,士兵们便冲向了学生们。一时间,棍棒挥舞,惨叫连连。鲜血染红了国子监前的石板路,一百多名学子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一暴行引起了轩然大波。太仆阳球听闻此事后,怒发冲冠。他立刻写好弹劾奏章,弹劾段颍滥杀无辜。

阳球手持奏章,闯进朝堂,语气十分激动。

当着灵帝的面说道:“陛下,段颍太尉如此行径,简直是草菅人命。国子监的学子们,只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进言,他却带兵镇压,致使一百多人死伤。陛下若不惩处段颍,如何平息民愤,如何面对天下悠悠众口?”

灵帝坐在龙椅上,心中十分矛盾。

他知道段颍是执行自己的命令,可是如今舆论汹涌,若不有所表示,自己的统治也将面临危机。

待阳球走后,灵帝又想了许久,最终对张让说:“常侍,你去牢中探望段颍,暗示他自行了断吧。朕也是无奈之举,只有牺牲他,才能平息这一场风波。”

张让应声领命而去,到了阴暗潮湿的牢房。

段颍看到张让,心中已然明白了自己的命运。

张让叹了口气,同时拿出一瓶毒酒,“段大人,您也知道陛下的难处。如今这形势,您只有一死,才能保全陛下的名声,也能让您的家人免受牵连。”

段颍苦笑着说:“我早该料到会有如此下场。我一生为陛下征战,最后却落得个这样的结局。”

说罢,段颍接过张让,早已准备好的毒药,一饮而尽。他的身体缓缓倒下,眼中满是不甘与无奈。

。。。。。

灵帝卖官鬻爵引发一系列事件之后,洛阳城被一层阴霾所笼罩。政治的风暴在城中肆虐,人人自危。

袁隗身为司徒,在这一场风暴中,始终按兵不动。他依旧在司徒府中,处理些例行公事,对于朝堂上的血雨腥风,他选择置身事外,明哲保身的态度愈发明显。

而袁家的年轻子弟袁绍,却有着不同的想法。

他看着那些因直言进谏,而被打压的清流人士,产生了无比的同情,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正义感。

在一个昏暗的夜晚,袁绍的宅邸中。

他正与曹操、张邈、鲍信等人秘密商议着。

“如今朝堂黑暗,那些清流之士为了正义,却被残害。我们怎能坐视不理?”袁绍目光坚定地说。

曹操很是认同袁绍的想法,他点了点头:“本初说得对,只是这要如何做,才能保护他们呢?”

袁绍沉思片刻后说:“我袁家在洛阳还有些势力,可以安排他们秘密躲藏起来。那些被追杀的清流人士,我们要找到他们的下落,将他们护送到安全的地方。”

对于袁绍的大胆行为,张邈皱着眉头说:“这可是极为危险的事情,一旦被发现,我们都会被牵连。”

袁绍眼神中透着决然:“我意已决。若是任由这些正义之士,被宦官杀害,那这大汉还有何希望?”

鲍信拍了一下桌子:“好,本初大义。”

于是,袁绍开始了拯救士人行动。他派出心腹之人,四处打听那些,被追捕的清流人士的下落。

在洛阳城的一个偏僻小巷里。

袁绍的手下找到了,一位名叫吕林的清流文人。他因为写文章抨击,卖官鬻爵的行为而被通缉。

“吕先生,跟我们走吧。”袁绍手下轻声对吕林说。

吕林有些犹豫:“这会不会连累袁公子?”

“您莫要担心,公子早有安排。”

就这样,袁绍成功地保护了许多清流人士。

刘岱和王匡听闻袁绍的义举后,对他钦佩不已。刘岱找到袁绍,激动地说:“本初兄,你的所作所为真是大快人心。我刘岱愿追随左右,共同匡扶汉室。”

王匡也在一旁附和:“本初兄,真乃当世英雄。”

袁绍谦逊地说道:“你我共勉之而已。”

第四章,

再说说并州方向。臧旻负责管理并州事务,本应妥善安抚南匈奴,可他却未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南匈奴的营帐内。

单于满脸愤怒地对着手下的将领们咆哮:“那臧旻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在这并州之地本就生存不易,他还处处克扣物资,对我们的子民也多有欺压。”

一位南匈奴将领说道:“单于,那我们不能就这么忍受下去,我们要让汉朝知道我们的厉害。”

于是,南匈奴再次反叛,南下开始劫掠边境。边境的村庄顿时陷入了,一片火海与哭喊声中。

洛阳。反叛

灵帝听闻南匈奴反叛,劫掠边境之事后,大发雷霆:“臧旻这个废物,连个南匈奴都安抚不好?”

朝堂之上,众人噤若寒蝉。这时,袁隗站了出来:“陛下,臧旻确实失职,如今当务之急是要选派一位,能征善战之人前往并州平乱。臣保举丁原,丁原为人勇猛,且颇有军事才能,定能解决南匈奴之乱。”

灵帝听了袁隗的话,思考片刻后说:“那好,就依你之言,任命丁原为护匈中郎将,让他即刻御敌。”

丁原接到任命后,迅速召集自己的部将。在他的营帐中,吕布、张辽、高顺等人早早集结。

丁原看着麾下众将,充满豪气地说:“诸君,如今南匈奴反叛,在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我们受圣上之命,要前往五原讨伐他们。”

吕布上前一步,手握方天画戟,“将军放心,那南匈奴有何可惧?我吕布定当让他们,有来无回。”

张辽也跟着说:“末将愿追随将军,反击匈奴。”

高顺则沉稳地说:“唯将军是从。”

在战场上,丁原的军队与南匈奴的军队对峙着。

南匈奴单于骑在马上,看着丁原的军队,有些不屑地说:“哼,区区几千人,你们又能奈我何?”

“奉先。”丁原一挥手,吕布率先冲入敌阵。

吕布骑着红棕马,如同一道红色的闪电,他挥舞着方天画戟,所到之处南匈奴的士兵纷纷倒下。

张辽和高顺也率领着士兵们,追随吕布身影奋勇杀了上去。他们如同一把利刃,直插南匈奴的阵型。

南匈奴单于大惊失色:“这汉人军队怎么如此勇猛?”

丁原在后方指挥着战斗,他大声喊道:“将士们,为了大汉的尊严,为了边境的百姓,杀啊!”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南匈奴被打得大败。

他们纷纷向北逃窜,丁原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夺回了被劫掠的物资,还解救了许多被掳走的百姓。

。。。。。

袁家的庭院中,三岁的小袁熙穿着精致的绸缎小衣,在丫鬟的陪伴下在院子里玩耍。他小小的脸蛋红扑扑的,眼睛黑亮黑亮的,透着一股不符合年龄的沉静。

他手中拿着一个小小的木马,却没有像普通孩子那样欢快地摆弄。他的目光时不时地看向天空。

一旁的丫鬟阿翠笑着对他说:“小公子,您怎么不玩木马呀?这木马可好玩了呢。”

小袁熙轻轻摇了摇头,声音稚嫩却带着一丝忧虑:“阿翠姐姐,我感觉大汉好像要出大乱子了。”

阿翠扑哧一笑,摸了摸小袁熙的头:“小公子,您才三岁呢,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大汉有圣上在,还有那么多的将军和大臣,不会有乱子的。”

小袁熙皱着小眉头,认真地说:“姐姐,你看现在朝堂上卖官鬻爵,百姓们怨声载道。边境也不安宁,南匈奴都反叛了。这样下去,怎么会不出事呢?”

阿翠有些惊讶于小袁熙的话,她不知道这个小小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见识。“小公子,这些事情有大人们操心呢,你呀,只要好好玩耍,快快长大就好了。”

小袁熙叹了口气,可是现在他什么都做不了,他只能等待。多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这样就能做些事情了。

刘夫人坐在榻上,眼中满是对小袁熙的期许。小袁熙站在她的面前,虽然只有三岁,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刘夫人轻轻拉过小袁熙的手,温柔地说:“熙儿,娘知道你比别的孩子都聪明,所以娘打算提前学习。”

小袁熙奶声奶气地说:“娘,熙儿愿意学。”

刘夫人笑着点了点头,这时袁绍走了进来。他看着小袁熙,眼中也满是喜爱。

刘夫人对袁绍说:“夫君,我想提前教育熙儿,这孩子聪慧,定能学得快。”

袁绍摸了摸胡须,颇为赞同地说:“夫人此想法甚好。熙儿若能早日接受教育,日后必成大器。”

袁隗听闻此事后,也来到了刘夫人处。他看着小袁熙,眼神里带着几分慈爱。“把他放在我身边吧。”

刘夫人听了十分高兴:“那是熙儿的福分。”

于是,小袁熙便开始了,在袁隗身边的学习生活。袁隗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竹简和笔墨。

袁隗坐在书桌前,拿起一支毛笔,对小袁熙说:“熙儿,你看这毛笔,它可是我们书写文字的重要工具。”

小袁熙好奇地看着毛笔,小手伸出去想要摸一摸。袁隗笑着把毛笔递给他,小袁熙小心翼翼地握着。

袁隗又拿起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个简单的“人”字。他指着字对小袁熙说:“熙儿,这个字念‘人’。”

小袁熙小嘴里嘟囔着:“人……”

袁隗接着说:“熙儿,你也来试试写这个字。”

小袁熙点了点头,他学着袁隗的样子,拿起毛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起来。虽然写得不太像,但是袁隗还是夸奖道:“熙儿真聪明,第一次写这样,很不错了。”

小袁熙听了夸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袁熙在袁隗的教导下,学会了越来越多的字。他的聪明才智也越发凸显出来。

上纵横小说支持作者,看最新章节

海量好书免费读,新设备新账号立享
去App看书
袁家5
字体
A-
A+
夜间模式
下载纵横小说App 加入书架
下载App解锁更多功能
发布或查看评论内容,请下载纵横小说App体验
福利倒计时 05 : 00
立即领取
05 : 00